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學者解讀IPCC最新報告:氣候變化前所未有,人類影響已毋庸置疑
2023年4月14日上午,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以下簡稱 IPCC AR6)宣講會在清華大學主樓接待廳舉行。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IPCC AR6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翟盤茂,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羅勇,以及其他參與IPCC AR6撰寫及評審的專家出席會議,從不同角度對報告進行深入解讀。
上個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瑞士英特拉肯正式發布第六次評估綜合報告《氣候變化2023》,標志著其第六個評估周期正式收官。這一評估周期內產生了三個工作組報告、三份特別評估報告和一份綜合報告,涵蓋了關于氣候變化的事實、影響與風險,以及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路徑。
IPCC AR6作為當前全球氣候變化領域最權威的綜合性報告,對認識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與應對有重要意義,也對全球氣候政策的制定和實踐有重大影響。本次評估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最新發現?報告出爐對全球氣候治理有哪些意義?與會的國內權威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發布會上,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IPCC AR6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翟盤茂回答澎湃新聞(www.kxwhcb.com)提問,針對近期頻發的沙塵問題做出闡釋。巢清塵表示,沙塵暴形成的條件與長期的氣候變化必然有關,如高緯度地區的快速變暖,但也需要結合短期的具體情況進一步研究。沙塵暴的變化本身存在一個自然周期,近年沙塵暴的數量和頻率增長究竟與氣候變化有多大關系,還需更多研究佐證。

會議現場
氣候歸因:人類活動的影響“毋庸置疑”
對于氣候問題的核心爭議“究竟是人類活動還是自然變化導致了氣候變暖”,IPCC AR6的第一工作組報告給出了明確答案:人類活動的影響是關鍵。
第一工作組報告發布于2021年8月,主要梳理和分析了關于氣候變化的科學事實。IPCC AR6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翟盤茂在宣講會上以“氣候變化前所未有”為題,對IPCC第一工作組報告的主要結論進行了解讀。
翟盤茂指出,相較于1990年發布的IPCC第一次評估報告,IPCC AR6的觀測數據與氣候模式認知均得到了全面改進。對于“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學界從當初抱有懷疑態度,到如今已將其作為“毋庸置疑”的既定事實。
報告基于多項研究,對工業革命以來的氣候變化進行了歸因。研究發現,自然因子和氣候系統的內部變率對一百多年來氣候變化的貢獻幾乎為零。換句話說,火山爆發和太陽活動對工業化以來增暖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是人類活動造成了1850年至今的幾乎所有全球溫升。
具體而言,人類活動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導致增暖的重要因素。翟盤茂指出,目前大氣中人類活動的影響已累積了24000億噸的二氧化碳。中國人均每年排放7-8噸二氧化碳,相當于2噸固態的碳。

從左至右、從上至下,分別是報告人袁佳雙、翟盤茂、羅勇、黃磊、巢清塵。
氣候閾值:突破1.5℃“不可避免”
根據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所有締約國應把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水平高出2℃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之內而努力。科學家指出,雖然升溫1.5℃并不意味著末日的到來,但會增加長期的或不可逆轉的風險。
針對這一目標閾值,IPCC AR6第一工作組對未來的升溫幅度進行了預估。通過劃分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下從高到低的五種不同排放情景,報告發現:無論是哪種情景,升溫幅度均將在2020-2040年這一區間內“不可避免”地跨越1.5℃的節點。只有快速深度減排,溫度才有可能在本世紀末回歸1.5℃水平。
跨越升溫閾值將帶來廣泛的影響。第一工作組報告顯示,在最高排放情景下,海平面的高度在本世紀末將由工業化前的0.2米升高至2米。“不要小看這個數字,”翟盤茂指出,“10公分的海平面上升就可能有幾百萬人會受到影響,因為我們經濟的布局、人口的布局都在沿海。”
極端事件的變化也與全球變暖幅度緊密相關,如極熱事件、強降水、高強度和頻次的農業和生態干旱,以及強熱帶氣旋。翟盤茂表示:伴隨氣溫升高,許多從未發生過的極端事件將會出現;而且越罕見的極端事件,出現的概率越大。
氣候影響:復合風險與級聯效應
相較于第一工作組強調科學事實,IPCC AR6第二工作組著眼于氣候變化對多個系統帶來的全面影響。第二工作組主要作者召集人羅勇教授以“氣候風險日益加劇”為題,解讀了與氣候影響相關的核心結論。
羅勇指出,第二工作組報告已明確了如下結論:氣候變化是對人類福祉和地球健康的威脅,其帶來的損失將隨持續變暖迅速增加。如果按目前的減排承諾行動,全球升溫將帶來廣泛的風險,盡快減排將是避免這些后果的唯一途徑。
具體而言,報告共列出了127個關鍵風險以及8類代表性關鍵風險。后者包括低海拔沿岸、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關鍵基礎設施、人群健康、生活標準、糧食安全、水安全、和平和遷徙性。在亞洲地區,高信度風險包括極端升溫導致的糧食和水安全、洪水對沿海城市基礎設施的破壞、沿海漁業減少等。
值得關注的是,氣候變化風險不僅僅是高溫、干旱等單一災害的影響,而是存在多種災害的復合以及新的級聯效應,即風險在不同行業和區域間的傳導。這使氣候風險更加復雜且難以管理。
那么如何應對這樣的復雜風險?羅勇強調,除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人類還可以加強適應措施,即在技術、政策、金融等領域采取主動行動,采取氣候恢復力發展路徑,努力消除貧困和減少不平等,以減少或防范不利后果。然而報告指出,適應并不能代替減排,如果全球持續變暖,世界將面臨越來越多人類無法再適應的變化。
氣候行動:資金、技術和國家合作是關鍵
雖然當下氣候問題形勢嚴峻,但IPCC AR6展示了人類未來減緩氣候變暖的可能以及可行路徑。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室主任黃磊以“氣候行動迫在眉睫”為題,對第三工作組報告進行了解讀。
黃磊首先指出,在過去十年中,雖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持續增加,但平均增速已低于上一個十年。尤其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9年降低了5.8%。
另一個令人欣喜的趨勢是可再生能源使用成本的顯著下降,包括光伏、陸上風電、海上風電、集中式太陽能、鋰電池/電動汽車。其中光伏的發電成本在過去的10年基本下降了85%。成本下降伴隨市場占有量的迅速提升,以電動汽車為例,2010年全球電動汽車總量僅為1萬輛左右,而2020年一年中國電動汽車的生產量和銷售量已達到約700萬。
然而當前的努力并不足夠。黃磊指出,想要實現1.5℃和2℃的溫升控制目標,必須繼續加大減排力度,這要求能源、土地利用、工業、建筑、交通等全行業的深度、快速、持續減排。“要將全球溫升控制在1.5℃以內,到2050年全球對煤炭、石油、天然氣的使用量要在2019年基礎上分別下降95%、60%、45%,這是非常大的數字。”
如何實現這些目標?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基于IPCC AR6綜合報告進行了解讀。她提出,資金、技術和國際合作是關鍵的推動因素。以資金為例,初步估計2020-2030年,減緩所需的年投資需要比現在多3-6倍。雖然目前全球資本足夠填補缺口,但體制、監管和市場準入方面依然存在諸多障礙。
“目前我們中國提出的生態文明理念和雙碳目標與整個報告的基調是一致的。”巢清塵指出,“但我們仍然有很多不足,包括科學技術引領方面,還有國際合作助力整個應對工作方面。報告對我們都有很多的啟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