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部分短視頻平臺防沉迷系統形同虛設,“青少年模式”存在漏洞

五一假期將近,來自北京的學生家長李女士開始擔憂。原來,李女士的兒子正上小學,一有空閑時間,尤其是在假期,就會整天抱著手機刷短視頻。
早在2019年,針對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問題,國家網信辦指導組織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試點上線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統,用戶每日首次啟動應用時,系統將進行彈窗提示,引導家長及青少年選擇“青少年模式”。2022年5月,中央文明辦等四部門發布的《關于規范網絡直播打賞 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見》也明確要求,優化升級“青少年模式”。“青少年模式”能否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青少年模式”應用效果欠佳
近日,記者下載并安裝了20款市場主流的短視頻客戶端,包括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等,來測試這些客戶端“青少年模式”的真實情況。
與普通模式相比,“青少年模式”最主要的變化體現在時間上。在“青少年模式”下,短視頻客戶端每天只能使用40分鐘,超時則需要輸入密碼才能繼續使用。除時長外,時間段也有限制。經測試發現,從每天22時到次日6時,大部分客戶端會在主界面跳出無法使用的提示。
此外是內容上的調整。“青少年模式”應該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特點,推出教育類、知識類等適宜青少年瀏覽的內容。但是記者發現,開啟“青少年模式”后,很多平臺視頻內容存在低幼化的傾向。例如,西瓜視頻向青少年推送的以動畫片為主,快手客戶端向青少年推送的多為手工制作、簡筆畫、萌寵等視頻,這些內容與初高中階段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和娛樂需求不相符。
當記者問到是否喜歡青少年模式推送的內容,很多初高中學生都表示“無聊”“幼稚”“完全不想看”。
“青少年模式”存在使用漏洞
“還沒見哪個學生因為青少年模式就少玩手機的。”郭燕是山西太原一所高中的班主任,她發現到了假期,家長對學生玩手機的抱怨尤其多。
“青少年模式”無法有效約束青少年上網嗎?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由于缺乏對未成年人身份的有效識別機制,所以未成年人可以通過購買二手賬號或用成人賬號繞過防沉迷系統,實現不受限的上網、玩游戲。還有不法商家借此牟利,向未成年人兜售破解防沉迷系統的技術,這導致一些防沉迷系統形同虛設。
記者隨機采訪了幾名小學生,對于“青少年模式”的使用時間限制,他們表示“退出登錄,用游客模式玩就行”。至于很多客戶端需要實名登錄驗證身份,判定是否是成年人,但幾名接受采訪的小學生都提到“用微信、微博、QQ等第三方賬號登錄”這一“破解方法”。
正是由于“青少年模式”在身份認證上的漏洞,導致這一模式的應用率并不高,這也就導致很多家長抱怨“青少年模式沒啥用”“啥也限制不了”。
為什么身份認證上的漏洞始終沒得到修補?對此,熊丙奇分析道,當前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十分成熟,所以在技術上實現身份識別不難。一些平臺沒能實施主要是因為平臺從自身商業利益出發,實施防沉迷系統可能導致用戶減少或流量轉移;一些成年消費者也認為,每次登錄都要進行身份識別,不僅影響上網體驗,也有侵犯隱私之嫌。
破解之法在于堅持“社會效益優先”
根據年齡推送內容、增加科普視頻、使用身份證號登錄……目前,很多平臺已經推出優化“青少年模式”的舉措。在專家看來,要想徹底彌補漏洞,需要堅持“社會效益優先”這一原則。
“在互聯網企業的考核體系中,‘青少年模式’的實施情況并不是一個剛性考核指標,這就導致企業缺乏改進動力。自律是關鍵,文化類互聯網企業應當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切實呵護好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鐘柏昌說。
針對“青少年模式”下內容低幼化傾向,無法吸引青少年這一問題,鐘柏昌建議:“政府、企業、行業協會應協同開展內容建設,以未成年人和家長的真實需求為出發點,明確內容的類型、數量、更新頻率等標準,用優質有趣的健康內容吸引未成年人用戶,以平臺原創、共創共享或統一采購的方式,對創作者進行獎勵,拓展優質資源供給能力,搭建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內容池’。”
“面對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熊丙奇看來,解決好“青少年模式”的痛點,不能僅僅把目光局限在這一模式上。
當前,由于缺乏分級制度,有關平臺在建立“青少年模式”時,也就“打擦邊球”,游走在灰色地帶。對此,熊丙奇建議,有必要切實把建立游戲、影視、文學作品的分級制度提上議事日程,通過分級制度的建立,既滿足成人用戶的上網需求,又保護未成年學生健康成長,給未成年人營造清朗的上網空間。
(原標題:部分網絡平臺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形同虛設 “青少年模式”怎樣有效防沉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