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讓中學數理優等生晉級科技英才?保護學科興趣是核心
基礎科學是技術進步最重要的底層動力之一,加強國家急需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源源不斷地輸送基礎研究后備力量,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的必答題。對中國教育界而言,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如何提高中學數理資優生到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轉化率”?

來自一線的高校與中學教師共同探討如何培養科技英才。
3月22日,在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主辦的首屆致輝論壇上,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的學者、上海市多所中學的管理者、一線教師以及基礎教育研究機構專家,圍繞創新型科技拔尖人才的培養展開深入探討。與會嘉賓普遍認為,若學生早期未能培養出對于學科的真正興趣,將不利于未來核心素養和學科能力的發展,也難以成為真正的科技英才。
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博導魏益民教授在“數理對國家理科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的主題發言中介紹說,近年來,高校加快了對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有效機制的探索步伐,包括深入實施“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全國已經建設了288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但他也談到了一個希望社會共同關注的現象:“強基計劃”的報名階段往往非常火爆,但隨后分數足夠高的一些學生往往轉而選擇去讀經濟管理等“熱門專業”。他希望家長們“風物長宜放眼量”,應該保護和支持孩子們的興趣愛好。
這個現象引起了在場嘉賓的共鳴。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談到,中國本土有很多國際奧數冠軍,但至今無人獲得菲爾茲獎,雖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某種程度上也和以往很多學生和家長只把競賽作為一個拿獎、拿牌敲開名校大門的工具有關,因為只是敲門磚,不少學生缺少對于數學的真正熱愛和興趣。在他看來,目前在基礎教育階段對于學生興趣愛好的啟發和引導還不夠,“所謂基礎學科‘又苦又累’,是因為沒有興趣才會覺得苦。我們應該看到,在人工智能洶涌澎湃的今天,有創新能力、創造能力的基礎學科人才更有‘錢途’。”
上海交通大學感知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導陶衛教授也表示,若學生缺乏對于學科的真正興趣,到了大學之后延續做題、刷題的慣性狀態,非常不利于核心素養和學科能力的發展。她說,所幸現在已經開始看到越來越多對于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真正感興趣的學生,高校也在探索用導師制等舉措提升本科生鉆研基礎學科領域的積極性,幫助競賽王者成功升級為科技英才。
在致輝圖書CEO嚴嘉亮看來,閱讀經典圖書是幫助學生提高興趣的一個重要路徑,“我們一想到名著,總是文學類的,如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等數理方面的名著往往被大家忽視。”嚴嘉亮表示,致輝圖書創立的初衷就是希望通過出版物,幫助更多學校、更多家庭、更多個人認識到基礎學科、基礎學科教學的重要性,并搭建平臺通過優質出版物從“技術層面”上為提高學生基礎學科素養、培養學科興趣提供工具。
還有嘉賓認為,科技英才不僅需要扎實的數理知識,更需要創意、靈感,甚至學科之間的聯結能力。同時,社會各界也要有一個主動的認知:科技英才只是那“5%”,奧數也應該只適合一部分學生,不能讓90%的孩子都要與奧數“纏斗”,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