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冷親密》:選擇越來越多,愛卻越來越難?
原創 芃芃 浦睿文化
愛上一個人,正變得越來越難了。
浦睿君某天心血來潮,調查了身邊朋友的單身情況。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原來有對象的人這么少!
單身的人確實越來越多了。民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已經超過2億,獨居成年人口超過7700萬。90后戀愛經歷不足2次,95后平均空窗期超過2年……
脫單的人都是相似的,單身的人各有各的理由。一位朋友卻這樣跟浦睿君說:
“感覺自己,已經失去了愛的能力。”
她的話立刻引起了不少共鳴:
有人被喜歡的對象表白,卻突然對TA失去了興趣;
有人明明渴望著愛情,卻總是顧慮重重、瞻前顧后……
如果不愛,不如不談!但,自己對對方的感情是不是愛,值不值得鼓起勇氣付出,已然是我們無法輕易解答的問題。
此時單身貴族們嘆了一口氣:遇不到對的人啊!

事實上,這不僅僅是一個概率或運氣的問題。更關鍵的是,在互聯網時代,“愛”本身已經變了。
01
這個社會學家徹底調查了相親平臺!
沈奕斐也是她的粉絲
相愛為什么越來越難?
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思的這本《冷親密》,將給你一個全新的角度。
在這本書里,她從最根本的社會形態、情感本質說起,提出了“情感資本主義”的概念,意指情感關系和經濟關系彼此定義、塑造的過程。

易洛思是杰出的社會學家,“美國社會學聯盟最佳圖書獎”獲得者,研究人類情感和資本主義的關系二十余年。
大受好評的新生代德國思想家韓炳哲在《愛欲之死》中多次提到她的先行研究;知名社會學家、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更是對這本書贊譽有加:冰冷理性的分析,卻給了感性最有溫度的詮釋!


在書中,易洛思對美國的相親平臺進行了徹底的調研、采訪。她寫道,僅在美國,每個月就有2111 萬到4111 萬的人在瀏覽在線交友網站。
比如這個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一生和諧網”(eHarmony.org),它的用戶調查問卷由心理學家設計,還獲得過專利。
“一生和諧網”宣稱,它不同于“任何你以前所注冊過的交友網站……我們的個人首頁……會幫助……你更了解自己和你的理想型伴侶,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為你匹配到高度契合的單身人士”。
聽起來真是太完美了。但網絡相親,真的能相愛嗎?
02
我談的戀愛好像
“寫好了腳本”
許多受訪者發現,在交友過程中,自己一遍遍地問著同樣的問題、講著同樣的笑話。網絡會面的次數多、頻率高,結果就是這些線上線下的談話都好像“寫好了腳本一樣”。受訪者阿爾忒彌斯女士已經使用相親平臺6年,她甚至幾乎配備了一套專門的相親“制服”!
“我正在尋找某個人,尋找某種不存在但又非常非常具體的東西。“她說,”我想他應該是個才華橫溢的人,大概主要從事科學領域。我可以在男士的卡片和短信中看到一些符合條件的人。但是,他們也必須以書面形式來證明自己。”
書面形式的證明也就是,吸引人的自我描述和生活照。易洛思瀏覽了100多份平臺上人們的自我介紹欄,發現大多數人用來描述自己的詞匯是雷同的。“有趣”、“幽默”、“可愛”等。
奇怪嗎?并不。易洛思一針見血地分析道,描述自己的過程勢必會受到人們理想型人格的文化范式的影響。當人們通過語言來展示自我時,結果往往千篇一律。

這背后更值得我們警惕的是——互聯網導致了物化,這不是馬克思主義所說的物化,而是指它使人們將自己和他人都視為空泛的語言范疇,它把抽象的概念當作真實的事物。
在線上交友的過程中,我們自我描述的行為,可能會導致自我的異化;而當我們通過他人對他們自己的文字描述來評判他人時,則容易對他者進行物化。總的來說,她提出,當我們用理論定義關系、用文字描述去定義自己和他人,親密關系就變成了一種滿足自我想象和欲望的工具。
在一遍遍的“重復”中,交往愈來愈顯得程式化。我們不再產生沖動,因為很明確地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么——親密關系冷卻了。
03
親密關系變冷漠,
是互聯網的鍋?
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易洛思認為,互聯網技術融合了兩種主要的文化邏輯,或者說,兩種找尋自我的方式:心理學和消費主義,而這刺激了人們想為自己找到最佳(從經濟和心理上而言)交易的需求。
更確切地說,心理學范疇幫助人們將浪漫的邂逅整合到日益縮小、起決定作用和提升品位的消費主義邏輯之中。在這里,消費主義幫助人們提升他們想要獲得的(浪漫)愛情交易的質量。
“我認為,互聯網技術便標志著對浪漫愛情傳統的徹底背離。“易洛思寫道。
讓我們回憶一下,傳統中的浪漫愛情是個什么概念。最典型的莫過于“一見鐘情”,易洛思總結說,一見鐘情是一種“會干擾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并會引起靈魂深處的躁動不安”的狀態。就像熱、磁場、雷、電等,無法阻擋。
而這種愛在互聯網時代是如何消散的呢?易洛思說,物以稀為貴,大部分愛情的魔力是因為你相信自己的那個TA是獨一無二的。相較之下,當下互聯網過多的可選項使得自我必須進行選擇,并且是進行最優化的選擇。于是,人們不得不使用那些計算成本效益和效率的技術。

互聯網將自我轉換包裝成了商品,并在受供求關系監管的開放市場上與他人展開競爭。它使尋求伴侶的過程變成了一種關乎效率的問題。
另外,易洛思指出:我們之所以在戀愛時會愿意忽略對方身上那些與我們的期待并不相符的條件,是因為我們所關注的是作為整體的人,而不是他的各部分條件。
但能從網絡上獲得的信息卻恰恰是一個個條件,這些信息是和具體背景、實踐知識相分離和脫節的,并不能用來整體性地了解一個人。比如說,你的真愛身高169厘米,而你的要求是170厘米,你們就很可能會在網上錯過。
04
破除冷親密,
別做過度理性的傻瓜!
互聯網時代,為什么我們好像不會再愛了?
情感資本主義化,自我的異化,他者的物化,親密關系締結過程的商品化……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親密關系中的冷漠成分——也就是易洛思所說的“冷親密”。
譯者汪麗老師推薦說,讀《冷親密》,可以從第三章開始。這本書寫作框架可以看作是從理論到實踐,前兩章是漸進的理論,第三章則是具體的運用,充滿了鮮活的案例。先讀第三章,可以略觀易洛思的獨到之處,予人一種越讀越明的暢快感。
通過各類約會交友網站、脫口秀、雜志、電影、心理咨詢等分析,你一定能多少看見自己。
易洛思豐富的文化批判理論,為21世紀的人類情感問題開出了一份診斷說明。它不能替代愛的實踐,卻起到幫人厘清認知障礙的作用:破除冷親密,別做過度理性的傻瓜!

【新書推薦】
作者: [法]伊娃·易洛思
譯者: 汪麗
出版社: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3-4
-End-
編輯:芃芃
原標題:《《冷親密》:選擇越來越多,愛卻越來越難?》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