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空中課堂”讓高校思政課走向大眾:1天聽眾量超教書40年
空中黨課、體驗校園、連續10天……6月21日晚,隨著《游擊隊歌》《長城謠》等經典旋律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里響起,一節特別的黨課——“奮斗吧,我和我的國!”音頻思政課在這里正式開啟,首講《奏響時代強音唱出中國精神》的精彩內容也通過電波從校園走向社會。

這是繼“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講”“給90后講講馬克思”音頻黨課之后,由上海市黨建服務中心、上海市學生德育發展中心、人民網上海頻道、SMG東方廣播中心、阿基米德FM和上海教育電視臺聯合推出的“奮斗吧,我和我的國!”音頻思政課,也是上海市教委首次“試水”音頻課堂這一特殊授課形式,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1天聽眾量超過教書40年:“課堂變大了,聽眾變多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占才主講《中國道路——由共享發展走向共同富裕》,談起主講音頻思政課的感受,他說:“傳播范圍更廣。”
直播平臺是一把雙刃劍,優秀的內容會迅速傳播,爭議的內容也會迅速發酵。因此,對于備課老師來說更是如履薄冰。有著46年教齡的李占才說:“備課要更加仔細和認真,對自己講的內容要反復校對,不能出差錯。”
從校園走向社會,面臨最直接的問題就是聽眾的改變。李占才坦言,“理論內容怕大家聽不懂,以前講課的對象都是學生,因為要修學分,學生必須來聽,而這次面向社會公眾,聽不懂的時候他就可以不聽。”

“理論成果大眾化的問題是要下功夫的。” 李占才說,講好中國故事不能純粹的講故事,還要上升到理論,通過故事引起大家的思考與反思,從而產生共鳴,這才是一堂有效果的思政課。李占才通過什么是共同富裕、什么是共享發展、共享發展與共同富裕是什么關系、怎樣才能實現共享發展四講講解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特質的內容。
連續直播過8天后的傳播效果顯示,這堂音頻思政課是受歡迎的。據阿基米德平臺數據顯示:已經直播過的8天思政課里,平均每天有1.5萬人次至1.8萬人次的收聽觀眾。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瑜激動的算著“一筆賬”:“現在學校小班35人,大班70人,我的本碩博學生全部加起來一年也不到200人,而我教書20年,最多也就5000名學生,而現在一天就有1萬多人在收聽,簡直超過了我40年的聽眾量。”
聽眾對這種內容和形式也充滿了新鮮感。“在電波里聽黨課還挺新鮮的,邊走邊聽,沒想到思政課內容能在廣播里呈現,而且多了幾分生動有趣,我看10天‘課表’安排的內容,我都很感興趣。”來到首講現場的華東理工大學的大四學生彭麗是一名忠實的廣播愛好者,聽了直播后這樣說道。
通過上海市黃浦區淮海街道報名來聽黨課的一位青年白領說:“之前在廣播中聽過黨課,但是到了現場感覺儀式感更強。希望這些音頻課程能夠讓更多社區居民和公司大廈共享,讓大家在接地氣的大眾‘思政’課堂中,感受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激發民族自豪感。”
“課堂變大了,聽眾變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魅力傳播更遠了”。上海市學生德育發展中心負責人表示這是課后他收到老師們最多的反映。通過音頻授課形式,思政課走出了教室,走出了校園,走進了社區、企業、街道,走到了老百姓的身邊;聽眾也不再單單是在校大學生,而是有企業白領、藍領工人、社區群眾等等。通過精心的課程設計,每一堂音頻思政課在內容上都更加貼近廣大聽眾的現實生活,用身邊事講清講透大道理,讓聽眾近距離感受到了思政課的魅力。
主講內容精心打磨:“音頻黨課把我聽哭了”
“一雙雙渴望救治的眼睛、一面面飄揚的五星紅旗、一張張非洲民眾的笑臉……”當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導林勇在音頻黨課上講起和平方舟在非洲執行人道主義救助后的的感受時,現場不斷響起陣陣掌聲。
課后,來聽講座的黨員同志們久久不愿散去,還在彼此交流著那份感動。“他們的救助故事就像‘戰狼’里的場面、離別時揚起的五星紅旗讓我覺得無比自豪、作為黨員有困難我們就沖上去,有榮譽我們就讓出去……”林勇的課堂具有感染力,不僅感動而且授課風趣幽默,甚至有直播平臺的粉絲留言:“林老師的課,我都聽得感動哭了。”

然而,讓通過電波傳播的音頻思政課富有感染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林勇坦言:“音頻思政課是個特殊新穎的授課模式,便利,影響力廣,對于基層支部和黨員學習非常實用,但由于不是面對面授課,互動性和直觀性受影響,擴大這種傳播的感染力是有一定難度的,讓基層黨員短時間內了解和理解并產生共鳴,一是要用深刻的事例,平實的語言,像講故事一樣觸動聽眾的心靈,但又不能沒有核心,沒有重點,沒有共鳴點,這就需要在課程設計上、在講課內容選擇上找重點、亮點、熱點,這一塊,市學生德育發展中心、黨建服務中心和我們學校領導反復研究磋商,定下和諧使命這個專題,既是能在授課中突出強軍的內容,又能以生動的事例直抵人心,傳播正能量。”
選題、備課、修改……“我們呈現的只是十堂課,但背后卻是一個大工程。”劉瑜以旗袍作為切入點,闡述對于優秀傳統文化,要品味其傳統精髓、激活其優秀基因,讓中華文化展現出獨特的東方魅力和時代風采。雖然這是她經常授課的內容,但是她卻說:“我教書20年,這次可以說是我的備課之‘最’,因為形式和對象與以往不一樣,每次備課都要6至7個小時,僅集體備課就三次以上。”
提起備課之“苦”,林勇也有同感:“準備授課階段我們就修改了不下十次,試講了六次,政治工作處、政治教研室的主任和教授全程參與,我們還邀請了年輕的政治理論課教員聽試講,修改幻燈,力圖讓不同年齡層次的黨員都能感動,產生共鳴。”
首次“試水”音頻課堂:用內容留住觀眾

當授課結束,那一切的辛苦都煙消云散,帶來更多的卻是驚喜。“從來沒想到,沒想到我作為一名專業課老師能為思政課做貢獻,更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多的聽眾。”劉瑜格外感慨。
對于上海市教委,這也是首次“試水”音頻課堂,是上海高校開門辦思政的首次嘗試。“音頻思政課的授課,讓匯聚在大學的精品思政課程和優秀教師走向千家萬戶,向社會大眾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魅力。”上海市學生德育發展中心負責人表示,音頻思政課集中了上海高校“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程的精品,注重上大課、傳大道、講大勢,是一個開放的課堂,表現為理論的開放性,課堂教學注重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其中;對象的開放性,從以往封閉的課堂轉向社會大眾;教學方法的開放性,不在局限于傳統你教我學,而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強調內容為王,用精彩的授課留住聽眾、走進人心。對今后的課堂教學以及黨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和經驗總結。
上海市黨建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先后舉辦的“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講”“給90后講講馬克思”等活動,打響了“上海音頻黨課”的品牌。這次 “奮斗吧,我和我的國” 音頻思政課也是精心策劃,除了音頻直播形式的創新以外,這也是一次內容的創新。“春節前我們就開始策劃這堂黨課,希望將優秀的黨課推到社會上,平時學校的思政課都是一個學期,而這次要將一個學期的課程濃縮到一個小時,對于授課教師邏輯體系與直播授課形式都是一次極大的挑戰。”
上海市黨建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這十堂思政課基于十九大報告內容,在“七一”前夕推出,從6月21日至30日每晚8點播出,就是要充分利用高校優質思政資源,創新黨建內容形式,向社區、樓宇、園區輻射黨的創新理論,進一步形成直抵人心、富有活力的黨員教育品牌,根據每堂課的主題和內容選擇條件適宜的黨性教育基地、各級黨建服務中心、站點、地標性場所等,覆蓋各區各領域的黨員群眾。
據悉,6月30日晚8點,主辦方將在中共四大紀念館舉行由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薛小榮主講的《新時代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思政課,這也是本次音頻思政課的收官之作。
(原標題《連續10天推出“奮斗吧,我和我的國!”音頻思政課,1天聽眾量超過教書40年 上海“空中課堂”讓高校思政課走向大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