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觀察|光明冷飲還要更“光明”
時入“三伏”,頭頂驕陽似火、腳下路如火炙,渾身汗如雨下。作為一個上海人,在這種高溫氣候下,腦袋里想到的第一個降溫神器就是——“光明”冷飲。
多少年來,那一排排閃閃發光的火炬商標,放射出56根射線,齊整地放置在冷氣騰騰的冰柜中,吸引了多少男女老少:對于兒童而言,一塊冰磚代表著莫大的物質獎勵;對于大人而言,一箱“咸咸、脆脆、純純”的鹽水、綠豆、赤豆棒冰,是企業對員工“戰高溫”忘我工作的獎勵。對于老年人而言,“光明牌”體現著上海食品工業的優質和對民族品牌的自豪。
但近年夏天,當你撲向上海街頭便利店的冷柜中買一根光明棒冰或一塊冰磚時,卻發現很難買到。便利店的冷柜中,充斥著和路雪、森永、明治等歐美、日韓品牌,以及“豪華”小冰柜中單獨陳列的哈根達斯。
這一現象引發市民熱議,更出現了“網友刷屏求漲價”來拯救光明冷飲的新聞。最近上海益民食品一廠有限公司公開發文,對產品、價格、品質及所謂的“斷供危機”一一回應,稱將繼續努力開發出更多高品質產品,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
“光明”冷飲曾是一個輝煌而勵志的故事
作為中國最大和最早的民族品牌之一,“光明牌”曾是上海人對冷飲的代名詞,背后有一個輝煌而勵志的故事。
現代冷飲在上海出現的很早,但是一直沒有國產品牌。1892年,英國人麥克里格在上海最先制造“正廣和”汽水,壟斷了上海的汽水市場。1931年,美商海寧洋行開始工業化生產棒冰雪糕,取名“美女牌”。新中國成立后,上海的冷飲品牌幾乎為洋品牌占領。1950年,時任上海益民食品一廠領導認為,新中國成立了,中國要有自己的冷飲品牌。經他提議,冷飲可取名為“光明牌”,寓意“解放了,天亮了,新中國一片光明”。
為了讓市民了解“光明牌棒冰”,益民食品廠在營銷上動足了腦筋。他們把一輛美式吉普裝上麥克風和大喇叭,改裝成宣傳車,從四平路出發一路開到外灘,車上站著一個漂亮的青年女工,向市民宣傳光明牌冷飲。之后又在全市街頭開設流動的冷飲供應點,走街串巷向廣大市民推銷,這種“直面營銷”產生了轟動。1950年6月25日《文匯報》刊登了光明的大型廣告:“國營工廠是人民的工廠,請食用自己工廠的出品?!薄肮饷髋瞥銎诽攸c:香甜可口、最合衛生、品質超人、價格最低”,光明冷飲的這種民族牌、親民牌、大眾牌的品牌訴求,很快被市民接受。
當年“光明牌”銷售量就超過了洋品牌,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新中國第一家能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冷飲的企業。而“光明”品牌創立的過程,則體現了當時益民食品廠的創新意識、市場觀念、親民角度和獨立個性。
從1950年到1999年,“光明”牌冷飲遠銷全國和國際,全國市場占有率達80%,更是長期占據上海市場龍頭。據1999年9月30日《解放日報》報道:95%的上海人沒有忘記“光明牌”冷飲,90%的老上海吃過“光明牌”冷飲,75%的被調查者明確表示,樂于購買“光明牌”冷飲。
市場和消費者變了,“光明”冷飲何去何從
然而,隨著各種洋冷飲的進入、國內各地品牌的競爭,“光明”冷飲日漸式微,甚至出現了跑遍便利店也買不到的尷尬。其實這也是許多老品牌面臨的共同問題。
首先是市場變了。原先在計劃經濟時代,“光明”冷飲獨大的品牌單一性的市場已不復存在。各種具有不同口味、不同價位、不同檔次的國內和海外冷飲品牌的進入,細分了消費市場和層次。比如,高檔冷飲的代表哈根達斯,吸納了高端的商務消費者。蒙牛、伊利等國內品牌,分流了同樣是中低價位的消費者。和路雪等拉走了中端消費者,而明治、森永、樂天和一些“網紅”品牌,其時尚的包裝和多重的口味又把青年消費者拉走了?!肮饷鳌崩滹嬑醇皶r開發出不同品質、不同價格、針對不同市場的多階梯產品。
其次,“光明”一直以來保持的“香甜可口、最合衛生、品質超人、價格最低”,高品質、低價位、大眾牌的產品定位,越來越抵擋不住十幾年來人力、原料、包裝、銷售等成本的不斷增加,又要保持售價不變,使得其只能在中低端冷飲品牌的中徘徊,利潤空間越來越少。加之城市更新改造、商業區塊集中,原先銷售“光明”冷飲的街角小賣部,被連鎖便利店和商業綜合體中代替,出于對房租、人工、運營成本的考慮,這些便利店當然更青睞高利潤冷飲產品,而對中低價冷飲需求越來越少。
在最近的回應中,益民食品一廠表示將開發出更多高品質產品,這是值得努力的方向之一。因為僅靠幾種產品的漲價,并非是可持續拯救“光明”品牌的辦法。目前核心問題在于,“光明”冷飲能如何在多元化的市場環境和要求下,立足拳頭產品的優化和銷售的穩定,合理提高價格和利潤空間。不斷開發不同消費階層和消費口味的多元化產品,解決產品單一性的問題。同時,最需要解決的是找到更多的煙雜店、便利店之外的市場渠道。
不妨從上海牌手表的涅槃重生中借鑒經驗
“光明”冷飲的未來,或許可以從同樣聞名遐邇的上海老字號——“上?!迸剖直淼膹团d中借鑒經驗。
上海表業集團生產的“上?!迸剖直恚恰爸袊谝幻怼?,上海的閃亮名片。但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開始,由于電子表對機械表的沖擊、進口手表品牌的涌入,加之技術老舊等問題,上海牌手表陷入了低谷,最終連品牌所有權也被轉讓于人。
2000年,為了使上海表業存儲力量重新崛起,上海表業集團采取了先搭生存平臺、研發短平快項目,積累長線產品的“保存實力,東山再起”策略。先為國內外手表企業生產中低檔機芯實現扭虧贏利,再聚集技術力量和品牌底蘊開發高新產品,最終奪回中國手表市場。2005年夏天,一場名為“紀念上海牌手表五十周年”展覽時,上海人終于發現熟悉的上海牌手表“舊貌換新顏”,又回來了。上海表業推出的每只十萬元的50個限量版陀飛輪手表,很快被一搶而光。2015年,上海表業正式購回了上海牌手表的品牌所有權。如今上海牌手表專賣店在上海有4家、在亨達利等十多家表店及百貨商店設有專柜。電視購物20分鐘就能賣掉100只上海牌陀飛輪表,還打造了22項產品專利和12項專用技術。
由是觀之,對于與共和國一同成長的上海老字號“光明”冷飲,我們相信也一定能秉承當時創立品牌時的創新意識、市場觀念、親民角度和獨立個性,把握重點、立足優勢、多元開發、技術創新、突破局限,將這個上海人民喜愛的品牌涅槃重生、重現輝煌,讓“光明”冷飲重新走入家家戶戶。
(作者系海派文化作家、資深媒體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