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天生氣質,預示命運?

2023-04-14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原創 Gina Mireault 神經現實 

周六的早晨,在我家附近的游泳池,三個一歲的寶寶正準備上每周一節的游泳課,媽媽們小心翼翼地為他們穿上五彩的泳衣。其中一個女孩對著她泳衣的紅色褶皺愉快地笑著。一個男孩從母親的懷抱中逃出,光溜溜地跑向更衣室的盡頭,滿懷期待地尖叫著。另一個男孩輕聲地反抗著整個儀式。盡管他的母親嘗試著激起他的熱情,他還是緊鎖著眉頭。她溫柔地說著,指著他泳褲上微笑的海龜和快樂的小魚組成的小小的水下游行隊伍。但他絲毫沒有改變想法和情緒。

最終,三個寶寶和他們的媽媽們一起帶著毛巾和玩具走向了泳池。但玩具并非區分這些孩子的唯一方式,另一個變量也在發揮著作用,并且在他們準備游泳時已經充分展現。這就是發展科學家所說的“氣質”(temperament)。

心理學家將氣質定義為對視、聽、嗅、觸的情緒、身體和注意反應上的個體差異,以及對情緒、行為和注意的自我調節。在出生后的最初幾天中,父母就能夠知道寶寶的天生氣質。有的寶寶陽光愉悅;有的冷靜;有的在睡眠和飲食上難以預測;有的持續暴躁;有的完全能夠適應周圍環境的改變。

- catherinepape -

1956年,精神病學家亞歷山大·托馬斯(Alexander Thomas)和斯特拉·切斯(Stella Chess)震驚于將孩子的發展結果歸因于母親,從而發起了“紐約縱向研究[1]”(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以調查嬰兒的先天傾向及其對嬰兒長期發展的影響,包括人格、學業成就、同伴關系、親子互動和心理健康。他們招募了來自82個白人中產階級家庭的133名嬰兒(66名男嬰和67名女嬰),在他們的童年、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共收集了32年的數據。他們希望了解兒童如何促進自己的發展,并且識別兒童氣質是否以及如何與環境交互,從而產生特定的結果。

托馬斯和切斯識別出了氣質的九個維度:活躍性、規律性、趨避性、適應性、反應強度、感覺閾值、情緒本質、注意分散度和注意持久性*。根據這些維度區分了三種主要的氣質類型:容易型、困難型、遲緩型。

大多數嬰兒(40%)屬于“容易型”(也稱為“易養型”),這意味著他們通常情緒積極,能夠很好地適應新環境和日常生活,且不安時能夠很快被安撫下來。一小部分嬰兒(10%)是“困難型”(也稱為“難養型”),對很小事件的反應通常是消極而強烈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夠平靜下來,并且他們的飲食、睡眠和消化節律難以預測。另外的15%嬰兒被描述為“遲緩型”,因為他們對新環境會感到全面的不安和恐懼。這是一種長期的警惕,但他們在時間和支持的作用下也具備適應的能力。如果加和一下,你會注意到有約三分之一的嬰兒不能用這個系統進行分類。這表明一些嬰兒為混合類型,或者這些最初的維度需要改進或擴展。

*譯者注

活躍性(activity level):兒童執行某種功能(吃飯、玩耍等)用到的動作組合及日常活動與不活動的比例;

規律性(regularity):兒童某種行為的可預知性,即日常作息是否規律;

趨避性(approach):兒童對新異刺激的第一反應。趨近的反應表現為對刺激的積極接近(包括情緒上和行為上的),回避的反應表現為對刺激的消極遠離;

適應性(adaptability):兒童在新的或改變的環境中,能否輕松地達到預期的目標;

反應強度(intensity):兒童積極、消極反應的程度;

感覺閾值(sensory threshold):能夠引發兒童反應的刺激強度;

情緒本質(mood):兒童積極、消極情緒反應的數量;

注意分散度(distractibility):指外部環境刺激干擾或者打亂兒童正在進行的行為的程度;

注意持久性(persistence):在有或無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兒童對某種活動的持續時間。

盡管如此,托馬斯和切斯已經有效否認了嬰兒是被動接受和受環境塑造的“白板”假說。他們的工作顛覆了只關注父母和環境對兒童發展的作用而忽視兒童先天性情的心理學觀點。托馬斯和切斯在與他們的同事一起進行的最初研究[2]中發現,有時只是出生幾個小時的新生兒,就開始在他們的生理氣質的推動下,通過適應、抵抗、觀察、反應或忽視等方式,不經意地影響物理和社會環境。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親密的人也會改變環境和/或他們的行為。換句話說,環境和嬰兒從一開始就有一種動態的雙向關系,隨著彼此的變化而變化。更重要的是,這種影響意味著嬰兒自身在他們自己的成長中起著重要作用。

瑪麗·羅斯巴特(Mary Rothbart)和杰羅姆·凱根(Jerome Kagan)額外的研究拓展了托馬斯和切斯的發現。羅斯巴特[3]探索了其他氣質維度,例如可安撫性和恐懼性,并將“趨避性”重新定義為嬰兒的積極性興奮和對新情況的迅速接近。那個早晨在更衣室里一邊光溜溜地跑向泳池平臺,一邊開心地尖叫著的寶寶,這就是趨避性氣質的典型代表:他一看到泳池就激動不已,等不及他的媽媽(和換上泳衣)便開始嘗試。羅斯巴特也將情緒本質和反應強度也分為幾個額外的亞型。

- Ada Abigael Aco -

幾周前,我目睹了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一到達泳池就表現得非常悲痛,以至于無法走進泳池所在的建筑。她在門前的人行道上打滾,又哭又叫,拒絕了父母溫柔提出的重新考慮一下的建議。她的表現似乎源于一種難以緩解的恐懼,無論是她父母在場帶來的安全感,還是進入建筑時救生員給的一只小橡皮鴨。父母對她的反應和無法立刻安撫到她感到沮喪。她的反應并非任性的叛逆,而是一種驚恐,一種被叫做“反應性”(reactivity)的氣質品質。

凱根專注研究“反應性”這一氣質變量,一部分是因為這在嬰兒的聲音、身體、情緒和生理喚起中容易被觀察到,即使是在不熟悉但無害的環境中。在一個測試中[4],凱根和同事在四個月大的孩子前面幾尺的位置緩慢地搖晃手機。多數的嬰兒平靜地觀察著,但是有約20%的嬰兒立刻受到過度的刺激,并迅速變得焦躁不安。他們大聲叫喊、肌肉緊繃、弓起后背、煩躁不安或大哭。這個簡單的測試被證明具有很大的預測能力。

根據這一評估,四個月時被認為是“反應性”的嬰兒在蹣跚學步時更可能會內向,在童年時期更可能出現社交問題,在青春期可能會更焦慮。在長期追蹤中[5],凱根的測試甚至能夠區分年輕人是否會焦慮;焦慮的年輕人在之前的手機測試中表現出反應性,而不焦慮的在之前的測試中表現平靜。嬰幼兒期的氣質似乎可以一直延伸到青年期。

最近的研究發現,氣質的三個方面在預測長期發展結果方面尤為有用。第一個是反應性或消極情緒性,指一般性的消極情緒、強烈的消極反應及痛苦,無論是在被限制時(如憤怒)或在新情況中(如恐懼)。第二個是自我調節,研究人員將其定義為對情感(如自我安撫)和注意力(如能夠保持專注)的“努力控制”。第三個有著幾個名稱,包括趨近-回避、抑制或社交,是對陌生人或環境的接近傾向,或是警惕和退縮。這些維度還有其他層次,但這三個維度在嬰兒、兒童和青少年中的信度和效度得到了科學檢驗。隨后數百項研究明確地表明氣質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驅動性因素,至少與嬰兒出生后的所有事情一樣重要,包括父母的育兒方式。

- Carina Povarchik -

除了氣質的早期形成之外,還有其他來源于動[6]、神經科學、雙胞胎研究和追蹤研究的證據,表明氣質是具有生物基礎的。首先,不只是人類嬰兒存在氣質性特征,其他的哺乳動物幼崽也同樣具備,包括狗、大象、海豚甚至是松鼠。這表明氣質是共同生物系統的一部分。

凱根解釋道,氣質是大腦神經化學中的一種遺傳性傾向。具體來說,所有哺乳動物大腦中都有的一個小結構,杏仁核(amygdala),這是內置警報系統的一部分。杏仁核主要負責評估威脅,如果檢測到威脅,則通過“戰或逃”(fight-or-flight)反應向交感神經系統發出信號,使其采取行動。在反應活躍的個體中,杏仁核更容易興奮,因此警報系統會在較低的閾值下被觸發。雖然環境和經歷可以改變杏仁核的反應,但一些個體——包括凱根實驗中反應活躍的四個月嬰兒——天生就傾向于更易感知威脅。其他研究也同樣表明,嬰兒的負性情緒和退縮表現為更加活躍的右側額葉,而相反的氣質模式則與更活躍的左側額葉相關聯。

雙胞胎的研究也提供了氣質是由基因決定的進一步證據。在一項研究中[7],科學家比較了同卵雙胞胎(100%的相同基因)和異卵雙胞胎(50%的相同基因)的氣質品質。如果同卵雙胞胎比異卵雙胞胎更為相似,那么科學家就可以合理地得出氣質特征是可遺傳的結論。在另一項研究中[8],科學家們利用雙胞胎中一個的氣質得分來預測雙胞胎中另一個的氣質得分。兩項研究都一致發現,氣質的大多數維度都具有較高的遺傳性,例如社交性、情緒性、反應性、注意廣度持久度以及可安撫性。

過于易怒的嬰兒更可能成長為

無法抑制自己憤怒或沖動的兒童。

對嬰兒發育過程的縱向研究揭示了出生時的氣質對兒童發展的影響程度。許多研究追蹤了氣質特定維度相關的長期發展結果。大體上來說,消極的氣質反應性和整體的困難型氣質與之后的對立行為、違抗和行為問題相關。這些被統稱為“外化問題”(externalising problems),預測了青少年期的物質使用。

- Jared Chapman -

通過從嬰兒期開始的縱向追蹤研究,喬爾·尼格(Joel Nigg)發現,過度易怒的嬰兒更有可能成長為在受挫時無法抑制自己憤怒或沖動的兒童,而過度精力旺盛的嬰兒更有可能成長為沖動的兒童。在兩種情況下,“努力控制”的發展受到了抑制。尼格的這些發現使他提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并非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動的障礙,而是基于氣質的自我調節障礙[9]。另一方面,氣質性的害羞和抑制與焦慮等“內化問題”(internalising problems)相關。另一個內化問題——抑郁——與氣質性的消極情緒、低適應性和退縮而非接近新事物、新情況的傾向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表現出“趨避性”氣質的嬰兒或許更有可能成長為好奇的孩子。好奇心的神經基礎在于大腦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這是一個與“尋求系統”有關的結構,是探索和理解環境的動機基礎。伏隔核提供了動機(比如吃東西或減輕壓力等獲得獎賞的動機)和獲取獎賞所需行動之間的聯系。

在一項研究中[10],我們追蹤了接近60名從嬰兒時期就參加我實驗室各類發育研究的兒童,我們衡量了他們的氣質。這些參加隨訪時平均年齡為5歲的兒童還進行了好奇心的測試。6個月時的氣質呈現了預測幼年期的好奇心的顯著趨勢,這表明好奇的兒童可能從出生起就被賦予了一種天生的動機傾向。這些孩子可能受到天性的推動,對新體驗擁有積極的態度,因此有動機去尋找并保持新鮮感。重要的是,這些孩子還被賦予了自我調節的能力,以保持他們對探索的興趣和努力。由于嬰兒的氣質數據預測了幼年期的這種品質,天性可能在這一結果中發揮了作用。

嬰兒氣質對幼年期及之后的長期影響說明了其潛在的穩定性,似乎支持了氣質是與生俱來的和不變的。但環境能夠提供持續的作用,促使其維持原本的氣質。舉個例子,想象一下害羞的嬰兒,他們可能會受到家庭成員、同齡人、照料者和陌生人的相似的對待。由于害羞的嬰兒不太可能接受社會性的示好和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人或許不太可能會再提供這些示好與機會。從而,害羞的孩子也就不太能獲得提升膽魄的社交機會。

- ??? -

一些研究探討了氣質的跨文化差異和相似性[11],發現盡管氣質的一些方面(如感知敏感性和活躍性等)跨越了文化,但其他的一些維度(如趨避性和規律性)卻存在文化間差異。這或許反映了不同文化的育兒方式的差異。由于美國家長往往更重視獨立,他們更有可能鼓勵孩子獨立的“趨避性”行為。這些發現承認,雖然氣質是天生的,并且會使得一些心理的結果更有可能發生,但它也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沒有什么結果會是注定的。不用謝,父母們。

雖然托馬斯和切斯證明了天生氣質的差異,但他們并沒有斷言氣質比環境對兒童的發展結果有更大的影響。相反,他們建議[12],兒童的最佳發展取決于天生能力和特征與社會環境要求(包括父母的期望和實踐)之間的“契合程度”。吵鬧或混亂的環境特別不適合天生低反應閾值和自我安撫能力不足的高反應性嬰兒。另一方面,修道院般的環境也不適合對新奇事物著迷的兒童。托馬斯和切斯提出,正是這種兒童氣質與環境的互動—反之亦然—影響著長期的結果。換句話說,環境很重要。

大多數關于育兒方式對氣質影響的研究專注于困難型氣質的嬰兒,例如易怒性和反應性。一般來說,這些特質與父母懲罰或退縮有關,它們共同導致了前面描述的外化問題。但是其他研究表明[13],根據父母的年齡和對他們孩子易怒性的理解,很多困難型兒童的家長會加倍努力變得積極,例如表露更多溫暖和耐心。

以一個拒絕進入泳池的高反應性孩子為例,她的父母表現出了非凡的耐心和冷靜。他們低聲說話,給予信心和支持,和她一起坐在地上,緊緊抱著她直到她平靜下來。最終,她同意通過大窗戶看看在泳池里享受的孩子們。這達到了她父母的計劃,因為這是她那天早上能達到的最佳程度。研究發現[14],這些努力能夠提高反應性兒童的全面社交發展。

溫和的育兒方式

足以促進恐懼性兒童的良知發展。

杰·貝爾斯基(Jay Belsky)對負面氣質的兒童展開了十余年的追蹤研究[15],發現如果父母溫暖、尊重和敏感地對待他們的需求,他們能在學業成就和社交方面表現良好,甚至在一些情況下能夠優于氣質溫和的孩子。貝爾斯基的工作還大致展現出,脆弱氣質的孩子更容易受到不良的育兒方式和環境的消極影響,但也會從溫暖、尊重的支持性環境中收獲更多。與此相一致,我們實驗室發現在氣質上更少笑和說話的六個月孩子,在他們一周歲生日時有著更有安全感的依戀。這可能是他們的父母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改善孩子的總體情緒,而在依戀的安全感方面獲得了回報。

- jiminyoon -

另一項研究針對恐懼性氣質的嬰兒(例如托馬斯和切斯識別的“啟動緩慢型”)展開追蹤。研究中,育兒方式產生了不同的作用。盡管父母可能會傾向于過度保護或過度控制他們警惕的孩子或孩子的環境,但這往往會加劇孩子警惕和社交退縮的天性。大量恐懼性特質的研究都關注它與良知發展的關系,因為抑制往往是自我控制的標志。事實上,恐懼氣質與共情、內疚和羞恥的發展相關。格拉日娜·克佳斯查(Grazyna Kochanska)等研究人員發現[16],溫和的父母管教足以促進恐懼性兒童的道德發展;同時,低恐懼的兒童中,道德良知更多依賴孩子與其照料者的依戀,這鼓勵孩子重視人際關系并接受“金科玉律”。

我們實驗室另外的研究發現父母影響對于低恐懼和恐懼性兒童的差異。在一項最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向六個月的孩子展示了一個有著巨大活動塑料眼睛的白色頭部模型。這是一種模凌兩可的情況,可能會引起孩子的警覺或是快樂。在不同的實驗條件下,父母被要求對著模型大笑或是表現出恐懼。僅通過觀察父母的歡笑,恐懼氣質的嬰兒就能對刺激保持專注。另一方面,父母的恐懼暗示并沒有能夠阻止低恐懼兒童對刺激的專注。因此,包括育兒方式等環境因素能夠影響氣質,并使一些心理結果更為可能,包括社交能力、趨避性甚至是道德品行。但在急性壓力的環境中,孩子自我調節感受、行為和注意力的氣質能力可能會更為重要。

在游泳后,我在更衣室再一次見到了三個孩子,都在毛巾下瑟瑟發抖,他們的母親回憶著他們剛剛在泳池里獲得的成功。那可愛的尖叫小鬼正在嘗試像小胡迪尼*一樣逃脫緊緊包裹著他的毛巾,他的母親對于他的持續活力難以置信地笑著。穿著紅色褶邊泳衣的寶寶正在安靜地吃著魚形餅干,帶著有趣的微笑看著。還有那個悶悶不樂的寶寶,如他母親一樣露出了滿意的表情,因為他的母親預料到了他對過渡到敏感,讓他和最喜歡的玩具在一起。這個周六的早晨里,“先天與后天”(Nature and Nurture)在社區泳池中完美地展現。

*譯者注

胡迪尼,著名的牢籠逃脫魔術師。

后記

蘇打美式:就像作者在文中所說的那樣,一個人的發展結果是個體特質與環境相互作用產生的。無論是天生的氣質還是家庭的養育,個體與環境不會單一地決定一切,相互契合才是更為重要的。在終身的成長發展過程中,總會有很多因素是個人無法選擇、無法改變的,但或許適應性地改變個體或環境也能夠獲得更好的成長結果。對于孩子更加良好的成長,孩子自己與孩子周遭的一切,可以做的有很多。

Soso: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你帶來些許慰藉:如果你害羞,或易怒,或難專注——不用焦慮,它們很大程度上是由先天氣質決定的。但同時,它們也可以通過后天條件改變。

參考文獻

[1] Hertzig, M.E. (2020). 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 (NYLS). In: Zeigler-Hill, V., Shackelford, T.K. (eds) Encyclopedia of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pringer, Cham.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24612-3_476

[2] Thomas, A., Chess, S., Birch, H. G., Hertzig, M. E., & Korn, S. (1963). Behavioral individ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37/14328-000

[3] Rothbart, M. K. (2007). Temperament,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it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4), 207–212. https://doi.org/10.1111/j.1467-8721.2007.00505.x

[4] Kagan, J. (2008). The biological contributions to temperaments and emo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Science, 2(1-2), 38–51.

[5] Schwartz CE, Kunwar PS, Greve DN, et al. Structural Differences in Adult Orbital and 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Predicted by Infant Temperament at 4 Months of Age. Arch Gen Psychiatry. 2010;67(1):78–84. doi: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09.171

[6] Barr, C. S. (2012). Temperament in animals. In M. Zentner & R. L. Shiner (Eds.), Handbook of temperament (pp. 251–272). The Guilford Press.

[7] Cyphers, L. H., Phillips, K., Fulker, D. W., & Mrazek, D. A. (1990). Twin temperame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infancy to early childhoo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29(3), 392–397.

https://doi.org/10.1097/00004583-199005000-00010

[8] Plomin, R., & Rowe, D. C. (1977). A twin study of temperament in young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97(1st Half), 107–113. https://doi.org/10.1080/00223980.1977.9915932

[9] Nigg, J. T., Karalunas, S. L., Gustafsson, H. C., Bhatt, P., Ryabinin, P., Mooney, M. A., Faraone, S. V., Fair, D. A., & Wilmot, B. (2020). Evaluating chronic emotional dysregulation and irritability in relation to ADHD and depression genetic risk in children with ADHD.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61(2), 205–214. https://doi.org/10.1111/jcpp.13132

[10] Mireault, G. C., & Reddy, V. (2020). Making Sense of Infants' Differential Responses to Incongruity. Human development, 64(2), 55–63. https://doi.org/10.1159/000509980

[11] Gaias, L. M., R?ikk?nen, K., Komsi, N., Gartstein, M. A., Fisher, P. A., & Putnam, S. P. (2012). Cross-cultural temperamental differences in infants, children, and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Finland.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3(2), 119–128.https://doi.org/10.1111/j.1467-9450.2012.00937.x

[12] Chess, S., & Thomas, A. (1991). Temperament and the concept of goodness of fit. Explorations in temperament: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eory and measurement, 15-28.

[13] McClowry, S. G., Rodriguez, E. T., & Koslowitz, R. (2008). Temperament-Based Intervention: Re-examining Goodness of Fit.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science, 2(1-2), 120–135.

[14] Sanson, A., Hemphill, S. A., & Smart, D. (2004). Connections between tempera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 review. Social development, 13(1), 142-170.

[15] Sanson, A., Hemphill, S. A., & Smart, D. (2004). Connections between tempera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 review. Social development, 13(1), 142-170.

[16] Kochanska, G., & Aksan, N. (2006). Children's conscience and self-regu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4(6), 1587–1617. https://doi.org/10.1111/j.1467-6494.2006.00421.x

作者:Gina Mireault | 譯者:蘇打美式

審校:Soso | 編輯:eggriel

封面:??? | 排版:鹽

原文:

https://aeon.co/essays/how-infant-temperament-extends-its-reach-into-young-adulthood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界首市| 贵州省| 新干县| 辽宁省| 高淳县| 都兰县| 五常市| 汶上县| 陇南市| 东乡| 涡阳县| 寿光市| 定安县| 东乡族自治县| 双峰县| 昌邑市| 东海县| 溧水县| 鄂托克旗| 瑞昌市| 黎川县| 寿宁县| 淅川县| 同江市| 岢岚县| 乃东县| 北流市| 宁化县| 阿尔山市| 山阴县| 巴青县| 延津县| 奈曼旗| 沧州市| 遂宁市| 云梦县| 秦皇岛市| 安庆市| 浑源县| 建德市| 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