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高教學榮譽!祝賀周又和院士榮獲全國杰出教學獎



2023年4月9日,2022年度全國教學大師獎、杰出教學獎、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重慶大學虎溪校區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吳巖等出席本次活動。本次共頒發教學大師獎1人,杰出教學獎9人,創新創業英才獎10人。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周又和院士獲全國杰出教學獎。
這一獎項由教育部支持,由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與陳一丹慈善公益基金共同發起設立,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領域,最高獎金獎項。該獎候選者是由高等教育教學領域專家提名推薦,教育部組織專家評審,每屆評出5-10位教學獲獎者。
今天,就讓我們從一瓶千紙鶴出發,一起走進獲獎者周又和院士的教學故事。文末還有驚喜大獎!院士為伴,一同開啟你的學習之旅。
被專業書和各種獎狀證書填滿的書架上,始終有一個為晶瑩透徹的玻璃罐而保留的位置。玻璃罐里裝滿了五彩斑斕的折紙鶴。細細瞧去,每一只紙鶴翅膀上都承載著一串稚嫩的字跡——這是十二年前周又和主講《理論力學》課期間因病住院后,第一次返回課堂時來自學生們的祝福:
“老師,快點回來”
“周老師,工作重要身體更重要”
“三尺講臺,指引人生路”
……
十二年后,當周又和收到自己獲得“杰出教學獎”——這一全國教師大獎的消息時,他看著書架上的一個個千紙鶴、一本本親手編寫的教材,依舊感到動容,它們是周又和四十余年深耕教學,潛心科研最真摯的見證者。

周又和院士書架上擺放的一瓶千紙鶴
今年已經66歲的周又和在秋季學期仍堅持為學院大一本科生上《力學與工程概論》。“基礎教育”始終是周又和教育教學的關鍵詞,他不斷強調打好基礎、建立新生的學習認知系統與培養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給大一剛來的同學們要先講好力學故事,要培養這些學生對專業的興趣,開拓他們的視野。我想告訴這些剛剛走進力學殿堂的年輕學子們,力學發展到今天,我們能做的,我們要做的都還有很多,我希望這可以成為他們之后的動力。”
潛心本科生基礎教育的這些年里,周又和對學生安永輝的記憶始終深刻。

2007年周又和主任向力學本科生介紹多功能環境風洞設備
大學時期社會學專業的安永輝在偶然間聽了一節周又和主講的專業課程,便萌生了由原專業轉到周又和所在的土木工程系的想法。周又和擔心文理科的專業差距,也想過這是否是安永輝的一時沖動,于是便給了安永輝一個考驗:立刻安排一次面試——考察《高等數學》基礎知識時,周又和發現安永輝的正確率只有兩成。
在安永輝同學的堅持下,周又和給了他一個月的時間準備,要求他來再考一次。不到一月后,安永輝在已經變換的考試范圍內達到了五成的正確率,周又和欣喜也詫異,他明白這對一個文科生的難度是不小的。一年后,安永輝如愿成為土木工程系的學生,并且專業成績名列前茅。后來安永輝進入大連理工大學攻讀研究生獲博士學位后留校工作,現已在其專業領域有所作為。

2014年周又和教授率我校力學學科5名教師與博士研究生參加第12屆數值分析與應用數學國際會議
在周又和心里,他見證了安永輝心中名為“興趣”的種子從生根發芽到參天大樹的成長過程。“遇到這樣一個熱愛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雖然他的學習跨度很大,專業基礎有待提升,但我覺得是值得鼓勵并加以培養的。”
鼓勵學生找到和實現自己的興趣,盡早規劃自己的人生方向,是周又和從新生第一課就與學生分享的觀點。
在近四十年教學經驗的浸潤中,周又和摸索出“教學可達性”的心得。他認為,好老師不能照本宣科,而是他講授內容真正能抵達每一位學生。他曾做過這樣的一個比喻:“教材就是劇本,老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
周又和通過教學設計與有效講解來吸引學生,從優化課前備課、課中講授、課后習題布置,到獨立撰寫編著出特色鮮明的66萬字的《理論力學》教材,只為專業的內容更好地抵達學生們的心靈。

2017年周又和院士為本科生授課并做交流后的合影留念
身為“院士教書匠”,他明白他的院士身份對于學生充滿吸引力,“他們是國家的希望,是力學的未來,對于他們來講,院士這樣的身份是對科研能力和科研經驗的肯定,學生對院士講授的課程也更有熱情和期待。”
除了帶給學生們熱情之外,院士這一身份帶給他更多的是對教學與科研二者關系的切身思考。
在周又和多年的教學過程中,他秉承為黨和國家培養創新性人才的原則,將教學與科研統一起來。他說:“我不認為科研和教學是矛盾對立的,相反,二者是相互貫通的。搞好科研可以幫助教學工作實施得更好,搞好教學除了能滿足國家培養創新型的人才的需求、為我們培育研究型人才積蓄力量外,也能使教師的知識廣度與深度都能得到有效拓展。”
當被問到獲得全國高校教師杰出教學獎最大的感受時,周又和說:“當然是很開心,這不僅僅是個人的榮譽,更多地是體現了蘭州大學對本科生教學與科研的重視,以及多年來重視人才培養工作,踐行‘知行’育人理念取得的成績。”

2022年周又和院士為本科生作科學家精神教育報告
他將科研寫進教材里,將科研帶到講臺上,將專業知識如春風雨露般播撒在一輩輩師生們心間;他從綿延恣意的江漢平原到遼闊豪邁的磅礴西北,從年少春衫的志滿青年到花甲之年的資深教師,他是周又和,是蘭州大學力學學科的建設者,也是杰出教學獎-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大獎的蘭大首位獲得者。與蘭州大學三十余年朝夕相伴,他與這所扎根西北的百年學府,并非兩三日的泛泛之情,已然是晨光雨露亦同行的真摯之交。
黨的十八大以來,蘭州大學在系統實施“本科教學質量提升工程”的基礎上,提出一流本科教育理念和建設藍圖,從“學校管好”“學院做好”“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四個維度進行系統改革。
十年來,蘭州大學獲批4個拔尖計劃2.0專業、6個強基計劃專業、52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項(含1項合作項目)、國家級一流課程16門,3部教材獲全國優秀教材獎,1個單位獲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1名教師獲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獎……

2022年復雜環境與介質相互作用力學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合影
擴展閱讀:
蘭州大學力學學科始建于1958年,是我國已故著名力學家、教育家、我國第一個力學專業5位創辦人之一的葉開沅先生創建。歷經60余載發展,先后培養出5位院士(包括蘭大首位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劉人懷,中科院院士及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鄭曉靜,中科院院士周又和,南非科學院院士孫博華及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馬巍)、2位國家創新群體帶頭人、10人次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等。本學科已成為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高水平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單位。
團隊與平臺建設方面:建成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國家級教學團隊,教育部和國家外專局“111創新引智基地”、蘭大力學學科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2個基地。擁有固體力學國家重點學科、力學一級省級重點學科及甘肅省一流學科,力學一級學科碩、博點、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完整體系。建成一批優秀科研平臺,包括西部災害與環境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甘肅省非線性力學基礎學科研究中心、甘肅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甘肅省民勤沙塵暴野外觀測臺站等。
人才培養方面: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專業與學科建設并取得優異成績。力學專業先后入選國家特色專業和一流專業建設點、省級人才培養基地;先后建成固體力學國家重點學科、力學一級省級重點學科和博士后流動站等;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3項以及多項教學改革項目等。堅持教授、副教授全員為本科生上課,有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加強專業與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建設適應新時代學生專業素質和能力培養的精品課程和教材,先后建成了國家級精品課程《理論力學》,省級精品和省級一流課程《計算力學》《流體力學》等4門次,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理論力學》、科學出版社出版《超導電磁固體力學》和《電磁固體結構力學》、Springer-Nature出版《Wavelet Numerical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Nonlinear Problems》等專著教材6部。培養出國家杰青、青年長江、優青、青拔、全國優博及提名、中國力學優博、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和國際獎勵等近20人次。
科學研究方面:瞄準超導新能源材料應用的重大國家需求與沙塵暴重大環境問題,立足國際學術前沿并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
(1)創建了多場強耦合非線性力學理論。實現了支撐我國百余臺超導磁體自主研制設計“零”的突破,以及沙塵暴中的風沙電及百平方公里沙丘場百年演化的定量模擬。
(2)攻克多項關鍵技術,自主研制科學裝置,填補了我國超導材料實驗力學和沙塵暴風沙電測量的空白。成功研制了國際首臺全背景場超導力學測試大型裝置,發現了力學對超導性能退化的實驗證據;自主搭建了青土湖沙塵暴野外觀測站,首次發現國際上最高雷諾數達10的7次方的壁湍流及特征,開啟了沙塵暴電結構的反演研究,在國際上形成了風沙環境力學的中國學派。
(3)創立了求解非線性邊值問題的通用小波方法和分場降階迭代法。實現了復雜力學系統高精度定量預測,為強耦合非線性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手段。相關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2008,2018)、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7),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和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等。3篇研究論文分別獲IEEE超導委員會授予的最佳貢獻論文獎(2008)和國際期刊IJSSD授予的Best Paper Award(2009);1項專利獲中國專利優秀獎、4項轉讓企業、1項實驗獲建國家標準等。

內容來源 |蘭州大學新聞網
編輯 | 李曉婕
責任編輯 | 彭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