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走著走著,通化縣就成了通化、白山和延邊的十二個縣級行政區

通化

白山
白云之下,通化之鄉。
清光緒三年 (1877) 從岫巖州析出部分地區在頭道江(今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設置了通化縣,據《滿洲地名考》記載:以“通溝之通,與已歸王化的化”而得名。由于設治在今四川省理縣東北六十公里處的通化鄉的金川縣在隋開皇十八年(598)至明洪武三年 (1370)之間金川縣曾改為通化縣,因此清末設立的通化縣也標志著通化這個縣名已從現在的四川理縣“漂移”到了今吉林省通化市。
這時的通化縣轄區廣闊,有“東邊第一大縣”之稱;據1927年的通化縣治記載,設縣之初縣境東至鴨綠江,南至今遼寧省的桓仁、寬甸、安東(丹東)一線,西達旺清門(今興京門,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旺清門鎮),北抵海龍(今梅河口市);后來通化縣不斷縮小,這個過程中通化縣孕育了今天的通化市(不含梅河口和輝南)和白山市(不含靖宇縣之半)這兩座地級市。

光緒二十八年(1902)通化縣被分為四個縣:劃出縣境東部的榮生、洪生、慶生、長生及德生半個保設立臨江縣,南部的滋生、永聚、民聚、同聚、東咸聚、西咸聚6個保設立輯安縣(今集安市),北部宏養、恩養、惠養、頤養、安養、和養、愛養、直養、涵養、純養、息養、善養、休養、撫養、存養、育養、培養、興養、引養、蒙養20個保成立柳河縣。
此時臨江縣的轄區包括了今天白山市的渾江區、江源區、臨江市、安圖縣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調整后的通化縣東至紅石砬子臨江界、西至富爾江興京界、南至葦沙河崗輯安界、北至龍崗分水嶺柳河界;轄區僅為設縣之初時的三分之一。
光緒三十三年(1907)臨江縣析出部分轄區改為長白府,下轄安圖縣和雙甸縣(撫松縣);宣統元年(1909)德生半個保又劃歸臨江縣。
1911年長白府直轄區域改為長白縣(即今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通化縣·圖源鄭翔宇
1926年通化縣大荒溝以地區(第八區的新民、安衡、慶生、永衡4個村)劃入新成立的金川縣(1934年并入濛江縣,即今靖宇縣),此后通化縣“東至五道江嶺臨江縣界,西至富爾江興京縣界,南至葦沙河崗輯安縣界,北至龍崗分水嶺柳河縣界,東南至老嶺分水嶺輯安縣界,東北至曲柳川金川縣界,西南至富爾江桓仁縣界,西北至龍崗柳河縣界”。
1942年1月通化縣劃出縣城所在地通化街設立通化市,因此拉開了通化市與通化縣并存的局面。
1960年臨江縣改設縣級渾江市并遷治八道江(今白山市),這也奠定了如今通化和白山這兩座城市的區位格局。
1985年通化地區撤銷并將通化、渾江兩個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將縣級通化市改為東昌區和二道江區,縣級渾江市改設為八道江區、臨江區、三岔子區;通化市下轄東昌區、二道江區、梅河口市、通化縣、集安縣、柳河縣、輝南縣,渾江市下轄八道江區、臨江區、三岔子區、靖宇縣、撫松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1992年渾江市臨江區改為臨江縣,次年又改為縣級臨江市。
1994年渾江市更名為白山市。
1995年將白山市三岔子區改為江源縣
2006年6月江源縣恢復為白山市江源區,自此形成了如今白山和通化兩個市的縣級行政區格局;也意味著最初的通化縣在滄桑巨變之后,從“東邊第一縣”變成了面積3724平方千米和24萬的人口規模了。

綜上,最早的通化縣后來逐漸演變成了“通化市的東昌區、二道江區、柳河縣、通化縣、集安市,白山市的渾江區、江源區、臨江市、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撫松縣及安圖縣和半個靖宇縣”這兩個地級市及十二個縣級行政區;涵蓋了今天白山、通化和延邊3個市州,由此足見其當初之大,以及其裂變程度之厲害,這就是為何說通化縣是通化和白山這兩個地級市的母縣的原因。
以現在的數據來看,最初的通化縣涵蓋如今的這些區縣(不含靖宇縣和安圖縣)面積約2.55萬平方千米;占了通化和白山總面積的77.2%;戶籍人口約227萬,占通化和白山總人口的68.3%;七普常住人口約202.24萬,約占通化和白山的89.7%;由此可見當初的通化縣也是比較厲害的存在了。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