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八屆中國交響音樂季開幕,不遺余力推廣中國作品
4月23日晚,中國交響樂世紀回顧暨第八屆中國交響音樂季開幕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舉行,中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李心草執棒中國交響樂團及合唱團演出交響音樂《沙家浜》。

現場
4月23日下午,中國交響樂世紀回顧暨第八屆中國交響音樂季發布會舉辦。中國交響樂團黨委書記周宇介紹,交響樂藝術扎根在中國已經一個世紀了。“交響樂藝術起源于歐洲,它在所有的音樂形式中最復雜,涉及樂器種類多,產生的音響色彩最豐富,從聽覺進而通過心理層面對觀眾產生影響,蕩滌心靈。交響樂來到中國,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以后,迸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百年以來,中國音樂家們發掘借鑒本土音樂素材,以現代作曲技法創作,交響樂隊演奏,中西結合,創作演出了大量中國音樂作品,有很多都成為民族經典。”
周宇介紹,國內現在已經有70多家交響樂團,有的叫做管弦樂團,有的叫愛樂樂團,“此外,一批城市樂團破繭而出,發展勢頭令人驚喜,大家正在慢慢接受、逐漸欣賞中國交響樂作品。近年來,國交通過委約創作、集體創作等不同的形式,一直不遺余力地宣傳中國作曲家,推出中國作品,作為開幕音樂會的交響樂《沙家浜》,交響套曲《山河頌》都將和觀眾見面。”

中國交響樂世紀回顧
堅持交響樂民族化之路,交響音樂《沙家浜》就可作為范例。
交響音樂《沙家浜》是原中央樂團的前輩藝術家們集體改編創作的經典。上世紀60年代,由指揮大師李德倫主導,作曲家羅忠镕與演奏家兼業余作曲家鄧宗安、楊牧云、談炯明根據現代京劇《蘆葦火種》(后改名為《沙家浜》)的唱腔音樂創作了交響音樂《沙家浜》。
“交響音樂《沙家浜》留下的音像資料中,最著名的是1971年3月李德倫先生指揮中央樂團錄制的版本,這是包括我在內的很多音樂家,都以這個版本作為學習的典范。”國交首席指揮李心草說。在此基礎上,交響音樂《沙家浜》這輪再登舞臺,國交邀請了國家京劇院的藝術家們一同合作,“排練后,我們決定做一些結合和調整。”中央樂團排演的版本采用了美聲融合京劇唱腔的演唱形式,但這一次,交響音樂《沙家浜》改用了原汁原味的京劇處理方式,3位京劇演員張小清、姜美伊、張蘭分別飾演郭建光、阿慶嫂和沙奶奶,讓作品的民族音樂基因更加凸顯。
此次國交復排復演交響音樂《沙家浜》,即為了傳承和創新國交經典保留曲目,再現民族經典的輝煌。最新排演的交響音樂《沙家浜》共包括“序曲”“軍民魚水情”“亂寇入侵”“報警”“堅持”“授計”“斥敵”“奔襲”“勝利”九段音樂。在交響樂團與混聲合唱演繹的宏大“序曲”中,整部作品開啟,李心草帶領樂團和合唱團,用波瀾起伏的聲響,將新四軍依靠群眾力量突破“圍剿”、配合大部隊奮戰沙家浜取得勝利的故事線索進行藝術化的呈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