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雷軍與小米的“互聯網七字訣”之“口碑”

前兩篇文章我們講了極致與專注,只有專注,才能將產品做到極致,只有極致,才能形成良好的口碑。
良好的口碑對于企業來說,是產品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什么產品才能形成口碑?
在雷軍看來,好產品不一定能形成口碑,便宜的產品不一定能形成口碑,又好又便宜的產品也不一定能形成口碑,只有超預期的產品才能形成口碑。
如何形成良好的口碑?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
? 口碑的產生基礎:和用戶交朋友,傾聽用戶意見,深刻了解用戶需求。
? 口碑既是品牌策略,也是增長策略。產品/服務有口碑,就能自傳播、自轉化。
? 產品、服務和溝通等與用戶所有觸點的表現總和,才是口碑。
? 口碑的閾值是不斷提升的,是用戶價值長期穩定提升的倒逼機制。
01、銷量第二,口碑第一
銷量第二,口碑第一的意思是,口碑是衡量產品、服務的終極標準,銷量只能排在第二位。
之所以強調口碑第一,是因為有些產品叫好不叫座,這樣的產品算不上成功,而口碑總是領先銷量或利潤一步,是與產品和業務形成正循環的要件。
我們分析一下正循環的構成:和用戶交朋友,認真傾聽用戶的意見,深刻了解用戶的需求,才能不斷做出真正滿足用戶迫切需求,甚至是用戶自己未能察覺的需求的好產品,才能贏得口碑;而口碑一旦形成,就能自傳播、自轉化,對于產品改善、業務推進具有強大的推力,而且這些推力完全是免費的、可裂變的。
口碑的效果是非常強大的,不僅能自傳播,更能自轉化,基于朋友、熟人圈的推薦,具有無可替代的堅實背書能力和裂變能力。
可能有時候因為一些原因,產品有口碑,但銷量不大,在短期內是沒有關系的,因為口碑是業務的有生力量和群眾基礎,只要有生力量不滅,群眾基礎不毀,下一款產品操盤得當,依然能夠獲得成功。
所以,我們在業務決策中,一定要把口碑放在第一位。甚至要做好心理準備,部分產品只要口碑出眾,哪怕銷量有限甚至虧損也在所不惜。
小米MIX系列第一代產品,就是口碑的典型案例。全面屏手機的開山之作,史無前例的91.3%正面屏,中框+背殼的全陶瓷機身工藝。“完全不考慮量產性,更遑論銷量、利潤的概念機追求——探索5年后的手機是什么樣子。”
定價3499元起,價格厚道,銷量40萬臺,銷量不少,這樣的銷量是攤不平巨大的研發成本,從單一型號項目看是虧損的。
但帶來的巨大口碑價值卻是無法估量的,以此為起點,小米MIX作為小米最高端手機的產品線立住了,并且開啟了圍繞屏幕極致創新的持續進化延展。
在這里要特別強調,無論一款產品、服務做得多用心,無論用戶的評價是不是完全公允,無論面對產品預期與用戶口碑的偏差時開發者有多委屈,我們都得確認一個評判原則:用戶的口碑評價永遠是對的。
5年前,小米生態鏈一家公司做了一款自有品牌的高端空調,定價4000元,他們覺得花了大量心血打磨產品,一定會是一款會贏得滿堂彩的產品。結果口碑卻崩了,銷量自然也不好。
這款產品的問題在于,它通過小米的平臺出售,但它的產品力相比它的定價低于了用戶的預期。
這時候能說用戶不對嗎?是不能的!當用戶覺得一款產品的表現不及他的預期時,你沒有更多道理可講,錯了就是錯了。
02、超預期才有口碑
雷軍分享了兩個故事。
迪拜的帆船酒店據說是全球最頂尖的酒店,雷軍去的一次,第一感受是,太土了,因為之前將期望值吊的太高了,當見到后并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
夏天在海底撈吃完飯,服務員端上來一個果盤,客人沒有吃完問能不能打包帶走,服務員說不能,當客人結完賬后,卻意外的收到了一個西瓜,服務員說,切開的西瓜不衛生。一個西瓜就把那個客人感動得一塌糊涂。
通過這兩個故事,你能發現,好吃、好看、好用,服務豐富,而且有趣,價格也合適等不一定能產生口碑,但超預期是一定能產生口碑的。
預期是一個相對值,每一位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服務時,都有一個相對于社會產品/服務價值平均表現的心理預估,這無關這個具體產品/服務的絕對價值或定位,有高端的、中端的,也有入門級的,帶來滿足感的是這項服務超過了用戶預期。
所以,無論我們提供什么樣的產品/服務,都要致力于超過可比檔位的行業或社會普遍預期值。
03、口碑的閾值是不斷提升的
一家企業從原材料質量管控到產線品控標準都絲毫未變,在產品定義和設計方面更下功夫,產品整體呈上行趨勢并持續向高端進發,但用戶對于產品的滿意度和推薦度大幅下降,大家都是一頭霧水,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怪事?
經過用戶訪談并結合內部更細致的運營數據分析,才明白癥結所在,原來產品走向高端后,用戶的期望值發生了變化,而原材料質量管控到產線品控標準沒變,這就導致產品低于用戶的預期。
這個案例說明,從來沒有一勞永逸的口碑,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獲取、評估方法。
口碑的閾值是不斷提升的。
除了產品線升級維度的用戶預期口碑閾值提升,在客群拓展中,還會遇到由不同群體預期不同帶來的閾值差異。
2021年,小米發布了第一款萬元級別的手機MIX FOLD,這也是小米第一款量產的折疊屏手機,主要針對高端商務人群。特別做了“三指橫劃進入PC模式”的功能,就是能像操作個人計算機一樣,通過類似“開始”菜單和“文件夾”的交互邏輯來操作手機。
因為開發量太大,短時間內無法打磨到足夠精致的程度,就采用以往的形式,先發布功能,后續通過OTA升級的形式優化迭代。
對于發燒友來說,這樣的方式是沒有問題的,甚至持續優化功能還會帶來超預期的口碑,但對商務人士來說,發布會上承諾會有的功能,居然還要等?這就無法接受。
這就是不同群體預期不同帶來的閾值差異的典型案例。
除了上述兩種情況外,消費需求升級、行業整體變動等也會帶來的口碑閾值跳升。
口碑閾值的不斷上升,其實是對用戶價值長期穩定提升的倒逼機制,經營者需要重視對行業動向、用戶需求變化的洞察,不斷拿出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才能維持良好的口碑。
04、口碑驗證的三條原則
如何避免口碑監測、驗證的系統性失靈,如何給產品和業務更準確的反饋和指導?根據實踐經驗和教訓,雷軍總結了三條關于口碑的驗證原則。
第一條,注重口碑的多路交叉驗證。
多路交叉驗證就是為了打破“信息繭房”,排除各類主動或被動產生的干擾因素,盡可能多地捕捉口碑變化的真實細節。
從CEO開始直到基層,每一級管理者都應該到與用戶接觸的各類一線場景中(包括自有的用戶社群、微博等公開社交平臺、線下銷售場景等),直接傾聽不同用戶群的聲音,親眼觀察口碑的細微變化。每個人的手機里都應該有不同類型、不同背景的各類典型用戶的聯系方式,經常保持溝通交流,獲得關于口碑的實時信息。
同時,口碑監控、反饋需要公司各部門產生一套交叉驗證體系,從而避免單一渠道的片面性帶來的系統性失真風險。產品團隊、市場公關團隊、客服售后團隊、質量管控團隊等相關團隊的觀察、監控集合匯總到一起,才能獲得相對完整的全景觀察。
在大量基于個人感知和主動向公司反饋的評估信息之外,還要定期通過凈推薦值(NPS)、用戶滿意度、用戶第一推薦度等指標關注口碑變動的量化指標,去努力聽到“沉默的大多數”的真實聲音。
第二條,區分對口碑的關注點。
對核心用戶群,關注“意見點”。相比對公司/產品整體印象帶價值判斷的言語,主要關注他們對具體產品、具體細節的評價與反饋,比如一款產品具體好用在哪,哪些地方還要修正。
因為核心用戶大多是產品的“半個專家”,他們對產品力的評價、對具體產品設計的得失、對業界整體水準的了解、對競品的改進變動的敏感甚至能超過部分經營團隊成員。但也正是由于鉆研較深、相對專業,導致他們對公司/產品的整體評價往往未必能代表大多數用戶的看法。
對大眾用戶群,關注“印象面”。多關注他們對公司產品整體印象的變動,多關注來自他們的概括性認知和價值判斷。他們未必具備專業知識,表達意見時通常也比較模糊,但樸實的反饋更能衡量用戶價值的實現情況。
當然,所有側重并不意味著絕對偏廢。大眾用戶群口碑反饋中高度聚集的產品點意見,具有最大的指導價值。
第三條,直面真實的口碑。
面對口碑,尤其是面對口碑的負向變化,一定不能諱疾忌醫、掩耳盜鈴。可怕的不是口碑負向變化,而是口碑徹底消亡;就像可怕的不是罵得兇,而是已經沒人罵了。愿意追著罵你的,罵你罵得最兇的,要么是鐵桿,要么是“水軍”。
坦然面對口碑,要做好準備挨最慘的罵,然后做最快的改善動作。其實,態度真誠,改進迅速,也是一種口碑。
我們要看到,口碑是個標量,而不是矢量,可以幫助衡量評估產品/服務,在微觀上也可以作為改善與提升產品/服務的指導參考,但宏觀上來看它是產品/服務的成果衡量標尺,而不是前進方向的指揮棒。
05、品牌建設是口碑的沉淀固化器
口碑是流動的、不穩定的,是離散的、混沌的。那么,如何將正向口碑賦予公司的價值沉淀下來?如何將作為標量的口碑對公司業務的參考價值形成矢量的指引?這就需要系統性的品牌建設,這是公司最核心的頂層設計之一。
關于品牌的定義有很多不同的解釋,雷軍認為,品牌是用戶對一個企業提供的產品、服務、渠道、傳播等全流程體驗的綜合認知。
品牌建設對企業發展有著不言而喻的關鍵意義。品牌是信任積累的載體,能夠顯著提升業務增長與拓展的效率;品牌是一種影響極為深遠的文化,是企業與用戶之間共同的信仰,是企業得以持續、健康發展的能量之源。
關于品牌,最常見的是將其理解為傳播戰術。實際上,品牌遠不只是傳播戰術,它還是所有業務方向重要的共識,是企業最重要的核心資產之一。品牌戰略就是面向大眾認知的、外化可感知的集團戰略。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品牌戰略、技術和產品戰略,以及用戶經營戰略是公司整體戰略在不同領域的投影,當且僅當這三大戰略高度統一、“三位一體”時,公司才能持續高速穩健地發展,取得長久的成功。
品牌建設是公司發展的千秋大業,絕不僅僅是品牌部門、傳播體系的事,而是公司所有團隊、所有員工都要承擔的責任,必須是全員工程。
同時,品牌是公司的使命和愿景,以及創始團隊氣質的延伸和外化,所以品牌建設必須是“CEO工程”。每一個有志建立百年企業、有長期主義精神和引領行業雄心的公司及其管理者,對品牌建設工作再怎么重視都不為過。
請務必建立一支專業、強大的品牌策略和管理團隊,同時給予團隊足夠的管理權限、足夠的資源支持和足夠的耐心。
注:本文素材來源于《小米創業思考》,雷軍口述、徐潔云整理,中信出版集團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