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人分飾14個角色,張艾嘉的《仲夏夜之夢》
早在1980年代初,中學生余隆就是張艾嘉的粉絲,沒想到有一天,兩人會在交響的舞臺上相遇,合作《仲夏夜之夢》。3月31日-4月1日,上海交響樂團將在余隆帶領下演繹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張艾嘉加盟,一人分飾14個角色。
現場還有兩位女高音和一支女聲合唱團,交響樂、讀劇本、美聲歌唱結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莎士比亞與門德爾松在一個絕妙的時空中對話。
“它不老,和現在的音樂一樣好聽,和現在的故事一樣精彩。”在臺灣演《仲夏夜之夢》時,張艾嘉驚訝地發現,很多朋友很喜歡,沒想到可以看到這樣的表演,“它可以讓人入門古典音樂,或打開全新認識。”

張艾嘉
“真希望年輕人多戀愛”
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將仙后與仙王的恩怨、雅典公爵與未婚妻的婚禮、四個青年男女的愛情、工匠排演戲劇四條線交織,描寫了一個極富浪漫色彩的故事,塑造了頑皮的精靈、滑稽的工匠、為愛執著的青年男女等一系列鮮明形象。
1826年夏,17歲的門德爾松被劇中美麗的詩情、怪異的幻想、忠貞的愛情打動,寫出了《仲夏夜之夢》序曲。16年后,他開始為整部戲劇配樂,新創了《諧謔曲》《間奏曲》《夜曲》《婚禮進行曲》,又加入臺詞配樂、獨唱與合唱,構成了一部完整的戲劇配樂。
上海的《仲夏夜之夢》在劇本上采用了焦元溥編譯的版本,濃縮戲劇臺詞與橋段,采用單人敘述模式,由讀劇人張艾嘉一人分飾14個角色。
“當然會有挑戰,因為會有聲音的變化,這就是好玩的地方,你怎么變出這么多種聲音來?”飾演不同角色,張艾嘉腦子里會有不同的畫面,“否則演不出感覺。我是半表演、半朗誦,情緒、感情一定要到位。”
張艾嘉在不同角色間的自如切換,讓余隆驚訝,“她把每個角色的語氣、語速和性格表現得讓我嘆為觀止,沒想到一個人能同時把不同的戲劇人物刻畫得這么清晰。”
“我完全不怕被交響樂團吃掉,我很信任余指,他也很信任我。和拍戲一樣,我當導演也希望演員信任我,不要一直看回放。”2016年,張艾嘉在臺灣首演《仲夏夜之夢》,回頭看發現不少問題,“演員總是在演的過程中把有些東西吃掉了,以為觀眾能看到或聽到,余指會告訴我應該怎么做。”
磨合多久達到默契?“只要張老師舒服就行。戲劇配樂是音樂為戲劇服務,重點是張老師的角色表演,音樂是輔助。”張艾嘉的戲劇節奏和表演張力,也給余隆處理音樂帶來啟發,做出調整與修改。
“不同的樂團有不同的性格,上交演出來是精靈,換個樂團,可能是獅子、老虎、大象。”上交在排練中的表現讓余隆滿意,“技術不好的樂團,體現不出精靈快速飛動的感覺,上交非常細膩,其他樂團演出來可能就是巫婆騎著掃帚出來了。”
對愛情的浪漫詮釋,也是這部戲的一大看點。
“年輕時候的愛是很重要的,真希望年輕人多談戀愛。”張艾嘉建議年輕人勇敢一點,“現在的孩子都太不勇敢了,很怕受傷。”
“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從小被呵護,特別怕挫折。”余隆笑說,以前的孩子都是各式各樣的,現在的孩子每個人都去學一點奧數、英語、電腦,就像盆景,缺少了性格。他又想起了年輕時的戀愛,沒有手機、電話,只能靠寫信,貼張四分錢郵票寄出去,兩天后才能收到,約會只能約下周,“如果我們的演出能鼓勵年輕人多追求純潔的愛情就太好了。所有的藝術都是源自于愛情的故事,不管是喜劇還是悲劇。”


排練現場。
“到處亂走對我很重要”
“類似《仲夏夜之夢》這樣的表演很少,沒有太多古典音樂能以這種形式演出,所以每一次演我都很珍惜。”三演此作的張艾嘉說。
這不是張艾嘉第一次跨界古典音樂。
前些年,她曾和鋼琴家嚴俊杰合作《雷諾爾》,一部描述鬼新娘的朗讀作品。她的聲音表演和鋼琴演奏一唱一和,幾乎是現場配樂,“太過癮了。”演完后,她就愛上了聲音表演,“ 跟演戲或唱歌都不一樣,每次都快呼吸不過來。”
前兩年,她又在香港演了《魅》,用一把聲音分飾13個角色。這部作品糅合了鋼琴獨奏、說書、詩篇與光影,演繹了五段精靈故事、五段未果愛情。
“幾十歲的人了,還穿著高跟鞋在臺上蹦來蹦去,再怎么不舒服,一站到臺上,我就全然忘記了。”張艾嘉毫不掩飾對舞臺的喜愛。
她的舞臺緣可以追溯到2008年,與“非常林奕華”陸續合作了《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聊齋》等作品。張艾嘉上一次來上海登臺,便是2018年的《聊齋》,“每個演員都應該走上舞臺,那才是赤裸裸地面對觀眾,你會知道自己缺少什么、應該補什么,反哺到你在大銀幕上的表演。”
從影五十年,張艾嘉主演超過一百部電影,在香港電影金像獎曾兩奪最佳女主角、兩奪最佳編劇,四奪金馬獎(三座最佳女主角)。自1981年觸電導演,她導演的電影有14部。
“做導演是一個沖動、一份喜愛,可是我在技術上真的不夠。”張艾嘉還記得首嘗導演滋味的場景,“傻傻的,我怎么膽子這么大?到片場快瘋了,我不知道怎么擺鏡頭,只能硬著頭皮上。”那之后,張艾嘉又乖乖回去做演員,在片場潛心研究導演之道,感覺有信心了才回來繼續,“我基本上是通過經驗來學習的,很感謝所有和我合作過的導演。”
如今的張艾嘉成了導演界前輩,很多女導演在拍首部劇情片時會找她把關,她也總是傾囊相授,“很多女導演導演系畢業,從國外回來,拍過很多短片,有些甚至在學校教書。她們技術上絕對沒問題,但在現場經驗上有很多不足,我就把經驗給她們。”看到那么多年輕女性藝術家有想法,想做事,她很開心。
來上海這幾天,張艾嘉閑下來就會到處走,“上海的年輕人都好時髦!尤其是這一片(上交附近),一到周末,人山人海,每個人都穿得很漂亮。”
從香港、臺灣到上海,不管身處何地,張艾嘉都習慣了到處亂走,“從年輕到現在,我從沒覺得哪不能去。我是個野女人,到處亂走對我很重要,會對我的藝術創作有幫助。”疫情期間,她每天早上都會去菜市場買菜,“一定要有正常的生活。”
怎么保持年輕的狀態?“我很幸運一直在工作,而且一直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張艾嘉最近忙著寫新劇本,寫作途中也會聽交響曲,“你會從不同的樂章里聽到很多故事,這對寫劇本很有幫助。”

演出海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