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書單 | 作為旅行者的小說家,他們如何描述這個世界?
錢成熙
許多最好的游記作者都是小說家,比如寫《在中國屏風上》的毛姆,寫《印度三部曲》的奈保爾,當然還有創造了栩栩如生的印度叢林世界的吉卜林。那么,保羅?柯艾略、卡爾維諾和伊恩·弗萊明是怎么看待他們所游歷的這個真實世界的?剛剛出版的這三本新書告訴你答案。
朝圣
[巴西]保羅?柯艾略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一切都從一次旅行開始。1982年,保羅?柯艾略和妻子買了一輛奔馳,從南斯拉夫開車前往德國。在達豪集中營舊址門口,他感到自己好像看到了一個身影。兩個月后,他在阿姆斯特丹再次見到了這位神秘人,這次,陌生人主動上前,與柯艾略打了招呼。
他是一名猶太商人。從那時起,他成了柯艾略的人生導師。在柯艾略的著作中,他被稱為“J”或是“我的師傅”。正是在這位J的指引下,柯艾略回歸了天主教,還接觸了一個名叫RAM的神秘組織。受到這個組織派遣,柯艾略于1986年出發,踏上了圣地亞哥之路。這條跨越比利牛斯山脈的中世紀苦修和朝圣之路,柯艾略走了3個多月,1987年,他根據此次旅行,寫作并出版了《朝圣》。
這也許是柯艾略個人的《牧羊人奇幻之旅》。書一開始,描述了在巴西一座山頂上發生的神秘宗教儀式,在那里,RAM通過J派遣給柯艾略一個任務,要他在圣地亞哥之路沿途尋找一把失落的寶劍,以證實自己信仰的純潔,作為自己得以正式加入RAM的信物。在旅途中,柯艾略還有一位名叫Petrus的向導,不僅為他引路,更引導他的精神。他教導柯艾略如何磨練直覺,驅趕心魔,感受更多上帝之愛。

RAM的拉丁語意為“羔羊的王國”,據柯艾略說,這是一個成立于1492年的的天主教團體,研究神秘的符號語言。讀者自然要好奇了,RAM到底是個怎樣的神秘組織?
不過,當你意識到柯艾略小說家的身份時,答案就顯得簡單直接了:RAM從頭到尾,都是作家虛構出來的。甚至連貫穿全書的J和Petrus,又有幾分是真實?幾分是作者幻想出來的對話對象呢?還有研究者認為,柯艾略也許根本就沒有走完朝圣之路,而只是完成了這趟旅途的一小部分。
不過,對于《朝圣》這本書來說,這一切根本不重要。至少在書里,柯艾略走完了圣地亞哥之路,也走完了他自己心靈的朝圣之旅。在書的最后,柯艾略說自己發現了“我那把寶劍的秘密”,并最終下定決心,要實現童年的夢想。“一開始,我覺得朝圣之旅這個想法很蠢。接著,當我習慣它時,我便被它吸引了。最后,當我抵達圣地亞哥之路的盡頭的孔波斯特拉時,我想,我要拿我這一生怎么辦呢?就在那時,我決定,要做一名作家。
而且,我們又怎能斷定這不是真實的旅途呢?2006年,朝圣之旅完成20周年時,作家租了一輛車,重走了這條路,并遇到了無數因他的作品而來到圣地亞哥之路的書迷們。而J,也在作者的筆下,數十年來一直不停地絮絮叨叨呢。
收藏沙子的旅人
[意]卡爾維諾
譯林出版社

《收藏沙子的旅人》出版于1984年,是卡爾維諾生前最后一本出版作品。第二年,作家便溘然長逝。因此,本書也許也可以看作是作者一生的旅行總結。通過書中的三十八篇短文,我們跟隨他漫游世界。
即便是一本旅行隨筆集,你依然可以從中發現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迷宮般的寫作方式。卡爾維諾用無盡的想象力超越了這些文章本來的局限,既從沙子收藏中看見旅人走過的世界,也在讀書和旅行中看見大千萬象的存在之核。
書名來自于書中一篇文章的標題,這篇文章描述了卡爾維諾在巴黎看的一場奇怪的展覽,展品千奇百怪,有牛鈴、陶笛、火車票、衛生紙包裝、青蛙標本……“收藏的魅力在于它對收藏沖動的揭示和掩蓋。”作者總結道。而你也許能在另一篇有關日本的旅行隨筆中發現他的名作之一,《寒冬夜行人》的痕跡。一個高明的小說家總有辦法,在非虛構寫作中模糊現實與想象的邊界。
就像讀卡爾維諾的小說一樣,閱讀本書絕不是輕松的體驗,《衛報》說得對,“閱讀《收藏沙子的旅人》,就像進入卡爾維諾異想天開而又激情澎湃的大腦……這部文集能夠改變你觀看世界的方法。”
驚異之城
[英]伊恩·弗萊明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伊恩·弗萊明有一個哥哥,叫彼得·弗萊明,是一位旅行作家,出版過兩本關于中國的游記作品《獨行中國》(One’s Company)和《韃靼來信》(News from Tatary)。不過,伊恩·弗萊明本人也寫過一本游記,便是這本《驚異之城》。

和他做記者的哥哥不同,這位創造了007系列故事,曾供職于情報部門的作家,寫起游記來,別有精彩之處。在《驚異之城》中,弗萊明一上來就坦承自己是一個拙劣的旅行者:“不喜歡博物館和美術館,受不了在政府大樓吃午飯,對訪問診所和移民安置點更是毫無興趣。”他真正感興趣的是“離開寬敞明亮的街道,走進身后的小巷……尋找一座城市隱秘而真實的脈動”。他前往當時世界上最讓人興奮的城市,香港、澳門、拉斯維加斯……他是一名驚險小說家,在旅行中也“習慣了以一個驚險小說家的目光觀看世界”。

也因此,在旅行中,他最感興趣的對象是人,每到一處,他都設法拜訪到當地有影響力的人物,在香港,他住在渣甸洋行總裁的別墅里;在澳門,他拜訪了當時的“黃金大王”;在洛杉磯和芝加哥,他訪問了《花花公子》總部和知名的犯罪新聞記者;在日內瓦,他到卓別林家里做客……作為一位天才小說家,他捕捉了他們的故事,并將它們栩栩如生地搬到紙面上。而如果你是邦德小說的忠實讀者,也許也可以在這些人物和場景中,找到小說故事的蛛絲馬跡。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