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各國治沙經驗啟示:關鍵是治理人類活動影響帶來的“荒漠化”
4月25日,北京遭遇今年又一輪沙塵天氣。據中央氣象臺專家介紹,今年以來我國的沙塵過程具有首發偏早、次數偏多、集中頻發等特點,為近十年同期最多。
從全球范圍來看,沙塵天氣影響廣泛。長期以來,各個國家都在積極研究與不斷探討土地退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并形成了不同類型的防治模式。全球各國防沙治沙有何經驗與啟示?為何沙塵暴難以被根除?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做出了以下梳理。

2023年4月11日,江蘇省揚州市,城市被沙塵籠罩。
美國治沙:政府主導治沙策略
美國本土雖然多為溫帶和亞熱帶氣候,但是干旱區面積仍比較大,約占美國國土面積的30%,受荒漠化嚴重影響的土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近1/6,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國西南部。20世紀30年代,素有“美國糧倉”之稱的南部大平原,出現了高3公里,長1440公里,寬400公里的大范圍“黑風暴”,從大平原一路肆虐到芝加哥。數天后,沙塵暴抵達紐約、華盛頓特區等東部地區,最終帶著3億多噸沙土,消失在大西洋數百公里的外海。

當地時間2022年10月4日,美國得克薩斯州,沙塵暴吹過棉花田。
沙塵暴肆虐最嚴重的地方,地表因積沙上升了1米左右,無數房屋、農具、莊稼被埋在沙土中,35萬農民傾家蕩產,被迫逃離大平原。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生態災難。
據美國政府的統計資料,1935年-1975年的40年間,美國南部大平原地區每年被沙塵暴破壞的面積達到了40萬公頃,最多達到60萬公頃,南部棉田因風沙問題每年的重播面積為80%,載畜量由剛開始的2000萬頭降到了后來的1100多萬頭。
為了控制大平原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塵暴,美國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生態保衛戰。從多年的摸索中,美國形成了一套全方位作業的防沙經驗,基本遏制了荒漠化的進一步發展,并成功減少了沙塵暴的發生。
美國政府制定了專門的法律。如限制土地退化地區的載畜量,調整畜禽結構,推廣圍欄放牧技術;引進與培育優良物種,恢復退化植被;實施節水保溫灌溉技術,保護土壤,節約水源;禁止亂開濫伐礦山、森林等。
另外,美國政府鼓勵私有土地者種草植樹,在技術、設備、資金上予以大力支持??傮w而言,美國荒漠化防治策略體現為:以防為主,治理為輔;集中開發,保護耕作;大片保護,公私雙贏。這些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土地的合理利用,有效地遏制了土地荒漠化的急速擴展。
澳大利亞治沙:產業主導治沙策略
沙塵暴曾是澳大利亞的一塊心病。澳大利亞是個干旱國家,陸地面積的75%屬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由于許多地方氣候干燥,加上耕作和放牧,土壤表層缺乏植被的覆蓋,導致了土地的逐漸沙漠化,一旦刮起大風,沙塵暴就會發生,尤以澳大利亞中部和西部海岸地區的沙塵暴最為頻繁。

當地時間2009年9月23日,澳大利亞悉尼遭遇沙塵暴。
僅1983年的那場席卷墨爾本的沙塵暴,就灑下了200萬噸塵土;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沙塵暴,卷起的塵土隨著氣流可環繞地球3圈;2002年掠過格里菲斯市的沙塵暴,一小時內給這座城市覆蓋了厚厚一層沙塵,使澳大利亞當年經歷了10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
干燥裸露的沙塵源是形成沙塵暴的基本條件。澳大利亞土地荒漠化主要由于草場退化,廣闊的平原地區也是沙塵的發源地。為此,澳大利亞重點圍繞牧場開展了治理:嚴格實行輪牧制度、大力推廣圈養制度以及科學搭配畜群數量和種類。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澳北方地區推出了“沙漠知識經濟”戰略,在沙漠地區及其周圍應用傳統或現代治理沙漠的技術知識,取得社會和經濟效益,以此長期地、可持續地促進沙漠地帶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北方地區政府一方面派出專家,到小企業和當地土著人社會推廣和傳授治沙知識;另一方面制定了免稅、發放補貼和長期無息貸款等優惠政策,鼓勵公民尤其是土著人在沙漠地區開辦以生態農業為經營方向的私人農場。
同時,北方地區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利用日光多、溫差大等氣候特點,大力發展園藝和水果業。由于實施了“沙漠知識經濟”戰略,昔日被稱為大漠“紅心臟”的澳大利亞北方地區,如今沿途沙地上都鋪滿了綠色植被,甚至還有較大面積的沙漠綠洲,沙漠農場也是瓜果飄香。
中東地區:科技主導治沙策略
包括西亞和北非在內的中東地區,毗鄰撒哈拉沙漠,是世界四大沙塵暴活躍區之一。由于人口增加,本來就是以不毛之地居多的中東地區,大量開墾牧場,亂砍濫伐森林、過度放牧,以及大面積墾荒,導致中東天然植被破壞,荒漠化加速,沙塵暴頻繁發生。為了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中東各國根據本土實際情況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沙塵防治措施。
據中國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此前的研究報告,以色列的荒漠化面積占其國土總面積的75%,年均降水不足200毫米,南部沙漠僅25毫米,人均水資源250噸。但以色列采用高技術、高投入戰略,合理開發利用有限的水土資源,在荒漠地區創造出了高產出、高效益的輝煌成就。

當地時間2015年9月8日,以色列特拉維夫遭沙塵暴襲擊。
為了提高荒漠地區的產出,科技人員大力研究開發適合本地種植的植物資源。目前,以色列的農產品和植物開發研究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從而保證農牧林產品的優質化、多樣化,在歐洲占據很大市場份額,取得高額回報,并且使荒漠化的治理和農業綜合開發得到了有機結合,邁入了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位于非洲東北部的埃及,全國約98%的人口擠居在僅占全國面積4%的尼羅河流域,特別是尼羅河三角洲地區。雖然埃及政府一直注重治沙造田,但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土地開墾速度。到1998年,埃及人口猛增到6300萬,人均耕地不足1畝,糧食自給受到威脅。面對嚴峻現實,埃及政府加快了治理沙漠的步伐。
近幾十年來,埃及政府先后實施了幾個較大的治沙項目,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和國外資金,用于大型揚水站、主渠道、主要公路和輸電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埃及政府想方設法鼓勵和吸引人們到沙漠地區去投資、定居,進行移民開發。昔日的一些荒漠已變成了阡陌縱橫的良田、綠樹成蔭的果園、工業企業、小城鎮和居民點。埃及政府又調集了全國有關科研力量在沙漠腹地設立治沙研究站,研究在新開發土地上發展高效農業的技術。目前生產出的蔬菜、水果等綠色食品深受消費者的青睞,已成為效益很高的出口創匯拳頭產品。
影響我國的沙塵暴能否根除?
據媒體報道,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長盧琦指出,與過去十年的同期比,今年沙塵暴天氣確實較為嚴重。但他同時也表示,通過二十余年的治沙手段,北京的沙塵現象總體有明顯緩解。“進入近代后,人們逐漸認識到沙塵暴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破壞作用,認為這是一種突發性的氣象災害和生態災難?!彼f。

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人們種植治理荒漠的作物。
此前研究表明,我國處于中亞沙塵暴頻發區,是世界上四大沙塵暴頻發區之一。與我國毗鄰且處在上風向的蒙古和哈薩克斯坦分布著近20萬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為入侵我國最重要的境外重要沙源區。
我國境內也有174萬平方千米的沙化土地,而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僅為53萬平方千米。即使這部分沙化土地全部得到治理,其余120多萬平方千米的沙漠、戈壁等依然是一個巨大的沙塵源。并且在沙塵暴發生的季節,我國北方植被干枯,耕地裸露,土壤水分含量低,很容易起沙揚塵。因此,部分專家認為,受境內、境外沙塵源的雙重影響,要從根本上消除沙塵暴的發生是困難的,也是不現實的。
那么我們為什么還要治沙?盧琦表示,治沙治的是人類活動影響所帶來的人造沙漠,治的是“荒漠化”,“是把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和破壞盡量恢復到原位,而非原生沙漠本身。”他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