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311個受害案例、4場網暴模擬告訴你,誰該“保你平安”|有數

2023-03-24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本文為“湃客·有數”欄目獨家作品,版權所有,任何媒體或平臺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1 月 23 日,被網暴的粉色頭發女孩鄭靈華在“積極抗抑” 3 個月后,選擇了離開。小紅書上,她的記錄停留在“住院Day9”這一篇。鄭靈華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網絡暴力受害者。

3 月 10 日上映的電影《保你平安》里,因為一句承諾,魏平安輾轉千里為已經過世的“裸捐姐”韓露辟黃謠、揪出施暴者。有人感慨:“如果這個世界多幾個魏平安就好了。”但現實里,沒有這么多“魏平安”,卻有很多“韓露”接二連三地受害。

我們爬取了慧科新聞數據庫中 18319 篇發表于 2022 年的網暴相關報道、評論,清洗后得到了 311 個發生于 2022 年的網暴案例。我們分析這些案例發現,超 4 成被網暴者為普通公眾,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網暴受害者,而女性更容易因兩性關系和外貌穿著遭遇網暴。在好大夫線上問診平臺上,以“網暴”為關鍵詞檢索到的問診者中,近 6 成遭受了半年以上的心理困擾,3 成求助患者是未成年人。

網絡平臺是如今網暴的重要發生地,我們在 4 款 APP 上進行了模擬網暴測試。結果顯示,平臺對隱晦和諷刺性網暴信息的攔截效果不佳,受害者的舉證之路也困難重重。從加大防護力度,到透明化并落實舉報舉證流程,真正的平臺防網暴依然任重道遠。

網暴的理由,可能是任何事

2022 年 7 月,“病床上的爺爺打開了我的碩士錄取通知書”一帖,讓粉色頭發的鄭靈華被裹挾進網絡輿論的漩渦中心。如今,在她的社交賬號下,惡意評論已經難覓蹤影,但她所經歷的暴力言語仍然在網絡上留下了痕跡。

這些評論中,發型、外貌被與一個人的身份與道德掛鉤,她是“魔女”“妖女”“夜店舞女”,反正“不是正經女人”,因為“好女孩是不染發的”;她的能力受到懷疑,看著像“學術媛”,更別談教書——“誰家敢把孩子放心讓你教?”;她被造謠“爺孫戀”,發帖行為則是“炒作”;展開維權行動,是她“承受能力差”、“太脆弱了”。哪怕在鄭靈華離世后,惡意的話語依然存在。

2022 年 6 月,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發布的《網絡暴力現象治理報告》(下稱《報告》)提及,網絡暴力是由語言和各種各樣的信息所營造、裹挾、助推的“軟暴力”。《報告》指出,近些年,伴隨網絡環境的變化,網暴的發生存在場景不斷泛化的發展態勢

在我們搜集的 311 個案例中,任何因素都可以成為被網暴的理由:疫情流調等公共議題、個人品德、職業表現、兩性關系、觀點爭議……我們對網暴受害者所遭受的指責進行了編碼統計,將被網暴的緣由分成了 11 類。

由兩性關系、外貌穿著、家庭倫理延伸出的網絡暴力,更容易發生在女性身上。相較之下,男性則更多因意識形態、公共議題、職業表現等遭受網絡暴力。

網暴受害者中,超4成為普通公眾

在我們分析的 311 個案例中,超四成是普通公眾。而更容易受到關注的明星、網絡主播與博主等公眾人物,不是最主要的網暴受害者。

被網暴者中有母親,因為給孩子買蛋糕邊角料被嘲“窮人生二胎只會害了孩子”;有疫情期間滯留三亞的游客,因為“非要亂跑,自作自受”而飽受攻擊……任何人都可能以任何面貌變成網絡靶子。陷入漩渦中心,很多時候甚至不需要一個確切的理由。

因網暴求助問診,3成患者為未成年人

從漩渦中脫身,對于大部分網暴受害者而言并非易事。2022 年 10 月中下旬,在開始遭受網暴三個月后,鄭靈華抑郁癥復發,“很痛苦、很難吃飯、很難久睡”。

與鄭靈華一樣,因網絡暴力而在心理困境中掙扎求生的受害者還有很多。在好大夫在線問診平臺上搜索關鍵詞“網暴”和“網絡暴力”,我們獲得了 48 條有效問診記錄。其中,求助問診者里女性居多,近 6 成問診者產生心理不適超過半年,有 3 成求助者為未成年人。

“害怕”“長期失眠”“敏感易怒”“自我懷疑”等等都是病情描述中的高頻詞,有患者在遭受網暴后的三個月里一直“沉浸在抑郁狀態”,“耳邊總是回蕩著那些攻擊性的語言”;有患者在一年半之后仍“會反復回憶過去被傷害的細節”而陷入痛苦。

平臺責任:一鍵防護最多需6步

在今年的兩會中,不少代表、委員提出治理網絡暴力刻不容緩,平臺責無旁貸。全國政協委員韋震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她(鄭靈華)被網暴后,并非沒有向平臺投訴,但投訴后沒有得到平臺的重視。”

從慧科數據庫提取出的 311 個網暴案例中,近 8 成網暴事件肇始于微博和抖音——兩大中文互聯網的超級平臺。中國新聞史學會媒介法規與倫理研究委員會副會長鄒軍指出,網暴的發生原因復雜,但從目前情況看,平臺角色不容忽視,“平臺既是始發地,又是推手”。

大四學生鄭憶青(化名)曾兩次因疫情相關的私人微博被推薦到實時廣場而遭受網絡暴力。這兩場網暴都起源于微博的流量推廣,她的微博瀏覽量通常在 1000 左右,而招致網暴的兩條博文瀏覽量高達 3.8 萬和 50 萬。她猜測:“因為我提到了時事熱點的關鍵詞,就被平臺抓了出來。”同時,一旦用戶原創內容引發討論,無論評論內容是否為惡意攻擊,平臺都會將其擴散給更多的人。

網暴事件一次又一次引發公眾關注,作為“始發地”和“推手”的平臺做了什么?

我們測試了 11 個 APP 對暴力信息的攔截效力,當使用某個常見的侮辱性詞匯時,對施暴者彈出發文警示的 APP 數量較少,消息往往顯示“已發送”,但超過半數的 APP 能過濾這條不良信息,阻止它出現在受害者的消息箱里。

自 2022 年起,互聯網平臺在國家政策倡導下,陸續推出各類一鍵式網暴防護功能。多數平臺將這一功能的入口放在“設置-隱私”頁面內,用戶在進入APP后完成 4-6 次點擊,即可主動打開“一鍵防護”。開啟防護的用戶不會再收到來自陌生人的消息,個人賬號往往也不能被他人搜索到。同時,用戶還可以通過設置評論權限、添加屏蔽詞等方式來自行隔絕可能的負面信息,保護自己。

除此之外,平臺可以識別具有傷害性、侮辱性的語言,從而自動攔截用戶互動中涉嫌網暴的不友善言論,并對施暴者予以警示,告知其“評論內容可能對他人產生負面影響”。

惡意圖片、諷刺挖苦的攔截效果欠佳

然而,為何在平臺推出的重重防護下,網暴仍然在施害?

我們嘗試以模擬網暴的形式測評平臺的防護功能,選擇了 2022 年 311 個網暴事件中,出現自殺行為的受害案例所涉及的四個平臺(抖音、微博、B站和小紅書)。為了更貼近真實情境,選取的網暴言論為鄭靈華生前曾遭受的攻擊,測評所用賬號均為未互相關注的小號。

實測發現,四個 APP 均能在評論和私信中攔截含有明確辱罵詞匯的極端言論。然而,網暴手段是繁復多樣的。面對極端言論的諧音字、變體字,或是“陪酒女也能上碩士”等隱晦侮辱,平臺的攔截效果仍然有很大局限。

相較于暴露在公眾視野下的評論區,私信更容易成為施暴者肆意發泄惡意的隱蔽角落。然而,測試中,私信對死亡暗示和極端圖片的攔截效果均不理想,處于難以填補的尷尬境地。從法律角度看,私信的防網暴監控面臨著客觀難處。復旦大學法學院講師汪倪杰表示,“私信互動具有私密性,涉及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平臺沒有權力去監控用戶的每條私信。”

網暴追責:舉證難、反饋慢

仍然有很多遭遇網暴的人,除了被動式地開啟防護,也愿意主動出擊搜集證據,但向平臺舉報、舉證的路并不簡單。

鄭靈華曾自述,她在遭受網暴的第一時間就收集了截圖證據向各個平臺申訴,但“抖音和百家號始終舉報、投訴無果”;有平臺的網絡投訴入口十分難找,她通過搜索才發現那個幾近透明的按鈕,平臺要求她提交身份證正反面照片以及加蓋公章的相關函件,維權之路屢屢碰壁。鄭憶青曾在舉報網暴者賬號時,附上數十條該用戶莫名辱罵她的微博截圖與近一千字的長信,請求將其永久封號,但直至發稿日,網暴者還活躍在微博上挑釁、辱罵他者。

根據鄭靈華的遭遇,我們在抖音上進行了冒充嘗試,在兩個號上前后發布了完全一致的某大學校園卡圖片,再舉報后發布賬號“冒充本人”,該賬號至今未被處理,甚至獲得了額外的曝光推流,而“受害者”賬號也始終沒有收到明確的進度信息。

我們的舉報測試結果

                                                   

“網絡暴力是一個跨越多個法律部門的社會問題。”汪倪杰表示,“民事維權手段多是損害發生后的救濟措施,相對滯后,所以需要包括刑法和行政法在內的公法規范更早地介入網絡秩序的管控,對網絡用戶的行為義務進行預先性的規制,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預防網絡暴力。”

鄒軍指出,超級平臺擁有超級權力,又有很多規避自身責任的措施,“沒有平臺在社會責任方面的更多承擔,以及對于個體權利的尊重,治理網暴的措施難以真正落地”。 從加大防護力度,到透明化并落實舉報舉證流程,真正的平臺“防網暴”依然任重道遠。

三月,華師大的櫻花開了,這個把微博背景設置成燦爛櫻花的粉發女孩,應當會喜歡。在春天來臨前的寒冬里,一片粉色花瓣悄悄地落下了,希望永遠不要有下一片。

注:我們選擇粉色作為主題色,是為了紀念那個粉色頭發的女孩。

*感謝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方可成對本文的幫助。

作者:邊嘉璐、陳思甜、陳楊、高新康睿、汪洋(按照拼音排序,不分先后)

指導教師:周葆華、徐笛、崔迪

編輯:張鈴媛

參考材料:

1.中國青年網-《29位代表委員在兩會期間呼吁根治網暴 精準“狙擊”網絡暴力》,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0844800639785888&wfr=spider&for=pc

2.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網絡暴力現象治理報告》,https://icsf.cuc.edu.cn/2022/0701/c6043a194580/page.htm

3.澎湃新聞-《被網暴后有那么容易翻篇嗎?多位親歷者發聲》,https://mp.weixin.qq.com/s/KpxFFxSu5xICPH8J2KjLHQ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共和县| 潮州市| 皮山县| 屏东县| 灵川县| 泽库县| 福海县| 大洼县| 鹤庆县| 长汀县| 长寿区| 崇信县| 忻州市| 吴桥县| 建湖县| 新昌县| 高密市| 安化县| 贵定县| 楚雄市| 宁强县| 德钦县| 泸州市| 汨罗市| 固始县| 延津县| 潢川县| 珲春市| 夏邑县| 鞍山市| 沽源县| 呼图壁县| 天气| 哈密市| 称多县| 垦利县| 辽宁省| 五家渠市| 绥中县| 禄劝| 册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