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湖南地名遷移現象:臨湘縣成了長沙縣,王朝縣又變成臨湘縣

臨湘·圖源姚雄文

長沙
短棹發臨湘,迢迢水驛長(清朝張問陶·《臨湘縣》)。
山川如剡縣,風日似長沙(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長沙市和臨湘市(縣級)一個是省城所在,一個是湘北重鎮;它們在古詩中也是比較有情調的存在。雖然如今從各方面來說它們都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存在,不過這些差異都隱藏不了長沙與臨湘之間的謎之聯系:最早的臨湘縣就是在今長沙市,經歷了歲月巨變之后,最初的臨湘縣變成了長沙縣,后來的王朝縣發展成臨湘縣以及臨湘市;那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秦朝·長沙郡臨湘縣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滅亡楚國之后設置了長沙郡,《方輿勝覽》記載長沙郡以長沙星得名;另據《通典》記載因有萬里沙祠,故名長沙,據記載“南郡有萬里沙祠,自湘川至東萊,地可萬里”,故曰長沙;與此同時設立臨湘縣作為長沙郡的附郭縣,因以地臨湘水為名,郡縣在今長沙市同城而治。
長沙和臨湘從此成為我國縣級及以上行政區劃的地名,可見最早地名中的長沙和臨湘在特定的時候是指同一個地方:即今長沙市。今天的臨湘市當時屬于長沙郡的下雋縣而非彼時的臨湘縣,這也是今天長沙和臨湘這兩座城市最早的緣分了,至少從這一點看,今天的臨湘市在長沙之后再以臨湘為名就不那么突兀了;畢竟同一個區域內的一個地方用另一個地方的曾用名,這種地名遷移現象在歷史上也多有出現。

唐朝·潭州長沙縣
隋開皇九年(589)臨湘縣更名為長沙縣,這次改動大概率與長沙郡在隋朝初年被廢除有關。作為當時已使用了七百多年的古地名因此而消失也相當遺憾,長沙郡的首縣臨湘縣改為長沙縣來替代長沙縣郡之名的出現也算是對地名文化的一種傳承,雖說臨湘之名也有同樣悠久的歷史,但畢竟長沙郡的范圍要比臨湘縣更大。若非如此,今天湖南的省會長沙也可能不叫長沙而叫臨湘了。
這一年長沙完成了地名從臨湘到長沙的交替,但也讓臨湘縣這個擁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地名因此消失,或許也印證了很多事是難以兩全其美的吧;但令人意外的是臨湘縣407年之后的北宋得以再次出現,與很多消失在人海的古地名相比,臨湘作為縣名在此出現也是特別幸運和難得的事情。

?北宋至道二年 (996) 王朝縣改名為臨湘縣,治所在今岳陽市云溪區的陸城鎮;與秦朝出現的臨湘縣一樣是以臨湘水得名,另有“濱臨湘地,臨湘沿襲了古長沙臨湘縣之名”等說法;這也是為何說如今的臨湘市延續了秦朝設在今長沙市的臨湘縣之名的原因,同時這不僅標志著臨湘這個地名從今天的長沙市遷移到了今天的臨湘市,也意味著長沙和臨湘這兩座城市的地名格局就此奠定了基礎。
能讓歷史更為悠久的臨湘縣得以重現也是極好的,若非如此今天的臨湘市可能要叫作王朝市了,鵠書覺得臨湘市的前身王朝縣也是個非常霸氣的地名,美中不足的是它僅使用了了兩年時間。五代后唐清泰年間(934-936)馬殷設置了屬于巴陵縣(今岳陽縣的前身)的王朝場,北宋淳化五年(994)升王朝場為王朝縣。

長沙
長沙縣和臨湘縣在得名之后的各代均有延續,在1933年將長沙縣的縣城改為長沙市以及1992年臨湘縣改為縣級市之后,長沙和臨湘也因此從縣的名字變成了市的名字。對此你怎么看呢?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