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光明媚,冬眠半年的崇明揚子鱷陸續出洞曬“日光浴”
春日溫度漸升,經過長達半年左右的冬眠期后,上海崇明東灘濕地公園里的揚子鱷也“睡醒了”。它們陸續出洞曬“日光浴”,在公園里,有的揚子鱷浮在水中露出半個腦袋,有的懶洋洋地趴在岸邊。

崇明東灘濕地公園里的揚子鱷“睡醒了”。 本文圖片均為崇明區供圖
工作人員高葛亮說,揚子鱷是冷血動物,在冬季需要冬眠躲避寒冷。它們一般11月進入冬眠,第二年3月中下旬陸續蘇醒。蘇醒后的揚子鱷出洞后行動遲緩,喜歡曬太陽,以此提高體溫、加快新陳代謝。預計5月上旬起,揚子鱷開始進食,進入頻繁活動期,“它們在外界溫度較低時沒有食欲,25℃左右開始慢慢有食欲,食欲最旺盛時是在32℃左右。”揚子鱷的主要食譜是魚、蝦、河蚌等,公園水系內應有盡有,為它們提供了豐盛“大餐”。
雖然揚子鱷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類,但它們食量很大,一次就要進食7-9斤。吃飽喝足后,揚子鱷會回到洞穴休息。這間“房子”是它們精心打造的“豪宅”。“為讓自己休憩和冬眠的住所更舒適,揚子鱷一生都在打洞。一般年齡越大,洞越復雜,營造得越講究。洞穴一般分為三層,一層比一層高,最大的洞穴長達30米。洞內有‘臥室’、‘浴池’還有迷惑天敵的岔道,堪稱動物界的‘造房高手’。”高葛亮說。

崇明東灘濕地公園里的揚子鱷
2007年,東灘濕地公園從國內外引入6條揚子鱷,進行第一批野放實驗,首批揚子鱷順利在崇明“安家落戶”,并繁殖后代。高葛亮說:“引入第二年就傳來喜訊,有16枚揚子鱷蛋經過70天左右的孵化周期,完全孵化出來。經過一個冬季,揚子鱷存活了8條,存活率還算比較高的。”初試成功后,2015年,公園又引入6條揚子鱷個體。
如今,揚子鱷種群不斷擴大,據監測,園內揚子鱷數量已達到30條左右。
揚子鱷極小種群恢復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除了依托東灘濕地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也離不開一群工作人員的守候。大家通過日常巡護、加強綠化、投放食物等工作,為揚子鱷營造適宜的生存環境。“比如,我們會按照氣候環境調節公園里的水位,防止揚子鱷巢穴被淹沒;每年輪割蘆葦,促進蘆葦快速生長,為揚子鱷提供隱蔽和繁殖的棲息場所等等。”高葛亮介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