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販賣“四季”,春花秋月里的季節生意
隨著氣溫的逐漸回暖,賞花、露營、戶外運動等又開始在社交平臺頻繁出現,沉寂了一個冬天的商家們“蠢蠢欲動”,由此形成的“春日經濟”,也掛上了各個網站的熱搜。

實際上,不僅僅是春天,每一個季節都因其特性成為了商家營銷的抓手,季節更替時節更甚,夏天的第一口雪糕、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冬天的第一根烤腸都是社交平臺上的“種草”???。
此外,季節限定也是商家營銷的主要方式,春日限定飲品、夏日限定雪糕等產品層出不窮,為消費者帶來季節專屬的“儀式感”。
從前兩年的秋天第一杯奶茶,到去年流行的秋冬圍爐煮茶,季節的更替,也應和著商家營銷品類和方式不停變換。

季節經濟如此作為,到底反映出中國消費者的何種消費心理變化?
季節經濟最合適的產品又有哪些共同點?
對于品牌營銷,能帶來怎樣的啟示?
對此,《中國經營報》記者許禮清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貧道以為:
新消費賽道中的國風色彩更加濃郁,也從快餐模塊逐步走向更多垂直細分場景,從而讓消費者保持新鮮感。用儀式感和傳統風味來吸引消費者,成為了一個快捷方式。

其實這并不意味著消費者更注重儀式感,而在于儀式感的實現和身份地位的象征,被商業化挖掘出來。
著名的色彩營銷理論提到:在短短的0.67秒里,消費者就會產生對產品樣貌的第一印象;而在這其中,色彩的作用占到67%。
每到春季,星巴克也會推出超高顏值的櫻花系列周邊,引發一波搶購風潮。
在外界看來,這也算一種“儀式感”,星巴克借此表達春暖花來時節的品牌形象的同時,也可以用櫻花周邊為品牌增添附加值,強化年輕、時尚的品牌心智。

櫻花,本質上就是顏色刺激。
這個色彩,并非一定是某個顏色,而是某種亮眼的感覺,例如奶茶杯體的新穎印刷、圍爐煮茶時候的紅火火紅……
這都成為了一種驅動力。
而消費心理上,從排隊買奶茶這種較為缺少互動和過于集中于年輕人的新消費體驗,被圍爐煮茶這種可以提升到更廣年齡、階層范疇的方式所破圈,也就讓Z世代以外的人,可以成為新消費的用戶群。
營銷大師西奧多·萊維特曾說:“人們買的不是東西,而是他們的期望。”
期望是一種價值感知,是企業創造出來的“價值信號”。
消費者之所以愿意為“價值感”買單,本質是希望在交易過程中獲取一定的價值。

價值,就成為了季節經濟里爆款的共同指向,盡管奶茶也好,圍爐煮茶也罷,大體帶來的還停留在刷存在感這個膚淺的層次上。
季節性營銷的可選范圍很多,甚至可以萬物皆可營銷,只是要做好結合文章,尤其是當下國潮風正在打破年齡限制,這種結合中如何把握度,如何復活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同時可便捷操作,將是品類營銷的關鍵考量。
作者 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中經傳媒智庫專家,資深TMT產業評論人,新出版有《自媒體寫作從入門到精通》(清華大學出版社)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