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現場|在上海半馬的終點,我們共情了
“我一開始只是想著來玩玩,但沒想到會這么開心。”一位剛剛結束比賽的選手擁抱著她的朋友,手里拿著捧花開心地說道。
無論是希望突破個人極限,還是抱著玩家心態參賽,在上海半程馬拉松(以下簡稱:上海半馬)的終點,選手們都是笑著完成了這場幸福之旅。
上海半馬,一座屬于跑者們的樂園。
“四年前,也就是我38歲的時候,我連800米都跑不下來,而今天我已經可以輕松地完成半馬,這在過去是根本不敢想象的。”終點處,Ruby對澎湃新聞的記者說。
突破極限,始終是屬于跑者最簡單的快樂。
Ruby開始跑步的原因很簡單,只是覺得140斤的體重得往下減一減,然后她便開始邁出了雙腿。
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運動目標,Ruby每一年都會為自己設置奔跑里程。從第一年的200公里,到第二年的600公里,再到今年的1500公里以上,隨著里程數的不斷增加,Ruby也開始了自己的“跑馬”之旅。
“你知道么,如果我穿越到了四年前,對那時的自己說你可以跑半馬,我都會覺得自己瘋掉了,而現在我風雨無阻,說跑我就穿著裝備出發了。”
對于突破個人PB(歷史最好成績),Ruby并不意外,甚至覺得沒達到預期:“我感覺后面沖刺得很猛,但其實只快了1分多鐘,而我老公今天剛出發就沖出去了,我在后邊有種被拋棄的感覺。”
說罷,她佯怒地拍了拍站在一旁的愛人,但很快兩人就對視一笑了。

Ruby和丈夫。
“我覺得馬拉松讓我明白了永不言棄的道理,從開始出發到終點,要一直堅持,有韌性。有句話說,跑者無冬夏,日常的訓練讓我變得自律,別人看待我的時候也是很尊敬,因為他們知道我是一個堅持到底,說到做到的人。”
在Ruby身邊不遠處,陳迪興奮地舉起雙手,沖著來接他的好友大喊道:“我破PB了!這也太爽啦!”
說罷她便向前小跑,與好友擁抱在一起,蹦跳的歡快程度絲毫看不出剛完賽的疲態。
陳迪之前參加過無錫馬拉松,在這次的上海半馬中,她完成了自己“跑入兩小時內”的心愿。
讓她印象最深的,是長達一公里的隧道路段:“你知道嘛,在隧道跑步是很奇特的,因為平常不會有機會在里邊跑步。隧道蠻長的,當你跑著跑著發現前面有一束亮光的時候,你就會很興奮。”
“穿過那束光到了一個嶄新的賽道,有種浴火重生的感覺。”說起這些陳迪神采奕奕,滿是享受。

賽道上的陸菊英。
上海半馬,女俠都來了
如果說突破極限是屬于嚴肅跑者的幸福,那么能在上海半馬盡情地展示自己,則是“大玩家”們的快樂。
“我就是一邊玩,一邊吃,一邊跑。結果我最終的完賽成績比預估的要快很多,而且我一路也吃好了,玩好了,也拍了照,感覺很不錯的,很輕松地完賽。”陸菊英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身邊時不時投來好奇的目光。
身披紅衣,頭戴斗笠的陸菊英,在眾多跑者中非常顯眼。
一身女俠裝扮的她,比賽時就引得眾多跑者合影留念,到了終點處,不論是跑者還是小孩子都樂意上前打個招呼拍個合照。
在問及穿紅袍的初衷時,陸菊英解釋:“Cosplay是我大學的愛好,我大學的時候參加過動漫社,出去表演過,然后這個愛好一直延續到現在。我想把跑步的愛好結合cosplay的。”
雖然在上海半馬的穿著讓人耳目一新,但陸菊英并非只是單純的“玩票”跑者。

2019年參加上海馬拉松時,她的成績就能達到3小時43分鐘,而這次上海半馬,是她前年跑10公里精英賽成績優異獲得的直通名額。
“我越野賽的成績要比馬拉松的成績好很多,但是上周越野爬山受了點傷,所以這次按照關門時間來跑……不能一味地想要成績,那樣會感覺壓力很大,所以這次自己就放松跑了。”
“我是一名幼兒園老師,所以我需要自己保持一顆童心,然后跟小朋友們一起玩,我覺得這樣子的話會心態好很多。”
“我是來玩的,就是心態要放得開。我都是一路走走停停,吃吃玩玩。然后補給的食物又好吃,像吃‘流水席’一樣。志愿者也非常給力,冰袋、水之類的補給站很多。”

終點的獎牌。
戴上獎牌的一刻,我共情了
當跑者在賽場上享受比賽時,很少有人注意到服務于跑者的志愿者,他們也在濃厚的馬拉松氛圍中汲取著能量。
“我在終點看到了很多跑者沖線,很多完賽的跑者和家人相擁合影留戀,”來自上海體育學院的常遠負責終點處的指引工作,當她看到參賽選手沖過終點,自己也有些動容,“看到他們哭,他們激動,我也很感同身受。”
負責在終點區域進行完賽包分發的志愿者陳清清同樣感同身受:“我基本上和每一個選手都說了‘辛苦啦’‘恭喜完賽’之類的話,選手們都進行了禮貌、熱情的回應,也會對志愿者表示感謝,這也讓我很感動。”
“當我跟一個女孩子說‘好棒!’,當時感覺她的眼睛都亮了。”
本屆上海半程馬拉松,共有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海事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體育學院、上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7所高校的1872位志愿者分布于檢錄、起點管理、名次記錄等46個不同崗位。

志愿者袁圓負責發放獎牌。
負責獎牌發放的袁圓或許是感受最深的一位,在選手抵達終點前,她一直忙著拆箱子、拆袋子、掛獎牌,更多是疲憊和重復。
但當她親自將獎牌掛在選手脖子上時,另一種情緒慢慢升騰,“他們拍視頻記錄獎牌的瞬間,和家人通話或擁抱分享自己喜悅的瞬間,都讓我印象深刻。”
“有的人雖然跑完很疲憊,但戴上獎牌的那一刻卻都會露出笑容,這大概就是體育的力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