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內進口車銷量跌至十年新低,又一市場血崩在即
上海愚園路68號靜安晶品一樓,銷聲匿跡224天后的Jeep卷土重來。
2022年,由于廣汽菲克持續虧損且銷量低迷,STELLATIS集團決定將廣汽生產的Jeep退出中國市場。但很快,Jeep出現在了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只不過這一次,已經全部換成了進口車。

沒有一家企業愿意痛痛快快地離開全球第一大市場,Jeep們也不例外。無論因何種原因出走,以純進口方式重返都是他們的一條退路。
鈴木,DS,三菱……這些已經或即將退出中國市場的品牌,或許都認為這是留在中國的一種方式。
作為中國汽車金字塔的塔尖,進口車市場占比并不大,最高也不到6%,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擔當著技術標桿和消費風向標。對消費者而言,進口車一度代表了純正而高貴的血統,過硬的品質和高人一等的面子。
華晨寶馬,北京奔馳,奇瑞捷豹路虎……這些豪華品牌的車主,甚至用“摳字”來和中方劃清界限。而對品牌而言,進口車的收入除了關稅和成本之外,全部揣進自己腰包,也不失為賺錢的好方式。
富人們追捧之下,進口車銷量在2014年一度達到143萬輛。然而,10年過去了,進口車市場還是當初的那個進口車市場嗎?
2022年,中國進口車輛為88萬輛,同比下降5%,為過去十年最低;累計銷售76.8萬輛,同比下滑18.2%,轎車、SUV和MPV三大品類無一幸免,降幅分別達到了15.0%、21.4%、10.3%。
雷克薩斯、奔馳、寶馬、保時捷和奧迪等主流進口車品牌均呈下滑趨勢。
雷克薩斯雖說坐穩頭部交椅,但曾經的加價神車光環不再。2022年,雷克薩斯在中國銷量為17.6萬輛,降幅為22%。雷克薩斯對此的解釋是,零部件供應短缺導致生產受限、經銷店營業受限等。
過去三年,萬物皆可甩鍋疫情,但扯掉了這塊遮羞布后,進口車市場的銷量還回得去嗎?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進口車工作委員會主任王存并不樂觀,他對汽車商業評論坦言,“2023年會有恢復性增長,但要再回到100萬輛的臺階,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天津自貿區森楊國際汽車城集團總經理楊宏偉更加悲觀,他認為,進口車市場不僅再也回不去了,還將以每年5%-10%的速度持續遞減,五年以后,或者更遠的時間,將保持在20萬-30萬輛的市場規模。
但求最好,也求最貴
與進口車如影隨形的形容詞,是貴。
2018年,特斯拉Model 3以進口身份進入中國市場,當時售價高達69.8萬元。到今天,進口車仍然以貴為主。Jeep品牌國內首家概念店內,全新大切諾基4xe,牧馬人4xe和角斗士,三款車型的起售價分別為65萬元、44.99萬元和51.99萬元。
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進口車曾經圈住了一個“但求最好,也求最貴”的圈層。
最具代表性的車型之一是輝騰,這款大眾車系里定位最高的產品,售價區間為65.80萬-253.18萬元。但由于外觀和帕薩特有幾分相似,網絡上充斥著輝騰的段子。
在市場不斷萎縮之際,進口車市場更是逐漸向金字塔尖靠攏。2022年,豪華進口車市場累計銷售69.2萬輛,同比下滑17.9%,占比高達九成。超豪華細分市場雖然僅占1.1%,但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需求,2020-2022年銷量年均增幅20%,升級趨勢十分明顯。
2022年,賓利、蘭博基尼、勞斯萊斯等品牌均創歷史新高。在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賓利共售出4033輛,蘭博基尼交付1018輛,勞斯萊斯則賣出了1643輛,大中華區無一例外地成為這三大品牌的全球第二大市場。
另一組數據也能證明這一觀點。2015-2022年,進口車報關單價逐年提升,從25.21萬元提升至40.12萬元,首次突破40萬元大關。七年之內,幾乎翻了一倍。報關單價提升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消費升級趨勢,二是低價產品國產化趨勢,三是匯率變化。
從市場價格監測數據來看,自2020年以來,豪華車和進口乘用車成交價格均呈上漲趨勢。2022年,豪華車和進口乘用車加權平均成交價格分別上漲5.9萬元和5.8萬元。
有錢人更有錢了,買的車也越來越貴了。
2023年剛剛過去3個月,價格戰成為主旋律,東風系合資品牌高達9萬元的降幅殺紅了眼,40多個品牌紛紛跟莊。在車市越來越卷的大背景下,進口車與合資車、國產車割裂,朝著高端、奢華以及小眾的方向狂飆。
誰搶了進口車的市場
2010年,BeyonCa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蘇偉銘還沒有出來造車,還是大眾中國執行副總裁,中國進口車市場旺盛的需求令他相當振奮。
他在大眾進口汽車成立五年的一次活動上對輝騰充滿期待,“第一年,5000輛;第二年,10000輛;今年將會超過40000輛……輝騰今年全球三分之二的銷量都是在中國完成的……以前美國的豪華車市場是全球第一,以后這個老大的位置將是中國的。”
13年前,他猜中了開頭,卻沒猜中結尾。中國汽車很快成為全球老大,大眾輝騰于2016年3月15日正式停產,蘇偉銘加入了新勢力的創業大軍。
蘇偉銘的選擇踩準時代步點,代表了汽車市場潮流的走向。
從近十年的數據來看,進口乘用車市場需求的變化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2012-2014年為持續攀升階段,增速與國產乘用車基本相當;
2015-2016年為分化階段,國產乘用車大幅增長,進口車出現了較大幅度下滑;
2017-2019年為相對穩定的階段,增幅多數時期高于國產乘用車市場;
2020-2022年因遭受疫情和芯片短缺的沖擊,市場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尤其是國產豪華新能源車,分流了部分需求。
如今,蔚來汽車的平均售價已經達到43萬元,理想汽車平均售價為33萬元;高合、極狐、嵐圖、阿維塔、智己……中國高端智能電動車集體沖高,進口乘用車市場中的二線豪華和非豪華品牌首當其沖。
2022年,進口車市場的二線豪華品牌降幅達到15.3%,比一線降幅高出11個百分點。非豪華品牌更是在夾縫中求生存,銷量連續四年下滑,2020-2022年,三年銷量年均降幅達到40%,市場份額由2012年的37%下滑到了2022年的不足9%。
“二線豪華品牌,比如沃爾沃、英菲尼迪;非豪華品牌,比如斯巴魯,銷量都是大幅下跌的。”王存說,這些客戶流向了理想、蔚來等全新的中國品牌。
而對于一些強勢品牌而言,進口車與合資車是一場左手倒右手的游戲。
已經占據華晨寶馬75%股份的寶馬,在2022年3月將寶馬X5國產,售價區間為60.50萬-77.50萬元,起售價相比于進口車型的69.99萬元便宜了近10萬元。寶馬X5國產化后,價格降低促進了銷量的增長,也使進口寶馬X5的銷量下跌。2022年,進口寶馬X5銷量為1.4萬輛,2021年這一銷量數字為5萬輛左右。
2021年10月30日,廣汽豐田將“SIENNA”國產化,賽那正式上市,新車指導價僅為30.98萬-40.58萬元,在此之前,SIENNA曾是平行進口車市場銷量前十中唯一一款MPV車型,售價在50萬-60萬之間。2022年,廣汽豐田賽那銷量高達74712輛,位居MPV全年銷量榜單第三位。
特斯拉更是其中的代表。
2016-2018年進口新能源汽車銷售在1.5萬輛-2.0萬輛之間,在Model 3的帶動下,2019年進口新能源汽車銷售暴增至6萬輛,同比增長高達191%。隨著特斯拉車型國產,2020年銷售規模回落至2.75萬輛。
2022年,新能源進口車銷量為31088輛,同比下滑10.54%,占進口車總量的3.5%。
新能源沒出路,新奇特才是未來
合資品牌正在中國市場遭遇生存困境。
2022年,隨著中國品牌崛起,弱勢合資節節退敗。韓系市場份額僅剩1.6%,美系市場份額為9.4%,法系市場份額為0.8%,一些懷揣夢想而來又失望而歸的品牌,還是想要繼續留在中國,進口成為一種低成本、高存在感的選擇。
此前已經有品牌進行過嘗試,2012年,南京菲亞特宣告解體后,意大利汽車商菲亞特以進口車身份再度回歸中國市場,但沒有掀起多大水花。2014年,林肯二度入華后,曾相繼以進口方式引入MKZ和大陸兩款轎車。隨著海外停產,兩款車型已在華停止銷售。
在燃油車時代,弱勢品牌轉換身份還沒有太過成功的例子;而在電動車時代,以進口車進入中國市場,成為一種表達積極態度的方式。
3月17日,現代汽車旗下豪華品牌捷尼賽思首款基于E-GMP純電平臺打造的車型捷尼賽思GV60正式上市,豪華版與旗艦版價格分別為28.58萬元和35.18萬元。2021年4月,有著“韓國賓利”之稱的捷尼賽思以進口品牌的身份回歸中國市場,在此之前,捷尼賽思曾兩次“入華”,均因銷量不佳而退出中國市場。
3月20日,起亞中國舉辦新能源戰略發布會,在上海發布新能源戰略,同時亮相了將在兩年內引入國內市場的EV5概念車、EV9概念車以及在EV6 GT 3款純電車型。其中,EV6 GT是起亞E-GMP平臺打造的首款電動車,新車預計將于今年8月份進口至國內銷售。
對中國市場不求結果,但求無憾的例子還有很多。
在和廣汽官宣分手3個月內就在上海開出品牌概念店,Jeep表示,這個店存在的目的是給消費者信心,也是給自己信心,他們要在中國繼續扎根下去,要把這件事繼續做下去。據悉,Stellantis旗下三大品牌Jeep、阿爾法·羅密歐和DS成立了Stellantis上海,專注中國業務,已經率先嘗試的Jeep在華采用代理直營的方式。
王存認為,Jeep還有機會,“這個品牌還是有受眾的,受眾也有一定忠誠度,畢竟市場上對其越野產品還是很認可的,但銷量肯定就下來了。”
至于其他品牌進口,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進口的象征意義就大于實際意義了,“國產新能源汽車發展日新月異,進口新能源或許有補位機會,也只能作為一種補充手段存在。”
楊宏偉認為,進口車銷量的下滑不僅有市場因素,更因為進口車缺乏特點,他看好新奇特、大排量的燃油車市場。而在新能源領域,中國品牌車型越來越多了,未來海外新能源車很難進來,88萬輛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進口量一定會越來越少。
“未來進口車一定是以豪華品牌為主,價格在80萬-100萬之間,向小眾化、價值化方面發展;還有與汽車文化相關的,比如福特的猛禽、克萊斯勒的牧馬人,這些產品是有生命力的,是其他品牌替不了的,其他的我都不看好。”
伴隨中國汽車產業的巨大變革,進口車市場在產品結構、戰略定位等方面也顯現出深度調整的特征,展現出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2023年前兩個月,汽車進口量僅有11萬臺,同比暴跌30%。其中,2023年日本進口車進口1.6萬臺,同比下降66%。
一切似乎朝著楊宏偉預判的方向前進著。
(原標題為《銷量跌至十年新低,又一市場血崩在即》)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