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上升明月”,看吉林省博收藏的吳昌碩師友畫作
“海派藝術”對中國近現代藝術影響極巨。4月6日,“海上升明月——吉林省博物院藏吳昌碩師友繪畫展”在吉林省博物院拉開帷幕,此次展覽以吳昌碩為重心,展出吉林省博物院藏寫意畫精品力作40件,匯集其師長、友人、弟子等諸位名家,其中有:任伯年、齊白石、王一亭、趙云壑、陳師曾、陳半丁、王夢白、王個簃、潘天壽,再現了吳昌碩大氣磅礴的藝術造詣與渾厚雄強的寫意之風,也體現出他們之間的交集與往來。

吳昌碩《紅梅圖軸》,1918年
上海自開埠以來,其獨特的地位使它迅速成為全國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海派是指發生于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期時,活躍于上海地區的一群畫家,所從事繪畫創作的結果與風尚,海派對中國近現代藝術影響極巨。

任伯年《三色牡丹圖軸》,1881年
“海派”畫家的形成主要有兩支力量:一支是從傳統文人畫中變化而來,以中國畫為體,又吸取西洋畫的明暗、光色、透視,特別是寫實的表現手法,用以對傳統的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進行變革和創新。代表人物有任伯年、吳昌碩、虛谷、蒲華、錢慧安等。另一支是留學歐洲與日本的青年畫家,回國后成為開展洋畫運動的主力軍。
海派畫家以江浙滬皖等上海周邊畫家為主題,師承技法各不相同,有雅俗共賞的海派共性,也有著鮮明的個性,各具特色、流派自由。以張熊為首的鴛湖花鳥畫,以四任為主的歷史故事畫、以錢慧安為首的“城隍廟”人物畫派,以胡錫圭為代表傳統仕女畫,以趙之謙、吳昌碩為首的金石大寫意畫,以三吳一馮為首創新山水畫,精彩紛呈,名家輩出,從而彰顯了海派畫家群體追求與流派特征,藝兼眾美,風格鮮明,筆墨多姿,譜系多元。

王一亭《古木寒鴉圖軸》,1916年
當時的海派畫家為了適應市民的需求,突破以往文人畫題材和書齋型的程式,往往選擇代表福祿壽喜等吉祥寓意的花鳥和歷史名人為題材,以貼近生活、大眾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為對象。在色彩上,用色大膽、或鮮亮堂皇,或醇古厚重、或清新雅麗,富于變化,裝飾意味濃厚,也展現了上海的“摩登”風尚。

趙云壑《美意延年圖軸》,1925年
吳昌碩一生交游廣泛,勤奮善學,不拘派別與大小名家,廣參博采而能厚積薄發,將詩、書、畫、印“四藝”融會貫通,不僅賦予寫意畫鮮明的時代特征與現代氣質,而且承前啟后,璀璨如明月之光,輝映歷史,以跨越世紀的卓越影響綿延至今。他的金石書畫則強悍雄健,別辟蹊徑、貴于創造,擅畫寫意花卉,以書法入畫,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章法融入繪畫,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無論是繪畫、書法,還是篆刻都對其后的中國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陳師曾,《古陶寒菊圖軸》

潘天壽《空谷幽蘭圖軸》
為人方面,吳昌碩品性高潔,親善通達,對師者尊崇敬慕,對朋友情深義厚,對后學不分門第,傾囊相授。對于眾追隨者,他曾言:“學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進,似我者死。”

陳半丁《芭蕉圖軸》
此次選展作品或似中有化、或化中有破、或以破開新,此中傳承、發展與創變,因畫家自身天賦、學力、修養、氣格、年壽、境遇等多方面差異,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各有不同。

王夢白《茶花圖軸》
附 展品目錄:
任伯年:
1. 三色牡丹圖軸
2.仙齡鶴壽圖軸
3.庭園佳趣圖軸
4.煮茶圖軸
5.春意圖折扇
吳昌碩:
1.籬菊圖軸
2.湖石牡丹圖軸
3.雄雞葵花圖軸
4.湖石圖軸
5.薇紅蕉綠圖軸
6.紅梅圖軸
7.清供圖軸
8.墨梅圖冊(之一)
9.墨梅圖冊(之二)
10.枇杷圖折扇
11.手札冊頁(之一)
齊白石:
1.采耳圖軸
2.壽酒圖軸
3.牡丹圖扇頁
4.蝦戲圖扇頁
5.秋趣圖扇頁
6.牽牛圖折扇
王一亭:
1. 踏雪尋梅圖軸
2. 古木寒鴉圖軸
3. 夾竹桃圖軸
4. 鶴壽圖折扇
趙云壑:
1. 美意延年圖軸
2. 紫藤圖折扇
陳師曾:
1. 古陶寒菊圖軸
2. 芙蓉圖折扇
陳半丁:
1. 芭蕉圖軸
2. 凌霄綬帶圖軸
3.花卉圖冊
4.天竹圖頁
5.群芳爭艷圖卷
王夢白:
1. 茶花圖軸
王個簃:
1. 紫藤圖軸
2.梅花水仙圖軸
潘天壽:
1.空谷幽蘭圖軸
2.竹石圖軸
(本文根據吉林省博物院資料及澎湃新聞過往報道綜合整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