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爸媽,煮餃子真的不用中途加涼水了
原創 阮光鋒 果殼
直到今天,你仍能想起你跟父母的上一次爭吵。
那是除夕的夜晚,你歡快地去廚房給全家人煮餃子。
你接了一鍋水,你把生餃子倒進去,你等餃子浮起來,你把餃子裝盤端上桌。
“有你這樣煮餃子的嗎!”
“涼水下鍋!”
“中途不加涼水!”
“也不蓋蓋!”
隨著父母的聲聲質問,這個春節你都悶悶不樂。
兩個月過去了,你還在想,區區一個餃子,為什么他們的煮法和我不一樣?

圖丨giphy
長輩:開水下鍋
我們:弄熟就行
首先被指責的是,你煮餃子涼水下鍋。
其實,只要注意火候和時間,涼水下鍋或者開水下鍋,都可以煮出好餃子。
熱水水溫已經很高,煮餃子更快。你父母擔心涼水下鍋讓餃子在水里泡太久、受熱不均,導致煮壞,其實是沒必要的:現在燒一鍋水可比他們小時候用柴火燒水快多了……

圖丨圖蟲創意
長輩:加3次涼水
我們:弄熟就行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小時候看長輩煮餃子,他們都會在期間給餃子鍋里加3次涼水。而現在的速凍餃子包裝上,大都寫著:煮熟就行。
兩種做法都有道理。我們來看加涼水,這里面有一些歷史遺留原因。
火候難控制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火候。
早些年,家家戶戶煮餃子用的都是老式灶臺、爐子,是需要自己生火燒柴的。它最大的問題是火候大小難掌握。
如果一直大火煮,不僅熱水容易漫出來,餃子還容易煮破,而中途加一點涼水就可以暫時降低水溫。
這個方法非常簡單易學,你傳我、我傳你,就流傳了下來。
而現在不一樣了,火候非常好控制,也就用不著通過加涼水來調整溫度了。

這種火,控制火候太考驗技術了丨圖蟲創意
餃子皮筋度不夠
餃子皮是面粉做的,里面有淀粉和蛋白質。
經過醒面、揉面后,面粉里的蛋白質像骨架、網格一樣,把餃子皮支撐起來,淀粉和水分就鑲嵌在里面。這個時候,面團的結構是比較穩定的,餃子皮也耐煮,不容易破,口感還筋道。
這個蛋白質,就是我們常說的“低筋面粉”“中筋面粉”“高筋面粉”里面那個“筋”。做餃子皮,起碼要用中筋面粉才行。
在老一輩學習煮餃子的時候,面粉的質量或許不太好,或質量不太穩定,蛋白質含量可能較低,甚至面粉里還有一些谷物雜皮等,導致餃子容易煮破皮。
煮的時候適當加點涼水,不讓水沸騰太厲害,也有利于給這樣的餃子留個全尸(?)。
現在你去超市買做餃子的面粉,通常都有專門的餃子粉,沒有的話,也能買到中筋面粉,質量很穩定。

筋道的餃子皮丨giphy
和面與醒面不到位
硬件條件面粉是一方面,和面醒面這些軟件條件是另一方面。
如果你自己在家做過餃子皮就知道,這是個妥妥的力氣活:和面的時間夠長、力氣夠大、水和面粉比例要合適、還要醒面,才能做出好的餃子皮,否則面粉再好也白搭。
家里自己做的餃子皮,難免和面醒面技術上會有瑕疵,為了防止火太大煮破,還是得加點涼水。
現在餃子皮都是機器做的,甚至我們直接買現成的餃子,皮和餡兒的配比、制造,都已經經過了千百次實驗,得到了最佳配方和做法,好吃,也不容易煮破,沒必要加涼水了。

搟皮兒技術也會對餃子成品有影響丨giphy
老一輩:揭蓋煮皮,蓋蓋煮餡兒
我們:弄熟就行
爸媽還說你,煮餃子一直敞著鍋,“沒聽說過‘揭蓋煮皮,蓋蓋煮餡兒’嗎?你這樣煮得熟嗎?”
這回,是爸媽沒啥道理了。
煮餃子的時候,沸水把溫度傳給餃子皮,餃子皮把溫度傳給餃子餡兒;餃子內溫度達到水的沸點后,水變成水蒸氣,內里充滿氣體的餃子就浮了上來。
這時候揭開鍋蓋,作用跟加涼水有點像,就是降低了這口鍋里的整體溫度。

好了好了,可以吃了!丨圖蟲創意
至于怎樣是煮皮、怎樣是煮餡兒……喂!你的鍋沒有那么智能啊!
當餃子內溫在100攝氏度左右時,也就是餃子浮起來時,餃子餡兒基本就熟了,跟揭開鍋蓋還是蓋上鍋蓋都沒有關系。
實際上,僅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看,只要肉的中心溫度達到70攝氏度,就可以吃了。
更別提有的餃子餡兒還是提前炒過的呢,隨便煮一下也就熟了能吃了。

北方常吃的韭菜雞蛋餃子,餡兒就是提前炒過的丨圖蟲創意
Guokr
看完這篇,你終于想明白了一件事:為了明年能好好過年,煮餃子時候一定要加3次涼水。

點頭稱是丨giphy
作者:阮光鋒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