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NIPT之父盧煜明:無創染色體檢測并不是最后的診斷

7月13日,虎嗅刊發頭條文章《華大癌變》,將去年在湖南誕生的一名“13號染色體長臂缺失綜合癥”男嬰和國內基因檢測上市公司華大基因(300676)聯系在一起。
男嬰母親描述,醫生曾建議,產婦無需做傳統唐篩,直接做華大基因提供的“無創DNA檢查”,并告知此檢查全面、先進,“準確率高達99.99%”。 根據報道,在多次檢查顯示胎兒多項指標異常的情況下,醫生均認為風險不大。最終,孕婦放棄了去做被認為“高風險致死率和感染率的檢查”的羊水穿刺檢查。然而,悲劇最后還是不幸發生。
撇開華大基因在線下操作過程中是否存在夸大宣傳等不當行為、該染色體疾病是否在華大基因產品檢測范圍內、臨床醫生在產前咨詢診斷方面是否合格,被譽為“產前診斷領域革命性技術”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本身可信度如何?它是否能替代傳統的母血清學檢查、甚至羊水穿刺?帶著這些問題,7月13日,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NIPT之父”、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教授。
盧煜明的卓越貢獻為:1997年即發現了孕婦外周血中存在游離的胎兒DNA,這是全世界第一次證明該現象。該重要成果當年發表在全球頂級醫學雜志《柳葉刀》(Lancet) ,即“Presence of fetal DNA in maternal plasma and serum”(母親血漿和血清中存在胎兒DNA)。1997年也是盧煜明剛從英國牛津大學回到出生地香港的這一年。
盧煜明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港科院院士,同時也是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6年,盧煜明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大獎”,理由是其在基于孕婦外周血中存在DNA的發現,在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測方面做出開拓性貢獻。這項工作也為盧煜明摘得2016年的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該獎項被視為未來幾年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最初,盧煜明利用胎兒游離DNA來檢測胎兒的性別(比如血友病等某些遺傳病是跟性別有關的)、胎兒的血型等。“之后我們就開始問,懷孕的時候很多孕婦做產前診斷,其實是想知道胎兒有沒有染色體異常的疾病,比如唐氏綜合征,我們就想看看這個技術有沒有可能去做。”
唐氏綜合征,即21-三體綜合征,是一種染色體異常疾病,母親或父親的卵子或精子在減數分裂時,第21號染色體未能正常分開,導致胎兒多出一條21號染色體。唐氏綜合征患者會有明顯的智能落后、生長發育障礙等,通常具有類似的面孔,臉寬、鼻子癟、眼睛小而上翹,因很像蒙古人種也被稱為“蒙古病”。
最終在2008年,盧煜明團隊發表了如今被廣泛使用的NIPT技術,即用高通量測序技術(NGS)對胎兒NDA進行測序,并分析和評估胎兒發生染色體非整數倍體的風險。“然后我們做了世界上第一個NIPT技術的大型臨床試驗,3年時間做了753個例子,結果發現技術是很準確的,檢出率高達99%。臨床結果在2011年1月發表,然后很多其他的研究隊伍也發表相關文章,和我們的數據是吻合的。”
2011年10月,NIPT技術在美國推出。“剛推出的時候是僅僅做唐氏綜合征,隨后又開始做其他染色體異常的疾病,18三體(愛德華氏綜合征)、13三體(帕陶氏綜合征),后來又有一些實驗室開始做性染色體的疾病,最后推到在全基因組內篩查多種染色體疾病。”
目前,NIPT技術已經上市近7年,進入了全球90多個國家的醫院和診所。
部分公司忽視:檢測前提是胎兒DNA濃度需達到4%以上
NIPT問世以來,眾多逐利者涌入了巨大的產前診斷市場。盧煜明提到,“實際上不是所有的公司、所有的實驗室NIPT做的方法都是一樣的,我想有很多的孕婦或者醫生是不明白這一點的。”
基本的概念源自盧煜明團隊20年前的成果,但具體到各個產品,會有很多細節差異。盧煜明比喻,“就像你去餐廳吃飯,他們所有的材料、做的方法,可能與另外一個餐廳是有一點不同的。”
首先,從全世界來看,目前NIPT有兩種大的方向。“第一個方向就是直接對血漿里全基因組做隨機但有代表性的排序,另一個大方向是不看全基因圖譜,而是要診斷哪個染色體就看哪個染色體,也就是標靶測序。目前來說,因為做標靶測序可能會便宜一點,所以部分公司用這種方法。”
盧煜明表示,“將來如果把這項技術推廣到看很多不同染色體異常疾病的話,全基因圖譜技術是有優勢的”。另外,隨著基因測序價格越來越便宜,盧煜明認為未來排序價格可能不是最大的問題。
第二個不同點則在于檢測公司是否嚴格執行每個關鍵步驟。“如果你要做產前診斷的話,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孕婦的血液里有多少胎兒的DNA,其實每個孕婦都是不一樣的,有些孕婦比較多,有些孕婦比較少一些。”盧煜明提到。
據其介紹,在國外或者中國香港部分的實驗室,檢測人員在做NIPT前,會首先看孕婦血液里面的胎兒DNA夠不夠做NIPT。“通常這個濃度是在4%以上,才可以給出后面的答案。如果是低于4%,他們就會告訴醫生或者孕婦,對不起,你的樣品里的DNA不夠我們去做,所以我們不能給你一個答案。也有部分人會選擇等一等,重新再取一個樣品。”
盧煜明團隊此前的研究得出,孕周在10周以上時,有98%的孕婦血液里的胎兒DNA濃度會大于4%。“因此現在大部分實驗室會在10周以上做這個技術。當然,如果能結合先測胎兒DNA濃度這一步驟的話是最好的。”
“當然你可以想象,也會有部分的公司,只因為要便宜,所以不會做這一個步驟。”在不知道孕婦血液里面胎兒DNA夠不夠的情況下去做NIPT,造成的后果就是可能會有假陰性情況出現。即假設胎兒是唐氏綜合征,但因其DNA在母親血液里很少,讓檢測結果誤讀為非唐氏綜合征。
盧煜明強調,“確實有些公司選擇做這個前提步驟,但有的公司不做,我想最重要的是醫生要知道供選擇的公司是做還是不做這個步驟。然后他要告訴孕婦,比如A公司是做的、B公司是不做的,你要自己選擇,你如果選A可能安全點,選B的話可能會有些風險。最重要的是這個知情權,孕婦的決定要基于有足夠的資料。”
此外,檢測公司還可能在另一個地方降成本從而影響準確性。“NIPT技術是在血漿里面找DNA去做排序,這其實和我們去做調查問卷是一樣的,我問1000個調查對象還是10000個調查對象,所得到答案的代表性是不同的。如果說你要去很準確地做NIPT,你應該在孕婦的血液里面去看很多條DNA,比如500萬條、1000萬條、2000萬條等。”
盧煜明提到,其實驗室通常做到3000萬條。“但有些公司如果要把價錢降得很低的話,就會做比較少量的DNA,這樣準確度也會低一些,這涉及到一個統計問題。”
盧煜明認為,一些醫學組織需要定一些指導原則,比如具體規定檢測公司在做的時候至少要做多少條DNA、胎兒DNA濃度等。
“NIPT是一個很好的篩查技術,但不能100%保證”
至于目前有檢測公司在宣傳時稱自己檢出率達到99.99%這一現象,盧煜明表示,“我們目前是不會說檢出率能達到99.99%的。”
盧煜明提到,NIPT做唐氏綜合征的話,檢出率比較認可的是在99.3%-99.5%,而在三體-13、三體-18這兩項的檢出率則還要低一些。
但不可否認的是,NIPT仍舊是迄今為止最先進的一項篩查技術,被業內人士評價為“產前診斷領域的一項革命性技術”。
以唐氏綜合征為例,傳統的方法為母血清學檢查,即唐氏篩查。早孕期聯合超聲波NT的唐篩篩查染色體異常的檢出率約為70%~80%,中孕期篩查的檢出率約為65%~70%。
盧煜明說,相比于傳統的唐篩,NIPT的檢出率是高很多的。
另外,從假陽性角度來說,NIPT的機會要低10倍。“傳統方法的假陽性機會很高,可能有5%,每20個孕婦去做唐篩的話,有1個會被告知是陽性的,但很大幾率這個孕婦的胎兒是正常的。因此很多人還要去做有創傷性的診斷,比如羊水穿刺。”
在傳統方法中,例如早唐中聯合使用的NT,在盧煜明看來還會存在一些人為因素等影響。所謂的NT,即頸部透明帶,是指胎兒11周-13周+6天時頸部的一個透明的液體。醫生會測量NT的厚度,臨界厚度通常是3毫米,NT增厚超過3毫米,胎兒患有染色體問題概率就會變高。
“NT中超聲波這個步驟實際上還要看是誰去做,所以在很多西方國家,他們做超聲波的醫生每幾年就要重新評審他們的技術。”盧煜明提到。
同樣的人為因素問題還存在于羊水穿刺中。羊水穿刺被稱為產前診斷的“金標準”,一般是在孕婦妊娠16-24周時,在超聲波探頭引導下,將一根細長針穿過孕婦的肚皮、子宮壁,進入羊水腔,抽取一些羊水,獲得胎兒自身組織進行染色體檢查。
近年來隨著NIPT技術的普及,羊水穿刺的使用率被降低。盧煜明提供的數據顯示,在一些歐美醫院中,現在羊水穿刺使用的機會降了50%。
這給羊水穿刺帶來了新的問題。羊水穿刺因為是侵入性診斷方式,或有可能造成胎兒流產。“很多說法是這個危險系數是低于0.5%,但這是以前的數字,現在大家要知道一點,隨著越來越多的孕婦做NIPT,醫生做羊水穿刺的機會已經變少,也就意味著醫生羊水穿刺的技術練得少了,這點也要重新考慮。”
因此,盧煜明認為,使用NIPT可替代唐篩,并使得假陽性機會下降,避免不必要的羊水穿刺。但他同時強調,“NIPT僅僅是一個篩查技術,并不是一個診斷技術。這一點必須要告訴孕婦,如果篩查出來不正常的話,還是要考慮做羊水穿刺,而羊水穿刺的診斷準確率是接近100%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