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家新:有時它甚至像卡夫卡的城堡,在前方隱隱出現,你卻失去了通向它的道路
人與世界的相遇(王家新作品系列)
作者:王家新 著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純粹Pura
出版時間:2023-02
《人與世界的相遇》系著名詩人、評論家、翻譯家、人大教授王家新隨筆力作,深入文學的源頭、變化與困境,既有對葉芝、里爾克、曼德爾施塔姆、帕斯捷爾納克的論述,又有對馮至、海子、多多等詩人交往回憶的記述,提供了一個詩人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人與世界的相遇》,收錄王家新自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的34篇詩歌評論及隨筆,包括《人與世界的相遇》《這個時代的寫作》《卡夫卡的工作》《詩與詩人的相互尋找》等。既有對中國詩壇產生過重要影響的馮至、海子、張棗、多多,以及葉芝、里爾克、曼德爾施塔姆、帕斯捷爾納克等中外詩人的詩作的評論研究與詩學探討,也有與作者本人的詩歌經歷、人生經歷相關的隨筆記錄,是作者多年來詩歌理念與詩學研究的文字合集,深入探討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詩歌的發展,討論了不同詩歌流派的出現的源頭、詩歌語言與主題的變化、當代詩歌的寫作困境等。
——純粹君

王家新
文 / 王家新
雖然早在我上大學時,我就曾暗自立下志愿,要做一個像聞一多那樣的詩人兼學者,但我不是一位“詩論家”,也不是一位“批評家”。作為一個習詩者,我們在創作的同時不得不從事一種詩學探討,這就是我寫作許多詩論文章的一個內在動因。
至于我在后來所涉足的詩歌翻譯研究,這也是一個足以吸引我的領域。喬治·斯坦納說, “偉大的翻譯比偉大的文學更為少見”,對此我深以為然。我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不僅引領自己洞悉翻譯藝術的奧秘,而且同我其他的詩學探討一樣,也試圖以此彰顯出語言的尺度、詩的尺度,甚至試圖以這種方式“對我們這個時代講話”。
自20世紀80年代前后到現在,我在詩歌的路上已跋涉了40多年了。這三卷詩論隨筆集就折射出這一曲折歷程。說起來,我所出版的詩論隨筆集遠多于自己的詩集,我在這方面所耗費的心血和精力也超過了我在創作上的投入。但是我也“認了”,因為這同樣出自一種生命的召喚:成為一個自覺的而非盲目的詩人,加入我們這個時代的詩學鍛造中來,并在今天盡力重建一種詩人、批評者和譯者三者合一的現代傳統。這就是這些年來我和我的一些同代人所要從事的“工作”。
詩人與他的時代(王家新作品系列)
作者:王家新 著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純粹Pura
出版時間:2023-02
在詩學探討、詩歌批評和研究之外,我也寫有許多和我的詩歌經歷、人生經歷相關的隨筆文字。這些隨筆文字,有更多的生命投入和“燃燒”,在語言文體上,也更多地帶有我個人的印記。不管怎么說,“把批評提升為生命”,這就是我要試圖去做的。
我也曾經講過,我的全部寫作,包括創作、評論、隨筆寫作和翻譯,都是以詩歌為內核,也都是一個整體,雖然它看上去“不成體系”。我沒有那種理論建構能力和野心。我也從來不喜歡那種模式化的體系。
謝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純粹Pura的約稿,謝謝多年來讀者和詩人們的激勵。30多年前,我的第一本詩論集《人與世界的相遇》出版后,我以為那是一本薄薄的小書,但是當我聽到一些年輕的詩人滿懷感激地談到它時,我感到了一種責任。在后來,當我收到海峽對岸一位杰出的女詩人來信,說她整個傍晚都在陽臺上讀我的詩論集《沒有英雄的詩》,天黑后又移到屋子里開燈繼續讀,讀到最后發現自己臉上已流滿了淚時,我不由得想起了漢娜·阿倫特的一段話:
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中,我們也有權去期待一種啟明(illumination),這種啟明或許并不來自理論和概念,而更多地來自一種不確定的、閃爍而又經常很微弱的光亮,這光亮源于某些男人和女人,源于他們的生命和作品,它們在幾乎所有情況下都點燃著,并把光散射到他們在塵世所擁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圍。
以歌的桅桿駛向大地(王家新作品系列)
作者:王家新 著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純粹Pura
出版時間:2023-02
這是我一生中讀到的最激勵我的一段話。我感謝這種激勵。不用多說,我的許多隨筆寫作就來自這樣的激勵。
這三卷詩論隨筆集是從我已出版的10多種詩論隨筆集中選出來的,其中第三卷《以歌的桅桿駛向大地》的大部分文章為近兩年來尚未結集出版的新作。編選這三卷詩論隨筆,對我來說是一件難事,有時真不知道怎么編選才好,尤其是早些年的一些詩論文章,它們在今天很難讓我滿意。因此,這次我在“尊重歷史”(因為它們已出版發表過)的前提下,又對許多“舊文”進行了修訂。我想這種修訂還會伴隨我們的,因為藝術和人生就是一個需要不斷“重寫”自己的歷程。
(2021年7月28日,望京)
深度閱讀
人與世界的相遇
文 / 王家新
一
我很贊賞斯賓諾莎的一句話:不哭,不笑,但求理解。這正是一個起點。面對復雜的世界,我們所遇到的正是一個不再簡單地說出“是”或“否”,而是怎樣更真實、更深刻地把握它的問題。
同時,就我們這代人來說,寫詩的過程好像就是詩本身逐漸意識到它自己的過程。人們早就提出“把詩當成詩”,但這句話到后來才被深刻化,那就是必須把詩當成一種自身具足的、具有本體意義的存在。詩有它自身的自律性??雌饋硎悄阍凇皩憽痹姡瑢嶋H上卻往往是你在聽命于它。有時它甚至像卡夫卡的城堡,在前方隱隱出現,你卻失去了通向它的道路。

王家新作品系列書籍展示
在我看來,這些正是一個詩人所面臨的難題。也許一個人在最初寫詩時不會想到這些(那時我們都很自信),但或早或遲他將困惑于此。他也必須穿過困惑達到一種更智慧的境地。這正如江河筆下的夸父:“上路的那天,他已經老了/否則他不去追太陽/青春本身就是太陽?!保ā短柡退姆垂狻ぷ啡铡罚┻@里面正暗含著一種深刻的轉換。
二
那么,要真正接近詩并更深刻地把握世界,對自我的“超越”就不能不是一個前提。詩人當然必須體現出人類的自我意識,必須更深切地揭示出人自身的存在,但目前的問題是許多人已習慣于把文學的主體性視為一種“自我中心”,不是自我封閉,就是用一種絕對的“自我”君臨一切。問題就在這里:在一些詩人那里,詩不得不再次降為“工具”——一種自我表現的工具。詩和世界的存在都不得不聽命于這個“自我”,其本身卻失掉了意義。
還是想想莫里亞克的這句話吧:只有到了不再熱衷于自己時,我們才開始成為作家。創作是必須從自我開始的,但“自我”卻往往是一座牢房。只有拆除了自身的圍墻,我們才能真正發現人與世界的存在,才能接近詩并深入它。而詩人之為詩人,只在于他能感知到詩,并且具備一種使詩得以“現身”的本領。所以詩人并不等于詩,詩人也大可不必把自己看得比詩更重要。所以面對著世界和“上帝”的存在,T. S. 艾略特會這樣說:“我們能希望獲得的唯一的智慧,是謙卑的智慧?!辈⑶抑挥羞@種謙卑才是“無窮無盡的”。(《四個四重奏》)

《人與世界的相遇》封底展示
對詩的理解就是如此不同,或者說需要一個過程。一個人寫詩,往往是在有話要說的情況下拿起筆來的;他寫詩,是迫于一種生命內在的需要。當他成熟一些后,他懂得了如何使自己從詩的表層退出而潛入其內部,讓他所創造的世界替他說話。當他達到更高境界,體驗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后,他就不再熱衷于所謂的“自我表現”了,他澄懷觀道,心與道合,在對現實和自我的雙重超越中,以詩的光芒為我們照亮出一個世界的存在。到了這種程度,他就可以像畢加索一樣說:我不探索,我發現;就可以像“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那樣,在世界的呈現面前驚奇不已,并于心淡意遠的一瞬,與“見”到的一切凝為一體。
三
詩,正來自這種人與世界的“相遇”。
就一個詩人來說,在平時他只是一種日常存在,只有在某種與世界相遇的時刻,他才成為“詩人”。因為這種相遇喚起了他內在的精神性和感知力,使他產生了與某種“存在”的呼應,從而超越現實生活進入詩中。
這里所說的“世界”,既不是抽象的,也不局限于某一物,而是詩人在他的直觀中“見”出的世界本身:它首先是感性的,同時又具有某種詩的意味。它是詩人通過具體的物象所把握的存在本身,是在語言的運作和造化活動中,世界的存在由隱到顯的呈露。
有這樣一則著名的禪宗公案:老僧30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然是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五燈會元》)

《人與世界的相遇》腰封和目錄
“得個休歇處”后所帶來的正是一種更深刻、智慧的轉換,即把世界的存在看成是一個自在的本體,不再以人的主觀意愿來肢解這個無言獨化、自身具足的世界。針對人類那種“盲人摸象”式的虛妄,現象學哲學也曾提出“回到事物本身”?;氐绞挛锉旧砑匆笪覀冝饤壞莻€主觀性太厲害了的“自我中心”,轉而把世界的存在本身認作感知的對象,進而融于其中,以重新獲得人與世界的交流。
這種轉換,可以說是一種“以我觀物”到“以物觀物”的轉換(參見葉維廉《中國古典詩和英美詩中山水美感意識的演變》)。“以我觀物”即以自我君臨一切,把主觀的東西強加到客體上,結果是把一切都弄成“我”的表現,以放大了的自我涵蓋住整個世界的存在?!耙晕镉^物”則視自己為萬物中之一物,拆除自我的界限而把自身變為世界呈現的場所。宋人邵雍曾指明這二者的區別與利弊:“以物觀物,性也;以我觀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比绻f道家的心是“空”的(空故納萬境),先哲們在論詩時也很講求“虛以待物”(虛懷而物歸)。人往往是被束縛在自身的局限性里的。要與萬物達成交流,就需要破除自我的排他性而增大心胸的涵容性。這樣,不是詩人用他的主觀去淹沒世界,而是詩本身通過他而呈現、而歌唱了。在這種情形下,人才會真正成為“詩人”。這時你就會感到:不僅僅是你在寫詩,而且詩也在“寫”你;在你感知到詩的同時,詩也以其自身的力量影響著你。就是在這種看似“被動”的情形下,詩人進入了一種“神與物游”的境界。

《人與世界的相遇》書籍展示
意義還在于,這種“以物觀物”的方式不是“降低”了人,而是有助于我們從更高的層次上觀照人與世界的整體存在。世界既然是作為“無言獨化”的世界,那它就是超乎一切人為的限定的,要把握它,就必須破除一己的主觀的虛妄,而將自己帶入世界之中,深入其中而將自己“物化”(莊子語,意指物我界限消解,萬物融化為一)。像中國畫中的那些山水人物,不是凌駕于萬物之上,而是在萬物存在的空間里渾然“坐忘”成一塊石頭。消除了人為的干擾和障礙,才能讓世界“呈現”出來,讓事物與事物自成一種境界。這種“與物同一”的結果,是事物自身的由此生長和展開,而在這種事物本身的協調里,像哲人們所描述的那樣:物既客亦主,我既主亦客。“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可以由我到物,也可以由物到我,物與我相呼相應相互演化,共同構成一個渾一的詩的空間,“老黃楊樹那強勁的葉子/潛入風中,召喚著我們/消失在宇宙的莽原里/在那里,我們坐在草底下/得到永生,就像塵土”。這是勃萊的一段詩。這位深受中國道家和古典詩啟示的美國詩人,創造出了一種多么高超的境界!他不僅僅是在“表現自我”,而是與“道”合一了。古人講“山水是道”,海德格爾也認為所謂“真理”不是別的,而是存在物“本身的被照亮”,是事物由隱到顯而自成世界的現象。如果是這樣,那么詩人在事物呈現時所做出的凝視、呼應和感悟,就有可能在其純粹的一瞬間,使世界向我們顯出“真身”。

《詩人與他的時代》內頁
四
這就是我理解的“相遇”。這種相遇產生了“精神”的東西,也產生了詩。正如法國現象學美學家杜夫海納所指出的那樣:當我們知覺或認識事物時,意義就是作為對我們呈現的事物本身。意義產生在人與世界相遇的時刻。(大意)因而,他會這樣告誡我們:“人愈深刻地與事物在一起,他的存在也愈深刻。”
這又使我想起了陶淵明。他的詩中沒有故作玄虛的東西,沒有“神秘”“無限”之類的字眼,卻有著與世界的一次次相遇。如果說“道”既不可見又不可言,他卻在自然、農事和日常生活中“見”出了它。是的,除了世界的存在本身,此外并無其他神秘可言。進入這個世界之中,以最樸素的心境去感應和接受萬物,那種“詩”的東西才會經過我們而呈現。這時,詩人往往不再刻意尋求什么,卻會在一種“神遇”中,出乎不意地被詩所俘獲。受過東方詩啟示的拉美詩人帕斯有這樣一首《驚嘆》(葉維廉譯):
靜
不在枝頭
在空中
不在空中
瞬間
一只蜂鳥
詩人之所以“驚嘆”,正因為他在一種猝然相遇中,受到震動和啟示,把握住了“此中有真意”的存在本身。詩中去掉了一切多余的東西,卻體現出一種深刻的“悟性”。的確,這種相遇類似禪的“頓悟”。詩以及世界的本相往往隱而不露,只是在某個瞬間才向人們呈現。抓住了這個瞬間,也就“當下即得”地把握住了世界的存在。李澤厚認為禪的秘密是以瞬時形式體現永恒,在瞬間的永恒中,體驗到“我即佛、佛即我”的最高境界。詩的“秘密”也往往如此。當然,這種“相遇”,這種“悟道”,不是說來就來的,它需要以對生存的全部體驗為基礎。如果但丁離開了他的“地獄”和“煉獄”,一開始就來到了“天堂”,那么這種“天堂”又有什么意義?有一句古希臘格言是這樣說的:向上之路即向下之路。

王家新《詩人與他的時代》書籍展示
這并非虛妄的臆想,而是一再被人們體驗到的詩的超越。這種與世界的相遇,是智慧的喜悅,是詩的美好而幸運的機緣。正是這種相遇,溝通了人與詩。在這種相遇里,是你找到了詩,也是詩找到了你。是你對世界的返回,也是事物對你的造訪。的確,如同葉芝所說:智慧不是陰冷的食肉獸,而是一只蝴蝶。當它輕盈自在地飛起的一剎那,你不能不為之凝神,并再次感到世界的神奇。
與蝎子對視
美國詩人沃倫(Robert Penn Warren)在談到他的創作時曾這樣說過:有時候,你就只撿到一組詞。你也不知道它有什么意義,例如“佛蒙特州小屋旁小溪中的一塊圓石”。這不成詩,只是一個物象。但是有一天,我剛游完泳躺在圓石上讓身體吹干的時候,這塊圓石便使我想到頭一句了。寫詩有時候就是這么偶然的。
這喚起了我的同感。我想起了我寫過的一首詩《空谷》。我毫無計劃要寫這首詩,但不知怎的,在我的記憶中出現了幾個印在紅色峽谷斜坡上的腳印。我以為想過就忘了,但這幾只腳印卻不斷地在我眼前出現,依稀難辨卻又難以忘卻,直到它后來生長為一首詩。
正如海德格爾所說:語言是“存在的居所”。出現在我們頭腦中或是筆下的某個意象、某個詞,有時它不是別的,它正是“存在的顯露”。也就是說在它的背后還有更多的東西。它之所以抓住了我們,是因為它在要求顯露它自己。我們與之邂逅,正是與世界的相遇。

王家新《詩人與他的時代》目錄
這正如古老的陶片,它雖然只是一個斷片,但卻無比鋒利地刺激著我們的想象、經驗和情感……它不僅在時間的黑土之下,也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閃著光。我們想著它時,記憶中不僅會漸漸形成一只完整、光潔的陶罐,我們的生命同時也延伸到了歷史的縱深……
問題在于這樣的語言斷片,這樣的意念或圖像能否在你的身上發生反應,能否喚起和生發出更多的東西,能否抓住那一道光芒而整個地照亮自己。
還是在去年夏季的一天,一個久已淡忘的詞“蝎子”出現在了我的面前。我一下子意識到我有了一首詩。是一首什么詩呢?說不清。但我卻想到了少年時上山搬動石塊尋找蝎子的經驗。我又真切地看到了那只蝎子從紅色石沙中向我走來,而我出神地看著:驚訝、狂喜、不能自已……但是等我從這種狀態中回來,這又仿佛是非常遙遠、遙遠的情景了。歲月使我暗自吃驚。于是我很快就寫下了這首《蝎子》:
翻遍滿山的石頭
不見一只蝎子:這是小時候
哪一年、哪一天的事?
如今我回到這座山上
早年的松樹已經粗大,就在
巖石的裂縫和紅褐色中
一只蝎子翹起尾巴
向我走來
與蝎子對視
頃刻間我成為它足下的石沙
一首詩就這樣形成。這真像英國詩人麥克尼斯所說:“世界出現得比我們所想象的還要突然?!钡煤孟雭?,這個世界其實就一直在你的身上存在著,它就這樣生長了這么多年,直到突然被你意識到了,并由語言顯現出來。就像這詩中的蝎子,過去是尋它而不遇,直到寫這首詩時,它向我走來了。這種詩的經驗如此強烈,以至于會使我們在與它對視的剎那間神骸俱消。

王家新《以歌的桅桿駛向大地》書籍展示
說到底,詩是“生長”起來的:它只能從你自身的經驗中生長出來,換言之,一種什么樣的經歷決定了你會寫一種什么樣的詩。這是一個前提。但是,如果你因此認定詩就在那里,并且毫無悟性地“挖掘”一番,那就錯了。你得從詞語出發,你得留意于在某一刻突然抓住你的東西:某種語言的跡象,與蝎子對視的剎那,或是從深海中突然浮現出來的一道魚的脊背,等等。你要抓住它們,就像普魯斯特一再回味“瑪德萊娜”茶點一樣,這樣,它們就會漸漸回到你這里來,而你通過語言的不斷顯示、反應和生成活動,直至從中見出生命。
朝向詩的純粹
張棗一開始寫詩即引人注目,他的《鏡中》曾使許多人為之傾倒。但他最好的詩,我以為還是《何人斯》。《鏡中》固然很美,但畢竟是一時的靈動之作,到了《何人斯》,詩人則有意識地為自己增大了藝術上的難度。他力圖使詩歌返回到它的本源,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漢語言本身的純粹和魅力,而且為現代“抒情詩”的建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王家新《以歌的桅桿駛向大地》腰封和內頁
何人斯?作者使我們感到了她的“清潔的牙齒”,但有時又有聲無形,只是一個幻影,一個令“我”鐘情并且困惑的存在。全詩即在與她的對話中展開,在一種動情的詢問、回憶、想往和傾訴中展開。它使我們感到了生活本身的親切,但同時又有一種無法言說的、猶如風行于水上的東西叫人把握不住。它是音樂?或是一切純凈為詩后語言自身的那種魅力?在前幾年,我曾對那種抒情的泛濫深以為惡,但讀了張棗的這首詩后,我自己的感情似乎又被溫暖了過來。詩中的那種純正、刻骨、多少又有點恍惚的抒情意味讓我動心。由此我被帶進了一種說不出的氛圍中。我想這里面一定有某種秘密在。
秘密就在于:在生活中,感情的糾葛是你與我之間的事,而在詩中,這種情緒的興發變幻卻是語言自身的事,或者說通過語言的處理,詩人已把生活轉換為“藝術”,變為另一種更為神異的東西。有時詩人甚至并沒有說什么,但那種“語感”卻在讀者身上發生著更微妙的反映。

王家新《以歌的桅桿駛向大地》書籍展示
說到《何人斯》的語言,我首先想到的是維特根斯坦的一句話:“使精神簡潔的努力是一種巨大的誘惑。”而在詩中,“精神”是由語言來體現的。張棗所做的,正是一種使語言達到簡潔、純正和透明的努力。與那種彩繪和堆砌的風格相反,張棗去掉了那些附加于詩上的東西,拂去了遮蔽在語言之上的積垢,從而恢復了語言原初的質地和光潔度。像下列詩句:
我咬一口自己摘來的鮮桃,讓你
清潔的牙齒也嘗一口,甜潤得
讓你全身也膨脹如感激
當語言透明如水底石沙,生活中如此不被我們注意的東西,現在被我們感知到了。這種質地簡潔的語言,令人感到了生活中的那份親切,那份最使人“銷魂”的情意。詩中的一些意象和細節,也大都是這樣從人的環境、糾葛、表情和飲食起居中來的。但是也很奇怪,它們不僅使我們感到親切,同時也感到了異樣,以至我們不得不驚異地打量著詩人在生活中所抓住的這一切。
在恢復語言原初的純潔性的同時,詩人又使它浸潤在一種特有的語感和氛圍中。這使該詩中那些清澈的詩句,看似像水一樣“淡”,但又像酒一樣醉人。沒有任何附加的色彩,卻別具魅力。當這樣的語言展開自身的呼吸和姿勢,“其為物也多姿”,它的味道和情意也就出來了:
你要是正緩緩向前行進
馬匹悠懶,六根轡繩積滿陰天
你要是正匆匆向前行進
馬匹婉轉,長鞭飛揚
灰燼的光輝:保羅·策蘭詩選(精裝版)
作者:[德] 保羅·策蘭 著 王家新 譯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純粹Pura
出版時間:2021-01
在“我們的甬道冷得酸心刺骨”之后,詩人突然來了這一段,令人想起了“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當語言的節奏出自詩人自身內在的姿勢,它是語言的詩,但具備了音樂的歌唱性。而當語言之中出現了另一種語言——音樂——的時候,詩最終也在我們身上喚起了一種超越自身的東西,那就是“精神”。而我們作為人,也只有在精神性被喚起、出現的時候,才算是真正進入了“詩”的狀態。
張棗上大學讀的是外語系,后來又成為歐美文學研究生,但他的詩卻一點也不“西化”。這在眾多的“探索性”作品類同翻譯詩的當代詩壇尤為難得。實際上張棗在走一條十分獨特的路子。作為一個中國詩人,他意識到他賴以安身立命的不是別的,正是他的母語。他要寫出的必須是一種純正的漢語詩歌。而這已足以使他付出比其他“探索”要艱巨得多的努力。首先,漢語言不單是“五四”以來的現代漢語,它還是一種更深厚的積淀,一種更悠久的傳統。要寫出這種“漢詩”來,就必須對我們民族自身的語言傳統和文化積淀進行一種深入的挖掘。但與此同時,我們要寫出的又必須是一種現代詩,一種和我們自身的生命相契合的詩。這就對從事這種嘗試的詩人提出了考驗。朱光潛先生曾對朱自清的散文這樣評價:它使用的是白話口語,但卻達到了古文的簡練。在讀張棗的《何人斯》等詩時,我也有類似的感覺。像“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來”(《鏡中》),完全是口語,但里面有文化積淀,像“我如此旅程不敢落宿別人的旅店/板橋霜跡,我禮貌如一塊玉墜”(《十月之水》),古典的東西被組合在語言中,但這組合方式卻是現代的,詩行之間的意味比起古典詩來也更為微妙,更為刺激。當然,這種嘗試只是個開始,要使漢語言在進入現代詩歌時變得更為純粹、更富有生機,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也不是一兩個人的事。從某種意義上講,一種語言的光潔度,是和對它的磨煉程度成正比的。

王家新《人與世界的相遇》書籍設計展開圖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畢業于武漢大學中文系。從事過教師、編輯等職業,2006年起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聘任為教授。出版有詩集《游動懸崖》《王家新的詩》《未完成的詩》《塔可夫斯基的樹》《未來的記憶》等。在創作的同時,其詩歌批評、研究和翻譯也產生了廣泛影響。著有詩論隨筆集《人與世界的相遇》《夜鶯在它自己的時代》《沒有英雄的詩》《為鳳凰找尋棲所》《雪的款待》《在一顆名叫哈姆萊特的星下》《在你的晚臉前》《翻譯的辨認》《教我靈魂歌唱的大師》等;翻譯有葉芝、奧登、策蘭、茨維塔耶娃、曼德爾施塔姆、阿赫瑪托娃、夏爾等人的作品,出版有《灰燼的光輝:保羅·策蘭詩選》等。王家新被視為中國當代最重要的詩人和詩論家之一,其全部寫作被人稱為“中國當代詩壇的啟示錄”。
(本文選自《人與世界的相遇》,王家新 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純粹Pura,2023年2月)
人與世界的相遇
作者:王家新 著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純粹Pura
出版時間:2023-02
著名詩人、評論家、翻譯家、人大教授王家新隨筆力作,深入文學的源頭、變化與困境,既有對葉芝、里爾克、曼德爾施塔姆、帕斯捷爾納克的論述,又有對馮至、海子、多多等詩人交往回憶的記述,提供了一個詩人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人與世界的相遇》收錄王家新自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的34篇詩歌評論及隨筆,包括《人與世界的相遇》《這個時代的寫作》《卡夫卡的工作》《詩與詩人的相互尋找》等。既有對中國詩壇產生過重要影響的馮至、海子、張棗、多多,以及葉芝、里爾克、曼德爾施塔姆、帕斯捷爾納克等中外詩人的詩作的評論研究與詩學探討,也有與作者本人的詩歌經歷、人生經歷相關的隨筆文字,是作者多年來詩歌理念與詩學研究的文字合集,深入探討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討論了不同詩歌流派的出現的源頭、詩歌語言與主題的變化、當代詩歌的寫作困境等。
詩人與他的時代
作者:王家新 著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純粹Pura
出版時間:2023-02
著名詩人、評論家、翻譯家、人大教授王家新對國內外重量級詩人進行整體性評述和回望,語言風格自然流暢,既有學術上的研究和探討,又擁有詩人的情懷和激情,充分展示了詩人的學養。
《詩人與他的時代》收錄王家新自2003至2014年間創作的的32篇詩歌評論及隨筆,包括《是什么在我們身上痛苦》《我的80年代》《“喉頭爆破音”——英美詩人對策蘭的翻譯》等。本書對葉芝、奧登、茨維塔耶娃、策蘭、海子等數位曾對作者發生過深刻影響的中外詩人,進行了整體性評述和回望,內容全面,論述客觀。既有對于詩歌語言、詩歌翻譯、詩歌意象的學術探討,也有著作者對詩歌及時代的感性表達。在這些文字里,詩人的見識、學養、情感、對世界的認知方式自然流淌,讓讀者窺探到詩人精神世界的內核,也讓讀者抵達詩人的詩學本質。
以歌的桅桿駛向大地
作者:王家新 著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純粹Pura
出版時間:2023-02
著名詩人、評論家、翻譯家、人大教授王家新以詩人、詩論家、翻譯家的三重身份解讀評析詩歌翻譯文本,深刻而獨到、專業而流暢,為讀者深度解析詩歌創作、詩歌評論和詩歌翻譯。
《以歌的桅桿駛向大地》收錄王家新自2013年至2021年間所寫詩論詩評30篇,包括《詩歌的辨認》《一個偉大的詩人離去了》《作為“同時代人”的杜甫》《為了我們語言的光榮》等。作者從詩歌寫作的角度,探討昌耀詩歌的“重寫”現象,解讀穆旦詩歌的獨特性,展現曼德爾施塔姆所處時代及自身命運等;還從詩歌譯介的角度分析雷克斯羅斯對杜甫詩歌、馮至對里爾克詩歌等翻譯的得失,探討詩歌譯介作品的過程與本質。作者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親身經歷見聞和流暢真誠的語言,以“詩歌傾向”和“詩歌精神”為讀者解析詩歌創作、詩歌評論和詩歌翻譯。
原標題:《王家新:有時它甚至像卡夫卡的城堡,在前方隱隱出現,你卻失去了通向它的道路 | 純粹新書》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