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部電影貢獻了離婚率,但我今天才看懂結局
原創 李娜yuer 娜姐的光影筆記
01
那天看張頌文聊《廊橋遺夢》女主梅姨的表演,覺得挺有趣的,就去重溫了這部電影。
看完很感慨,人生不同階段看同一部電影,感受太不同了!今天就簡單跟你們聊聊。
《廊橋遺夢》的故事并不復雜,女主生活在一個小鎮上,和丈夫經營農場為生,有兩個小孩。有一次丈夫帶孩子們外出,女主邂逅了一位來小鎮采風的攝影師,兩個人度過了浪漫的四天。最后攝影師想帶女主離開小鎮,女主在痛苦的抉擇中,選擇了留下來。
故事說起來很俗套,也很容易滑向婚外戀的道德批判,據說1995年在美國上映之后,離婚率飆升。但是電影呈現的,絕不止是這些。
《廊橋遺夢》拍得很美,有著夢幻迷離,超脫現實的浪漫氣質,但是女主囿于婚姻和生活環境的壓抑和苦悶,又是非常現實主義的,很容易引發共情。
我20多歲的時候,特別喜歡這部電影。
我那時感動的不是愛情,而是那種“與君初相識,猶似故人歸”驚鴻一瞥的遇見和懂得。
我也遺憾于他們的遺憾,大雨中訣別的那場戲,讓我哭了又哭,但是那種遺憾正是文藝青年需要的,充滿審美的痛感。它讓愛情得以完整悠長,并且在世俗漫長的瑣碎里,變成了余生永不退色的白月光。
可是30多歲的今天再重看,我發現這部電影已經激不起我任何的內心微瀾,只是它覺得唯美,輕巧,也有一點想當然的刻意。


02
我琢磨了一下,為什么現在我對“逃離婚姻和世俗”無感了呢?
因為20多歲時,我有一種對于婚姻和世俗生活的既定偏見。那就是,婚姻一定是瑣碎無聊的,世俗生活是單調苦悶的,養育孩子更是一場對女性的剝削和無止境的付出。
但是真正經歷了這一切,結婚八年,也生養了小孩之后,我發現家庭生活帶給我的穩定感和快樂更多。
我不否認,結婚生子,當然要讓渡一部分自我,維護親密關系,養育小孩,都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但是它也拓寬了我的生命體驗,讓我的人生變得豐富。
承擔起世俗的責任,看起來是沉重的,但是當你因此讓自己變得更有能力,更有智慧的時候,你會獲得更大的自由。
而且,婚姻和愛情并不是對立的,責任和自由也不是對立的,最關鍵的還是人,人的心態,價值觀和智慧。

03
所以在婚姻和世俗中真正經歷過了,今天再回頭看這部電影,我發現了很多以前忽略掉的細節,并且看懂了結局為什么女主不選擇離開小鎮。
我隨便舉幾個細節的例子。
第一個細節,當攝影師冷不丁問女主有沒有想過離開丈夫的時候,她的第一反應是震怒的。
女主在跟攝影師邂逅之前,從來沒想過要離開丈夫,或者改變當下的生活。
第二個細節,女主和丈夫當初也是因為愛情而結婚的。
女主是意大利人,她就是為了嫁給愛情才來到美國丈夫的家鄉,過著小鎮的鄉居生活,她曾經也對婚姻生活充滿浪漫的想象。所以她的婚姻是自主選擇的,并不是迫于外部的壓力。
第三個細節,當女主去世之后,她的兒女們讀到整個故事的時候,女兒的第一反應是,這么重要且秘密的事情,媽媽居然沒有告訴她,她們每周都談心的。
看到這里我都有點羨慕,女主和孩子的親子關系挺好的,即使在女兒成年后,她們依然有著朋友般分享秘密的親密。
這些細節說明什么呢?
說明女主的婚姻生活,并沒有很差很糟糕,婚姻和孩子,也給過她很多美好的體驗。

04
當然,電影中有一個解釋,為什么女主在婚姻中感覺苦悶壓抑?
這個解釋是,女主原本是老師,她很喜歡這份工作,但是丈夫不讓她出去工作。
這個解釋我年輕時也是信的,但是我現在絕不相信,因為——當你發自內心地,堅定地想做一件事,別人不可能左右你的選擇。
一切的原因,其實還是自己。外在的原因,只不過是內心軟弱和不夠堅定的借口罷了。
而且很多人,生活得不如意的時候,會找到一個外在的,顯而易見的原因,來解釋自己的不如意。
電影中的女主,對這一點是自知的。
05
所以她在攝影師邀請她一起離開小鎮的時候,就拒絕了。
因為她知道,離開丈夫和孩子,一定會帶給她很多很多的痛苦。到時候,這些痛苦會讓她抱怨,會讓他們的愛情成骯臟的錯誤。
所以,現在再看這個結局,我一絲一毫的遺憾都不再有。
并不是道德和責任,讓她選擇了留下。
而是,留下來是更明智的選擇,她選擇了更舒服,更輕松的生活。
僅此而已。
最后,我覺得電影里把兩個人的關系,升華為一生只有一次的真愛,是很牽強的。
一個四處游歷,并且在世界各地都有情人的攝影師,憑什么只和女主相處四天,就認定她是此生唯一的真愛呢?
而攝影師對女主的吸引力,也不是所謂的真愛,我覺得更大的原因是,他的工作和閱歷。
女主的生活太閉塞了,眼界太狹窄了,攝影師代表的,其實是外面的世界,是女主不曾見識過的,廣袤的,豐富的,五彩斑斕的精彩世界。如果女主也見過很多世面,游歷過很多地方,就不會被他這樣的中年男人吸引了。
所謂愛情,也不過僅此而已。


原標題:《這部電影貢獻了離婚率,但我今天才看懂結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