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羊頭山石窟,看巨石上的北魏風韻
刀哥
在晉東南看古建時,當地一位張老師熱心向我推薦了周邊的好地方,其中就有高平羊頭山石窟。我有些疑惑,印象中,晉東南的古建筑精彩絕倫,但說到石窟,好像沒有什么特別出彩之處。
雖然充滿疑慮,但我還是去了。到了高平,一問去羊頭山石窟沒有直達公交車,于是我在汽車站包了一輛出租車。路上,師傅滿有把握地說,你是去羊頭山看炎帝陵吧,半小時就夠了。結果我在羊頭山上游蕩了一個多小時,直到師傅打電話催促,才依依不舍地下山。羊頭山石窟帶給我的震撼,遠遠超出預期。那些雕刻在散落山間的石頭上的北魏時期佛像,意外讓我窺見了云崗和龍門石窟的風韻。

藏在樹林中的精美石窟
高平這個地方大有來頭,它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許多與此有關的傳說都生長于這片土地。傳說神農炎帝曾在羊頭山“嘗百草,制耒耜,教民農耕”,是農業與醫藥的發明者;后來他中毒身死,就葬于神農鎮莊里村,至今這里仍有一座炎帝陵,陵內有目前發現最早的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所立的炎帝陵石碑。
羊頭山位于神農鎮北,形似羊頭,故有此名。傳說此山為神農“得嘉禾之地“,當地政府遂在此搞了一個羊頭山炎帝文化風景區,重建了唐代的清化寺,新建了炎帝廣場、炎帝高廟和祭天臺等景點,山頂尚存神農廟、神農城遺址。但到這里來的游客實在不多,30元的門票因此長年8折。
進去之后,就是空曠的炎帝廣場,佇立著高大的炎帝手持稻禾像。拾階而上,是新修的炎帝高廟。這些都不在我尋訪的目標之內,于是我不作停留,沿指示牌往左上山,直奔心心念念的石窟而去。一路穿行于樹林之中,好久都看不到什么跟石窟有關的,路邊的景點指示牌上,說的盡是與炎帝有關的神話傳說,心里不免打鼓。及至山腰,路邊有塊牌子,照此指示右拐幾步,突然就看到了一塊傾斜的巖石,一小半已經被泥土掩埋,露于地面的部分,雕刻著石像。再往上,還有幾塊布滿石像的巨石,隱約藏身于樹林中。迅速轉了一圈,發現半山腰這處共有六處石窟以及一通千佛碑。
這時心才定下來,慢慢地看。這就是羊頭山石窟啊!第一印象就是,太像我在四川丹棱看到的石窟了。

2014年春天,我曾拜訪過四川丹棱的鄭山石窟。當地人從唐代起就在碩大的石頭上開鑿石窟。這些石頭散落在田間村頭,每一塊上面都布滿了數以千計的大小佛像,村民就在佛的注視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人甚至將家安在了巨石旁,一些殘損的佛龕則被當作堆放雜物的空間。我們是春天去的,這些巨石周邊是金色的油菜花田和田間偶爾閃現的桃紅李白,感覺非常特別。
而眼前的這幾個石窟,與丹棱石窟非常相似,只是周邊沒有農田,而是茂密的樹木。午后的陽光透過樹枝灑下來,在佛龕間形成斑駁的光影,看得久了,恍惚間覺得那些佛與菩薩都動了起來。
較之丹棱石窟,羊頭山石窟的開鑿年代還要早上兩三百年。但是遠隔萬水千山的兩個地方的石刻工匠,在佛龕的布局上倒像心有靈犀。他們一般會在大石頭較為平整的一面先開鑿出一個較大的方形窟,窟內有主佛與脅侍菩薩、弟子等,窟門外左右是力士。安置好了主窟之后,剩下的石面上,會隨形就勢開鑿出淺淺的佛龕,大小不一,有的甚至只有一尺見方,但照樣一絲不茍地雕刻有一佛二菩薩等。
每一座石窟都令人贊嘆
我看到的第一塊巨石編號為一號窟。一號石窟已有殘損,只開有一窟,體積較小,內有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天王,蓮座旁兩個供養人屈膝而跪。雖然歷經風霜,但菩薩身上的纓絡以及天王身披的鎧甲都還清晰可辨。二、三、四號石窟的體量也比較小,但各有特點。二號窟沒有主窟,石頭表面有陽雕的佛龕,佛和菩薩的體態都比較豐腴,蓮座下飾有卷草紋,應是隋唐時期所開。三號窟則開有兩窟,一個窟門有鳳鳥裝飾,另一個窟門為雙龍守護,從整體風格來看則是北魏時期的。

五號窟是羊頭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組窟﹑龕造像,一塊石頭上竟然開有三窟。最大的一窟,石門上有火焰紋飾,門外兩側雕有二力士,腳踏瑞獸,身姿靈動。在這個窟中發現有題記數處,其中清晰可見的是大魏正始二年(505年),由此可以斷定這是北魏時期所開。窟頂有兩座唐代小石塔和一尊殘佛坐像。窟側立有一通千佛碑,碑身滿雕2200多尊小佛,基座上開有五個小佛龕,從佛像造型來看,是典型的北魏風格。

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六號窟。它沒有主窟,全是開鑿于石面上的佛龕,一一看去,仿佛在欣賞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圖畫。每一幅畫都值得長久凝視,細細端詳。那時候的工匠極為用心,上方一排佛龕的頂部,都開鑿出一道石檐,可以擋住雨水;下排的佛龕則向里縮進幾厘米,這樣上排佛龕就形成了天然的遮擋,保護了下排的佛龕。每個佛龕里的主佛,蓮座裝飾也略有不同,有的飾有忍冬紋,有的是則兩只瑞獸。

循著路標繼續往上,經過一座造型拙樸的唐塔,沿一坡石梯爬到快到山頂時,就看到了七號石窟的指示牌。這座石窟又叫千佛洞,洞內沒有主佛,三壁雕有1680尊小佛,窟門外兩側各有一尊力士像。八號窟位置最高,四周被灌木叢包圍,我轉了一圈,竟然沒有找到可以上去的路,只在路邊看到一塊牌子,介紹說八號窟在抗戰時期被日軍飛機炸毀。坡上另有一塊巨石,傾斜向天,我歪下身子,才看清石頭上開有一窟,門為尖頂火焰狀,飾有三葉忍冬紋,兩旁力士損毀嚴重,面目已不可辨。這應該就是九號窟。

云崗和龍門的影響清晰可見
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與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其中,云崗石窟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后,第一處由皇室顯貴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學界普遍認為,云岡石窟的開鑿時間為北魏興安二年(453年)。北魏王朝開國之君道武帝就崇信佛教,到第六任皇帝文成帝時,更是在國內完全確立了佛教的地位,幾代帝君都熱衷于云崗石窟的營建。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在營造洛陽城的同時,看中了伊闕這片風水之地,又在伊水兩岸的山石上開鑿了龍門石窟。
云崗石窟與龍門石窟分列于太行西東兩側。山水雄奇的太行山,在地理上將山西與河南分隔,在歷史上卻又是維系兩地的紐帶,早在春秋時期,古人就踏出了太行八陘。北魏孝文帝遷都就是沿著太行八陘進入河南的。如果在地圖上將孝文帝遷都的線路標注出來,就會發現:在這條線上,從大同云崗石窟到洛陽龍門石窟,一脈繼承著北魏皇家造像藝術的秀骨清像,而線路中間的晉東南,恰好也是山西石窟較為集中的地區,例如晉城高平羊頭山石窟,就同樣開鑿于北魏時期。
曾經就有人做過有趣的猜想,羊頭山石窟的開鑿,很有可能就是隨孝文帝南遷洛陽的工匠路經此地時接的“私活“。猜想歸猜想,晉東南地區是佛教石窟藝術南北傳播的中轉站,其佛教石窟風格,應該受到過云崗石窟和龍門石窟的影響。

據記載,羊頭山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499年)就建有寺院,石窟從那時候起就有開鑿。寺院原名定國寺,北齊時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廢,唐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重建,名為清化寺。今天我們看到的清化寺是后人在唐寺遺址上所建,殿堂遺址尚存部分。而散布于山腰和山頂的九座石窟歷經時光流逝,仍然保存較好。
站在山頂向下眺望,滿山松林蒼翠,炎帝高廟和炎帝廣場渺小如斯,遠處是無盡的田野村莊。就在這片土地上,兩千多年前曾發生過一場慘烈的戰爭。戰爭的一方是意欲一統中國的秦國,公元前262年,秦國起兵攻打趙國,秦將白起用一招“反間計”迫使趙國名將廉頗下課,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臨時上陣執掌帥印,導致趙軍被圍40天。45萬人被俘后,全部被殺害于羊頭山下,尸骨遍野,頭顱成山,這就是歷史上殺害戰俘最多的“長平之戰”。慘案過去700多年之后,發愿修建羊頭山石窟的人們,是否也希望能超度這些在田野山間游蕩的冤魂?而巨石上的諸佛,佇立千年,日日面對這片荒原,又不知會作何感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