- +1
馬上評|開放學校體育場館要“事不避難”
從3月31日起,上海全市1100余所中小學體育場地陸續向市民免費開放。寬敞的鍛煉空間、專業的健身設施,讓學校體育場地成為市民就近健身的最好選擇。
但記者走訪發現,實施近一個月來,各區各學校推進的進度不一。有的已經迎來大量鍛煉者,有的卻還不為周邊居民知曉。一些學校張貼了“告居民書”但未公示具體開放信息,有的學校到了開放時間卻大門緊閉,還有一些學校雖然開放了,“允許”居民開展的運動項目卻只有跑步。

浦東新區臨沂二村小學的內的足球球門上晾曬著被子。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蔣樂來 圖
倡導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鍛煉需求,緩解城市公共體育設施資源不足與部分體育設施利用率不高的矛盾,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對這項工作,從國家到地方都高度重視。早在2017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就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要求把學校體育場館開放作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全民健身條例》的重要舉措,積極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學生和社會開放。
2018年,上海市教委牽頭實施學校體育場地向社會開放工作。2019年,上海多部門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工作的實施意見》,并同步出臺《上海市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工作導則》。疫情期間,學校體育場館開放一度被迫暫停。現在疫情過去,正是各學校打開大門歡迎鍛煉者的時候。

居民在嘉定一中附屬小學校園內鍛煉。 “上海嘉定”公眾號 圖
從目前市民的反饋看,無疑還有一些工作需要加強。首先是校園開放的信息能不能及時、廣泛地告知附近居民;其次是居民進校園的登記方式能不能再簡捷、方便一些;最后是學校的開放項目能不能更多元、豐富,開放時間能不能適當延長。
不必諱言,個別學校顯得“不積極”,是因為有顧慮:延長學校的開放時間,就得安排更多人手管理,可能會給學校的財務狀況增添負擔;增加開放項目,尤其是球類項目,就有可能帶來噪音,進而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一旦有市民在鍛煉過程中出現意外,誰來擔責?這些都是不能不考慮的現實問題。
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需要學校“事不避難”,擔當作為,進一步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應該意識到,學校運動場館資源作為城市公共資源的一部分,是屬于學校的,某種程度上也是屬于全體市民的。學校作為社區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主動開放運動場館既是責任,也是義務。

居民在長寧區少科站打籃球。受訪者供圖
對于開放過程中面臨的“技術問題”,不妨集思廣益,由教育部門、學校、社區和居民代表展開共同協商,制訂合理的安全保障方案,明確權責界限;開放時間、開放清單,最好能一目了然,廣泛告知;出臺文明健身公約,敦促市民愛護校內場館設施,杜絕亂扔垃圾、噪音擾民等不文明現象。
必須指出,校園向社會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政策法規、管理協調、保障措施、技術問題等。學校當然是開放體育場館的主體,但責任和壓力也不能全部丟給學校,關鍵是要形成協商機制,凝聚好社區、學校和居民代表等各方力量,“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這也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個契機。
只要積極想辦法、想對策,當前遇到的一些問題,相信是可以逐步解決的。既然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是一件便民惠民的好事,就應該把好事辦好、辦徹底,共同為上海營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