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凝聚作家力量,報告文學要“破圈”
原創 袁歡 文學報

4月24日,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四屆二次理事會暨報告文學創作會在南京舉辦。本次會議與會嘉賓們就報告文學創作態勢、新時代創作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等話題做了深入且真誠地探討。
報告文學是與歷史和時代同頻而行的文學,它的力量來自于它的真實性,它要求作家們自覺向歷史和現實的深處開掘,把握時代發展的大潮,堅實走好腳下的每一步路,將足跡遍布山川大地的角角落落,創作出具有思想性與文學性的作品。
中國的報告文學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獨有的文體特色與作用。4月24日,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四屆二次理事會暨報告文學創作會在南京舉辦。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梁鴻鷹作學會四屆二次理事會工作報告。在報告中,他指出經過30多年發展,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已擁有2800多名會員,創作了多部優秀作品,特別是在中國式現代化大課題下,報告文學應繼續發揮輕騎兵的作用。
本次會議與會嘉賓們就報告文學創作態勢、新時代創作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等話題做了深入且真誠地探討。
梁鴻鷹從近期參與的評獎經歷談起,說到新人新作難冒頭的問題,對此他表示在ChatGPT流行的當下,報告文學作家也應增強自己的科學素養與表達能力;報告文學創作也要“破圈”,要多給新人機會。他說道:“我們要尊重自己手中的筆,將報告文學的事業當成生死存亡的事業來做。”
這與中國報告學會副會長李春雷的想法不謀而合,他認為報告文學作家缺少青年作家的一個原因在于:“一個成熟的報告文學作家,首先需要的是成熟的頭腦和健全的知識結構,而后才是出眾的文學才華。一個青年人,或許可以成為一個不錯的詩人、散文家或小說家,卻很難創作出一篇成熟的報告文學,這也是報告文學作家年齡偏大的主要原因。”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徐劍對該觀點表示認同,他在主旨講話中也從評獎角度切入,提到報告文學的獎項應該往哪些方向傾斜。在第九屆徐遲文學獎評獎過程中,他發現一個可喜現象:有三四位獲獎作家是大家不熟悉的作家,他表示此后評獎工作將繼續嘗試往文學新人傾斜,加強凝聚青年作家,改善作家隊伍青黃不接的現狀,這也是為這一文體的未來著想。“從學會的實際出發,改變規則,多給年輕人、給未名者、給實力者機會。”徐劍說道。

在4.23讀書日發布的“中國好書”中,
陳啟文的報告文學作品上榜
在他看來,報告文學應該保持自尊自愛,“我反復閱讀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后,認為報告文學文體的尊嚴首先在于時代感,它一定是引領時代的;在于以柔克剛、以小見大;也在于詩味;更在于豐盈的、動人的情感。”他特別指出目前創作中存在題材決定論、新聞性淺表化等問題,“有些作品采訪時間遠遠不夠,缺乏藝術營造意識,結構也沒有精心剪裁。”從這一層面出發,報告文學也是關于行走的文學。他從影響力、審美性、藝術性幾個方面總結,認為報告文學的未來一定是跨文體寫作,包容各種文體的長處,“我們作家也得有‘回頭客’。”
中國報告學會副會長紀紅建希望作家們當一名“雜學家”,做寬闊的行走者,深刻的思考者,他說“要讓創作回歸文本,困境并不可怕,作為報告文學作家,既要真實質樸,也要有創新破圈思維,還要有包容平淡面對的自信。”

與會嘉賓合影
“找到了問題,說了真心話”,中國報告學會副會長丁曉原認為這次會議是個提氣鼓勁的會,他與梁鴻鷹、徐劍看法一致,他從高質量發展這一角度認為,目前創作的問題主要在于不少作者創作的高質量意識淡化,缺少對報告文學寫作的敬畏之心,造成整體上高質量作品供給不足,文體的尊嚴在文學界沒有充分地獲得。他在發言中說:“我的理解是報告文學是一種選擇性的寫作,它是非虛構的。從現實和歷史當中發現、選擇有價值的寫作題材,加以呈現。因此,非虛構的審美發現和非虛構的審美轉化,我認為是其中的兩大核心要素。”
李春雷則以一個比喻來形容創作所存在的問題:在于沒有處理好“兩性關系”,導致了報告文學缺鈣、缺鐵、缺骨骼、缺脊梁,缺美麗……從而缺了讀者,缺了市場。他闡釋說:“這‘兩性’不是彼‘兩性’,而是思想性和文學性。從這兩個方面增強和補齊,報告文學才能真正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原標題:《凝聚作家力量,報告文學要“破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