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猛禽鳳頭鷹,重回人群喧鬧處

上海楊浦公園的鳳頭鷹夫婦。李偉龍 攝
近日,上海楊浦公園的明星猛禽、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鳳頭鷹回來了,還是在去年靠近主干道的鳥巢,公園內又拉起了一張張綠色的大網。
這曾是一個兩難的選擇:為保護行人驅趕猛禽,還是封閉道路保障鳥類繁殖?
去年春天,一對鳳頭鷹夫婦飛來楊浦公園筑巢育雛,由于護崽心切,它們碰到行人時曾發生過激行為。為了降低人對鳥的影響,也減少鳥對人的威脅,園方在樹林間拉起100平方米的綠網作為屏障。雛鳥飛離巢穴后,公園撤下了綠網。
而在兩公里外的復旦大學,另一對鳳頭鷹夫婦則在教學樓不遠的地方筑巢。它們其中之一可能是楊浦公園鳳頭鷹夫婦的孩子。
在上海的公園綠地,關于鳳頭鷹的記錄越來越多,它們和人的距離似乎也越來越近。

4月12日,上海楊浦公園,游客觀察拍攝鳳頭鷹。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圖
鳳頭鷹曾驅逐公園保安
4月12日下午,一只鳳頭鷹站在枝頭休憩,樹下不少游客、觀鳥愛好者駐足停留,討論著這只鳥的故事。
“它花了不少時間看我們,感覺是很放松,在梳理羽毛,但是經常會看著我們這個方向。”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注意到,鳥看起來沒怎么動,其實也在觀察樹下的游人。
這是一只雌性鳳頭鷹,王放說,“雌鳥體型更大,胸前和腹部的縱紋是褐色和白色相間的;如果是雄鳥的話,體型更小,而且身體是黑白分明的。”
鳳頭鷹并不是楊浦公園的陌生來客,去年它們就已經是園里的明星。
去年五六月,一對鳳頭鷹在楊浦公園筑巢并誕下兩個寶寶。由于護崽心切,鳳頭鷹碰到行人時曾發生過激行為,從人的頭頂上飛掠,驅逐公園保安。

楊浦公園,鳳頭鷹銜枝筑巢。李偉龍 攝
楊浦區綠化管理事務中心管理指導科負責人裴蓓介紹,鳳頭鷹屬于中型猛禽,在上海很常見,共青森林公園、世紀公園都有穩定及隱蔽的鳳頭鷹繁殖記錄,它們的筑巢點遠離游客;但楊浦公園的鳳頭鷹巢穴位于公園主干道的下方,幾乎是游客通行的必經之路。
護幼的猛禽格外敏感,可能會傷人,是驅趕鳳頭鷹保障游客安全,還是封閉部分區域讓鳥安心育雛?
市級野保部門的建議是,以鳥巢為中心,半徑50米內圈起來劃作封閉保護區域,讓鳳頭鷹安心孵崽。然而公園綠地條件有限,鳥窩靠近主干道,一旦封閉將對游客通行造成不便。綜合考慮,為了給鳳頭鷹提供一個良好的繁殖環境,楊浦區綠管中心在公園相關區域進行拉網,100平方米的紗網屏障既減少游客給予鳥的壓力,也降低鳥對游客的干擾。

楊浦公園在樹木間拉起綠網,減少鳳頭鷹和人的互相干擾。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圖
裴蓓稱,有個別市民一開始不太理解,覺得驅趕比拉網更有效。但是,公園不只是市民游客的休閑樂園,也是各類野生動物的家園。綠化部門希望能在城區打造良好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營造市民游客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氛圍。
去年6月末,小鳳頭鷹開始在父母的教導下學習飛行,漸漸掌握了技巧。7月中下旬,幼鳥離巢后,園方撤下了綠網。
“猛禽都有一個特點,幼鳥孵出來后,媽媽會在巢附近照顧幼鳥,通常會有一兩個月。幼鳥學飛大概一周左右,它們就開始換地方,可以到更多的地方去探索。”王放解釋,鳥類只有繁殖時(孵蛋育雛)需要鳥巢,其他時間都是游蕩的,會有一些固定的睡覺地方,但不再需要鳥巢。
偶爾地,游客還能在楊浦公園上空看到鳳頭鷹。根據專業意見,園方沒有對鳥窩進行任何干擾,也沒有修剪樹木,“第一窩成功了以后,按照它的習性能夠來第二窩,所以我們這邊一直在等待。”裴蓓說。
幼鳥的破殼日就在最近
今年3月8日,游客在原來的鳥窩附近捕捉到一對鳳頭鷹交配捕食的畫面,“很可能是去年的那對夫婦又回來了。它們仍然選擇了去年的鳥巢,而且經過修補,比去年的更大、更牢固。”裴蓓說。
考慮到繁殖期的鳳頭鷹應激反應強烈,楊浦區綠管中心又在公園相關區域進行拉網。目前,樹木間已拉起200平方米的綠網,這兩日還將擴大拉網范圍,相關區域也有警戒線,并公告游客:內有猛禽筑巢,請快速通行。
鳳頭鷹的回歸再次吸引了眾多的鳥類攝影愛好者。“愛好者的敏感度比我們管理人員更高,很多的觀鳥愛好者在這里已經蹲守了一個多月了。”裴蓓表示,市民游客喜歡近距離觀測和了解鳳頭鷹的生活習性,還提供了許多影像資料,但他們不建議游客逗留。
王放介紹,鳳頭鷹在交配后需要一至兩周時間產卵,每窩通常產卵2-3個,再一個月左右孵出幼鳥。算起來,幼鳥的破殼日就在最近。
4月7日,公園里發現了第三只鳳頭鷹,是一只小個頭的雄性,人們猜測可能是鳳頭鷹夫婦去年誕下的孩子。“鳳頭鷹的領域性比較強,通常情況下,如果在育雛孵蛋期間發現外來個體,是會有爭斗的。如果沒有爭斗,我們可以猜測,會不會是去年的孩子回來了,很快看看就走掉了。”王放說。

4月7日,楊浦公園出現第三只鳳頭鷹。楊浦區綠化市容局 圖
王放進一步介紹,鳳頭鷹小鳥不一定第二年就繁殖,一部分小鳥第二年就找對象繁殖了,還有一些小鳥第三年才繁殖,在第二年就游蕩,不需要談戀愛,也沒有組織家庭。比如在楊浦公園的鳳頭鷹,可能去佘山、去蘇州(鳳頭鷹是留鳥,可能在上海及周邊城市飛行),它們乘著氣流飛起來非常快,這一年的時間,哪有同伴,哪有好的棲息地,哪的環境合適,它們很快就搞清楚了。第三年再來談戀愛,擔心的不是找不著朋友,而是競爭者太多,可能還得多做一些工作。對于楊浦公園綠地的面積、形狀,與周圍的鳳頭鷹之間的關系,它們是熟悉的。
專家:鳳頭鷹面對人類世界會越來越放松
在距離楊浦公園2公里外的復旦大學(邯鄲校區),3月20日,有學生發現了一對鳳頭鷹夫婦筑巢繁衍后代,鳥窩距離教學樓不算太遠,這是復旦首次發現有鳳頭鷹筑巢。
鳳頭鷹為什么會選擇靠近人類活動的地方筑巢?

在復旦大學筑巢的鳳頭鷹夫婦。王放 圖
王放認為,按照天性,鳳頭鷹會選擇更安靜的地方,而它們在楊浦公園主干道附近筑巢是有歷史原因的。去年四五月,公園幾乎沒人,“它在比較安靜的時間點選擇了這個地方,可能也沒有充分考慮,原來這是一個這么熱鬧的公園”。六月以后,公園客流恢復,鳳頭鷹因為應激反應出現傷人行為。公園人為干預拉網后,它的繁殖很順利,所以今年就延續了去年的習慣,回到這里。
“因為疫情的歷史原因,它選擇了這個點,又有人幫助他,所以這個習慣就延續下來了。”王放說,“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很懷疑,在直線距離兩公里以外的復旦大學的校園里有一個同樣熱鬧的鳳頭鷹的巢,我們懷疑是它們的后代,這個孩子繼承了媽媽沒有那么害怕人的習慣。”
王放猜測,從楊浦公園出去的幼鳥,可能成為共青森林公園或復旦大學的“單身漢”,也可能去其他地方,它們會在更大的區域去求偶,“這樣,它們就在城市里一個一個的棲息地建立起種群,楊浦公園就可能成為這邊的核心基地。”
根據中國觀鳥記錄中心的上海鳳頭鷹記錄,浦東新區世紀公園是上海記錄最多的,有169條,共青森林公園是58條,濱江森林公園有71條,上海植物園、閔行體育公園、大寧公園、上海動物園等地都有記錄。

楊浦公園,鳳頭鷹捕食。lianlll 攝
野保人士和觀鳥愛好者們發現,楊浦公園的鳳頭鷹偏好捕食珠頸斑鳩、松鼠、烏鶇等,公園里食物豐富,晨昏是它們捕食的活躍期。
“城市里,食物對它們不會是限制,限制它們的是連片的森林、領地面積。”王放解釋,鳳頭鷹筑巢會考慮樹林高度、樹種組成的豐富度,林下有灌叢、草地最好;在大面積的公園綠地,鳳頭鷹出現的可能性更高。
鳳頭鷹的生命通常會在8-12年,王放說,城市里的威脅并不是非常多,人們有可能在未來幾年不斷看到鳳頭鷹出現在楊浦公園。
而更長久的趨勢是,“這些鳳頭鷹對人會越來越不那么敏感,這個大的趨勢在各種各樣的城市動物身上都能看到,以前(它們)很容易應激、很容易緊張,但它們會越來越放松,尤其是它們的后代。實際上,這幾年上海市區的鳳頭鷹、紅隼這些猛禽傷人并沒有很多,而且很可能在減少,它們面對人類世界會越來越放松。”
裴蓓表示,后續,楊浦公園及相關野保專業人士將持續加強對這個鳳頭鷹家庭的關注。同時提醒市民游客,鳳頭鷹屬于中型猛禽,請勿在鳳頭鷹巢穴下逗留,路過時請盡快通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