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當你格局不夠時,世上破事最多
很久以前,一個國王遇到這樣一個難題:
墻上畫了一條細線,要求在不碰觸到這條線的情況下,如何讓這條線變細一點兒?
他百思不解,無奈之下重金懸賞。
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過路人雖來來往往,皆最終搖頭放棄。
直到有天來了一位高僧,輕巧巧地在細線旁畫了一條粗線便離開了,留下一眾人恍然大悟。
原來,在“粗線”的映照下,“細線”就會顯得更細了。
生活中不也是這樣的嗎?粗線代表著你的格局,細線則代表著你遭遇的眾多瑣事。
當你的格局大了,你就能包容萬物,心平氣和,就能眼光長遠,不為當下所困。
而決定一個人格局的,就是這個人眼光的長度、心胸的寬度和人思想的深度。

格局,就是能夠看得遠,不為當下所困。
胸有格局的人,如弈棋,著眼點在遠處。
考量問題,不局限于當前,既有遠見又有魄力。
既能夠忍得了當下的磨難,受得住低谷的考驗,又能始終持有樂觀心態,看到未來的無限可能。
東漢末年謀士郭嘉,只活了三十八歲,卻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都得益于他長遠的眼光。
建安三年,袁紹占據冀、青、幽、并四州,擁兵七十萬,手下強將謀士如云,稱帝指日可待。
袁紹手下的謀士也做起了稱帝后就是開國功臣的美夢。
然而郭嘉卻看出袁紹多謀而寡斷,難成大事。
轉身投靠了當時只有十幾萬兵馬,條件艱苦的曹操。
后來在官渡之戰前夕,面對袁紹70萬大軍的壓力,曹操部下很多謀士將領想要投降。
只有郭嘉看出袁紹的弱點,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分析曹袁之間的優劣,振奮了士氣。
最終正如郭嘉所言,袁紹好謀寡斷,多次錯過戰機,導致官渡大敗。

再如古代的孟母三遷,為了孩子的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可以不惜三次搬遷。
這是很少人能做到的,畢竟三次搬遷投入成本是巨大的,大多人數人會認為不值得,費錢費時。
然而,孟母看得長遠,她意識到:
搬遷成本,對于孩子未來可能獲得的巨大產出是微不足道的。
正是因為她格局的宏大,才有了名垂千古的大學問家孟子。
俗話說:放長線釣大魚。
只有不限于當前的蠅頭小利,才能收獲未來的一本萬利;
只有堅信當前的每一次摔跤、每一次磨難都是為未來的一躍而起積蓄力量,才能抵達將來的一飛沖天。
這也是曾國藩所說的:“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格局,就是能夠看得開,不為當下所擾。
看過這樣一句話:
對一個心胸開闊的人,他的內心就像一個大湖,你丟進去一根火把,它很快就會熄滅;
你丟進一包鹽,它很快就會被稀釋,反過來,如果你把一包鹽倒進一杯水,這杯水還能下咽嗎?
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情緒反復、遇到糟心事就脫不出心來的原因,格局太小。
氣度變大,抱怨就化小;心胸變寬,事情變小;格局變大,問題就變小。
正如一代大儒王陽明說的,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他一生坎坷,被猜忌、被廷杖、被貶謫、被追殺……受盡了命運的折磨,依常人,早就挺不下去了。
然而他,即使被流放瘴毒遍地的龍場,依然心胸開闊,保持樂觀的情緒。
并在這最艱苦的時候,創立心學,這就是著名的“龍城悟道”。
后來他說:“來龍場兩年,遭遇瘴毒,隨從皆中毒,而我卻安然無恙,正是因為我心態豁達的緣故。”
正如他寫的那首詩:
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豁達一點,人生那么美,不值得在錯誤的人、過去的事那里浪費感情、心情。
淡然一點,“橫看成嶺側成峰”,世上沒有絕對的不幸,關鍵看你怎么去看。


格局,就是能夠看得深。
圍棋國手馬曉春曾說:
普通棋手看到幾步棋就可以了,而高手要看到20步以上。
曹操剛占據兗州,嶄露頭角時,四面八方可謂都是敵人。
淮南有袁術,北有徐州陶謙,翼州有韓馥,還有雄踞宛城的張繡。
他想要擴張自己的實力,卻又擔心對付其中一個,其余的會來攻打自己的大本營。
當時很多謀士推薦曹操先攻打張繡,畢竟張繡兵力最弱。
先把小的吃掉,自己的勢力就會壯大,然后再對抗一個強大的敵人,就好辦多了。
而曹操決定先打袁術。因為陶謙年齡大了,沒有爭雄之心,韓馥優柔寡斷,不敢進攻曹操。

結果也正如曹操所想,曹操在匡亭六百里大追擊大敗袁術、黑山軍,慢慢蠶食袁術的領地。而陶謙,韓馥等人不敢乘虛而入。
戰爭在表面上看,只是在信息、知識層面上的競爭;實際上,是在人格、個性等內在格局上的競爭。
深度思想的人,總能時刻看清局勢和人性。
不會因為眼前的瑣事而煩惱,不會因為當下的利益而迷失。
他們在人生上,能看得遠;在心態上,能看得寬;在生活上,能看得淡。
做一個有格局的人,不囿于當下,在紛繁復雜的表象的掩蓋之下,挖掘出事物的本質和決定成敗的核心要素。
如此,人生定能避開許多坑,一往無前。

人活一生,無非就是修行。
有的人越活越狹隘,有的人卻越活越寬闊,區別,就在于格局。
當你眼光夠長遠,你就贏得了未來。
當你胸襟夠寬廣,你就收獲了快樂。
當你思想夠深度,你就成就了自己。
做好這三點,方能修得大格局,收獲圓滿人生。
原標題:《當你格局不夠時,世上破事最多》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