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華物產與文明探源協同創新中心成立
中國地大物博,不過究竟地有多大?物有多博?4月15日,中華物產與文明探源協同創新中心在南京農業大學揭牌成立,該中心旨在通過文獻記載、考古發現和自然科學技術手段協同創新研究,梳理、探究與呈現中華物產的歷史脈絡、發展源流和變遷規律,構建中華物產知識庫,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心負責人由南京農業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包平擔任。

近萬年的農耕文明演進,人類選擇培育出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640種作物,其中136種源于中國。中華文明延續不斷,與智慧馴化和利用物產密切相關,不過,物產信息歷來缺少系統的搜集和整理。包平表示,中華物產與文明探源協同創新中心的重要目標,就是對物產文獻進行收集并數智化,從單一物產到領域物產,從區域物產到全域物產,做到物產文獻應收盡收,實現智能獲取、智能標注、智慧解讀。同時,運用大數據精準還原自然物種的分布與變遷,關聯物產與自然環境的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影響。
活動現場,包平從物產探源的角度,對江蘇地名及地域環境特征進行解讀。江蘇被稱為魚米之鄉,繁體的“蘇”就是草字頭底下一個“魚”+“禾”,《方志物產》(集中記載物產的規模最大的專題資料庫)收集的江蘇物產總條目達102245條,其中頻次最高就是魚和稻,其后是豆、瓜(蔬菜)、麥、桃、雞、瓜(水果)、蟹等。“從江蘇物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江蘇自然生態環境的變遷。”包平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被稱為“大豆院士”的蓋鈞鎰認為,中心的成立將推動農業古典文獻的數字化出版,讓中華傳統文明成為相關研究者和社會公眾查考、探討的“活字典”。蓋鈞鎰還希望與會各方以中心成立為契機,共同探源中華農業文明脈絡,打通考古、古文獻、現代生物信息基因比對等傳統探源路徑,為相關物產的中國起源正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