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派城市考古|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與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不解之緣
在蘇州河的東岸,坐落著一幢灰色磚墻面、翹角飛檐的中西合璧建筑,其與華東政法大學(原址為圣約翰大學)遙相輝映,它就是上海市光復西路1347號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綜合樓。這幢建筑原是上海圣約翰大學的新科學館(亦稱“約大理科實驗室”,New Science Hall or Science Laboratory Building),由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所創立的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于1923年6月30日建成,距今已近一百年的歷史。

光復西路1347號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
該館基地面積718平方米,建筑面積2154平方米。因館內全部配備現代化的儀器設施而有當時國內大學中“最先進的理科教學樓之一”的美譽。也許是得之不易,該館在建成后得到充分利用。本期讓我們一起推開這幢緣起醫學,為理而生,定情司法鑒定的老建筑的大門,探究其與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淵源。
洛克菲勒基金會三次考察定情緣
美國實業家、“石油大王”、埃克森美孚創始人約翰·洛克菲勒在經商致富后開始從事慈善事業,將自己收入的10%分別捐贈給教會和其他慈善事業。由于受到了浸禮會牧師蓋茨(Frederick Taylor Gates)的影響,洛克菲勒基金會早期的重點就是支持醫學、公共衛生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基金會與中國的緣分也是受到了蓋茨的影響,同時其小兒子小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Jr.)從小就癡迷于中國的工藝品,對中國帶有濃厚的興趣,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中國就成為關注的重點對象之一。于是就有了洛克菲勒基金會在1909年、1914年和1915年三次派考察團到訪中國各地進行考察,其考察內容包括社會狀況、教育、衛生、醫學校和醫院。最終,根據考察團的建議,撥款設立中華醫學基金會,全力支持在北京和上海各創辦一所高水平的醫學院。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1839-1937)
北京的情況比較特殊,因倫敦傳道會在早期就創辦了“協和醫學堂”,所以洛克菲勒基金會在1915年以20萬美元從倫敦傳道會購得原協和醫學堂的全部產業,又以12.5萬美元購得東單三條胡同原豫王府全部房地產。之后,洛克菲勒基金會又投入巨資進行新校的建設。從1917年到1921年,建筑工程進行了4年之久,共耗資750萬美元。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協和醫學院。而東邊的上海各校在絕處求生之時,于1915年的秋天得知中華醫學基金會的代表團來滬考察上海的教育機構以圖創辦一所新的醫學院。
歷經坎坷,定情司法鑒定
在當時的上海,醫學教育領域的“英美派”代表是圣約翰大學醫學院。盡管約大醫學院有著較長的醫學教育歷史和良好的聲譽,并且剛剛和廣州的賓夕法尼亞醫學院合并,但在教師和設備上卻嚴重不足,尤其缺乏自然科學老師和先進試驗設備,這也致使醫學院的預科教育較為薄弱。被資金束縛而放棄專心籌辦醫學院計劃的圣約翰大學,在1915年接收到了中華醫學基金會代表團到訪的消息時是非常欣喜并且懷有期待的。但隨后基金會突然改變了在上海建立醫院的態度,對此的理由是“在這個時候考慮在上海建立一個新的醫學院是不合時宜的。”這讓約大備受打擊。

圣約翰大學大門

俯拍圣約翰大學舊址
然而,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18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為了加強在上海的教育慈善事業,決定將重心放在約大,決心改善約大的理科各系及醫學預科教育。其捐贈辦法為“約大先自籌兩萬美元、之后基金會贈款八萬美元。”經努力,約大得到了此筆款項,并決定在蘇州河東岸建造“新科學館”(由于當時有了一座科學館,即大家所熟知的“格致樓”),館分三層,化學、物理、生物各占一層,各層設有教職員辦公室和實驗室(以及生物系的標本室)。該館“外觀略帶華式”,與早期建筑一樣具有四角飛揚的歇山屋頂。內部添置不少設備,也聘用了部分高級教師,約大醫預科教學也因此而加強。

建成后的新科學館
這就是新科學館的真正由來,緣起醫學,但是被用于理科。無論如何,從間接的意義而言,也有利于醫學院預科學生的培訓工作。該館于1923年6月30日舉辦開幕典禮,同時還舉行了當年的畢業典禮,并邀請了協和醫學大學校長胡恒德(Henry S.Houghton)在典禮上發表演講。
抗日戰爭期間,上海淪陷,約大也未能幸免。新中國成立,1952年后,新科學館先由華東師范大學使用,華東師范大學于1955年4月30日將該館移交給華東政法學院,隨后改由司法部法醫研究所(后改名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使用。至此這幢建筑便與新中國的司法鑒定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與之共赴遠山
1955年,司法部在法醫研究所的基礎上籌建了“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研究所”。1960年因故撤銷。1979年恢復后又遷回1955年舊址。1983年3月1日,研究所在其原址復建,重歸故地。2017年更名為“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新科學館”被重命名為“綜合樓”,并加以修復和改造。改造后的“綜合樓”更彰顯其魅力,現已經成為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的一張名片,繼續承擔著新時代的鑒定、科研、教育任務。

光復西路1347號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
建筑是文化的容器,是對抗時間的藝術。古往今來的各種建筑風格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卻又都不只屬于那個時代。雨果曾言,建筑在不斷的演進中承擔的是對歷史的見證。而上海市光復西路1347號,不僅是上海圣約翰大學與洛克菲勒基金會情緣的見證,更是見證了新中國司法鑒定事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坎坷歷程。坐落于此的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復建至今已有40年,不斷引領中國司法鑒定行業提檔升級。
參考文獻:
1. 魏洲陽. 上海英美派高等醫學教育研究[D].上海大學,2011.
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09/23/39841960_627917148.shtml
3. 《法醫進出的這幢樓,在蘇州河邊已矗立百年》,作者:王潔,發表于上觀新聞
4. 陶祎珺,婁承浩:《走進上海高校老建筑》,2017年,同濟大學出版社
5. 上海圣約翰大學校史編輯委員會組編:《上海圣約翰大學(1879-1952)》,200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圖片來源于網絡
原標題:《海派城市考古|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與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不解之緣》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