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4000個特殊房晚
3月底,夜晚小布家園公寓一些房間的燈亮著。小布家園是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與公益組織打造的免費住房項目,幫助外地來滬治療的大病患兒家庭。 本文圖片均由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攝
偌大的上海,萬家燈火,有一盞燈留給外地來滬治療的重病患兒家庭。
距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四五公里,有一個名為“小布家園”的青年公寓,為外地來上海的大病、重病患兒家庭提供免費住宿。遠遠看去,明亮的卡通圖案噴繪在建筑內外,頗為可愛。里面有志愿者開展服務,不少志愿者來自康復家庭,在這里表達感謝、傳遞愛心。
澎湃新聞記者近日從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了解到,自2020年11月運行至今,小布家園項目已覆蓋17個病區,兩年多時間里,這里的愛心房間增至25個,已為超過1000個家庭近2500人次,提供了約14000個房晚的住宿服務。
運行兩周年之際,“小布家園共享廚房”于3月29日也正式揭牌,家長可以在這里給孩子做想吃的飯菜。
小布家園的房間,里面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一根“救命稻草”
一個亮燈的落腳之處,一間干凈衛生的廚房,讓不少異地求醫的大病患兒家庭,在陌生的城市里感受到溫暖和慰藉。
“最絕望的時候,這里真的就像一根救命稻草。”患兒家長李愛琴對澎湃新聞記者說。
3月29日下午,在小布家園的院子里,記者看到一個小女孩拉著大人的手到處走,一會摸摸小草,一會踩踩臺階,走走停停,好像對什么都很好奇。
女孩叫西西,今年4歲半,旁邊是她的媽媽,39歲的李愛琴。她們來自河南信陽,西西3歲時查出腦腫瘤,2021年12月來到復旦兒科醫院看病,多次申請入住過小布家園。
西西看上去和健康孩子沒什么分別,但她的眼睛看不見。走起路來,她不自覺把手往前伸,笑著摸來摸去。腫瘤壓迫著西西的視神經,由于神經受損,西西還有輕微偏癱,身體不平衡,自己連一級臺階都上不去。李愛琴幾乎寸步不離跟著孩子,怕她跌倒,磕碰到腦袋。
李愛琴牽著4歲半的女兒西西在院子里散步。
和許多住在這里的患兒家長一樣,李愛琴不喜歡講孩子的病情。多說幾句她就心口疼,說著眼眶也紅了,沒有流淚,“眼淚都哭完了”。
西西一開始患病時,李愛琴接受不了,白天夜里經常偷偷抹淚。偶爾被孩子察覺,她就摸著媽媽的臉龐說,“媽媽你在干什么”。 慢慢地李愛琴不哭了。
在復旦兒科醫院,西西已經動了兩次手術,一次是腦腫瘤切除術,另一次是因為手術后腦積水。現在西西的病情好多了,剛來上海時生命都有危險。不過,術后西西還需要進行頻繁的化療和康復治療,每個月化療要住院7天,每周要到院打化療針、上康復課,進行其他綜合治療。
每個大病患兒的家庭,都面臨巨額醫藥費的壓力。李愛琴說,每天一睜眼,心里都像壓著一座山。光手機上能查到的賬單,他們為西西看病已花了45萬元,有20多萬元是向親友借的。
李愛琴說,自己以前也愛漂亮,出門一定要化妝,隔幾月做一次美甲,現在這些都不在意了。她說這一年多,仿佛老了10歲。前不久一個大學同學到上海想來看看她,當初是很好的朋友,但她拒絕了。“我不想讓人家看到我現在的樣子。”她說。
李愛琴結婚時買的首飾、手表,稍微能賣錢的都賣掉了,節省下來給孩子看病。她還有個一歲多的小女兒在老家,由孩子爸爸和爺爺奶奶照管。有時李愛琴很想小女兒,但現在的她,只能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留給生病的大女兒。
李愛琴幫西西扎頭發。
有人問過李愛琴,把自己逼到這地步值嗎,她說值。
“我是農村出來的,但我也讀過大學,身為父母,我只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李愛琴說。
年輕時為了迎接西西,她和孩子爸爸做了很多準備。夫妻倆大學畢業后到廣州打工,因為沒有積蓄,一開始不敢結婚,憋著勁打拼了10年,才步入婚姻的殿堂,生下第一個孩子西西。
“我們對這個孩子抱有很多期待,沒想到孩子生病了。自己的孩子只能自己疼,現在就算讓我在街上乞討,我也要給孩子看病。”李愛琴說得決絕。
剛來上海時,孩子搶救、做手術、住院,兩三個月就花了二十多萬元。一開始老家的醫保報銷手續還沒完成,一分錢都還沒報,所有積蓄就花完了,在上海人生地不熟,李愛琴非常絕望。
也是在那個時候,醫院了解到李愛琴的情況,幫她申請登記到一間小布家園的免費住房。“那時候真的是走投無路了,有這么一個小家,真的像一根救命稻草。”她說。
一方小天地
在小布家園,李愛琴的經歷不算特別,在這里,每個房間都寫滿辛酸又溫暖的故事。
8歲的男孩龍龍,手里捧著媽媽的手機全神貫注地打一款叫“吃雞”的游戲,身邊多大的動靜,仿佛也不能讓他抬一抬頭。媽媽劉翠云告訴記者,龍龍患尿毒癥,剛剛在復旦兒科醫院做了腎移植手術。
8歲的龍龍拿著媽媽手機打游戲。
母子倆的皮膚都有些高原紅,他們來自甘肅隴南。龍龍發病后,輾轉在甘肅、陜西多家醫院醫治。2月6日,劉翠云帶著他到了上海。經過兒科醫院治療團隊全面檢查、評估,決定為龍龍進行腎移植手術。起初醫生不確定什么時候有腎源,建議劉翠云先帶孩子回老家等消息。
劉翠云沒回去,甘肅距離上海這么遠,她擔心萬一腎源來了,孩子無法及時趕到。她帶龍龍租住在醫院附近的賓館,條件很普通,一天也得將近200元,她說太貴了。
所幸半個月后,醫院通知腎源到了,龍龍住進病房,劉翠云就申請睡在走廊。3月7日龍龍進行移植手術,手術非常順利,幾天后就能出院了。術后的三個月時間里,龍龍還需要頻繁到院復查,監測身體相關指征。劉翠云和孩子就繼續留在上海。
劉翠云說,腎內科醫生知道他們經濟有困難,聯系醫院社工部,最終也申請到了小布家園的免費房間。空房間一騰出來,劉翠云和龍龍第二天就搬了進來。
“這里都挺好的,剛來還發了生活用品,什么都有,醫護人員也很熱心,我們病友之間關系也很好,能相互說說話,有的家長帶孩子看病時間長,會把照顧孩子的經驗告訴我們。”這個從大西北前來的中年女性有些不好意思地說,要照顧剛做完器官移植手術的孩子,一開始她有很多事情不懂。
這里看似只是一個提供免費住房的地方,很多時候意義又遠不止于此。
3月29日,小布家園共享廚房揭牌。
在李愛琴一開始的敘述里,“小家”對她的幫助主要在物質上。最困難的時候有免費住宿,省了一筆錢。這里開辟了廚房以后,她還可以給孩子做喜歡吃又有營養的飯菜。“外面的飯不便宜,還不一定衛生,對我們這種看大病的孩子,什么地方都得省,還要保護好孩子。 ”
但是,無論李愛琴、劉翠云還是其他患兒家長,一旦敘述得更久、更多時,總會把“小家”的意義落在精神的撫慰上。
李愛琴說,孩子都是家里的希望,長時間拖著重病的孩子,哪個家長內心不會崩潰?這個小小的公寓,是一方小天地,身邊的人大都和自己一樣帶著生病的孩子,志愿者也經常跟家長交流、疏導,人們彼此鼓勵、相互打氣,陷入困境后也能感受到一絲陽光。
“他們一鼓勵我,我就覺得又有些動力,人就是這樣,內心需要希望。”李愛琴說,“今年過年,我和孩子就在這里過的,那天志愿者過來送對聯和福字,很小的事情,都讓我很感動。”
根據醫院的安排,西西還需要化療5次,大約每個月一次。最頻繁的康復性治療,也將在這期間完成。理想的情況下,再過5個月李愛琴就能帶西西回家了,往后只要定期來上海復查即可。而再過兩個月,龍龍術后高頻的復查也將結束,劉翠云準備那時候帶他回家。
小布家園的房間一直在流轉。夜里公寓的燈亮起來,個中溫情與辛酸,或許只有住在這里的人最能體會。
(為保護隱私,文中家長和患兒為化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