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物保護、慈善捐贈國際化與慈善組織的國際合作 | 專家觀點分享
【中國綠發會訊】2023年2月24日上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會”)生物與科學倫理工作委員會聯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動物法治研究所(籌)以慈善捐贈和動物保護公益為主要議題,召開《慈善法》修改討論會,會議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社會組織代表等共同參會,就會議主題展開討論交流。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特聘教授、海南亞洲公益研究院執行院長黃浩明在專家研討環節發表了意見和看法,現將內容整理分享如下:
大家好,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其中可能要涉及到《慈善法》的修訂工作。大家也可以看到,這次《慈善法》的修訂工作有很大的進步,??這也是中國慈善事業規范化、專業化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項重要工作。
關于今天會議的主題,前面幾位專家講得都特別好,特別贊同??大家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和討論。我今天的發言主要涉及3個主題,首先是動物保護,其次是慈善捐贈國際化,最后是慈善組織的國際合作。

首先,第一個主題是關于動物保護和動物保護相關的公益活動。我不是動物保護方面的專家,但是我跟??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中國首席代表趙中華先生是老朋友,我們經常在一起討論,一致認為動物保護和收容救助的公益性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主要的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從慈善定義和公益訴求范圍視角分析。動物保護是屬于公共利益或者公共屬性,從而構成一種慈善目的。??就像剛才賈西津老師所講,英國的《慈善用途法》是??在1601年制定的,那個時候涉及的范圍很窄,后來又進行了很大的調整,?把這些內容都寫進去,我覺得會更加真實和客觀的反應人們的公益訴求。
第二,從慈善的功能和改善生態環境視角分析。動物保護??也是為了保護公共衛生安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發揮了維護公序良俗,維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等公益作用。
第三,從動物健康與人類食品安全視角分析。大家也知道,新冠疫情三年,??對人類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每個人都經歷了很多酸甜苦辣,??所以大家現在都很關心動物健康與人類食品安全等問題,與我們從事的經濟貿易科學研究、環境保護以及生命健康都密切相關。因此,我認為??保護動物其實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如果動物得不到有效保護,人類面臨許多重大挑戰也都難以解決。
從以上三個角度分析,??我也贊同和建議把動物保護或者動物保護相關的公益活動直接寫入《慈善法》修正案的第三條中。


第二個主題,關于慈善捐贈國際化的問題。實事求是的講,這次《慈善法》的修訂案中有很大的進步,在第一百零八條里明確:“國家鼓勵開展慈善國際交流。慈善組織接受境外慈善捐贈、與境外組織或者個人合作開展慈善活動的,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履行批準或者備案程序。”關于這一點,我很贊同賈老師的意見,就是說現在修訂慈善法,不可能同時討論修訂《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辦法》的相關條款。所以,從這個視角來分析,??法律條文的改變或者制度性的改變難度都比較大。但是,慈善捐贈也是??體現了支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所以,我認為慈善捐贈不是錢的問題,而是觀念的問題,我們需要響應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關于這一點,最近我在學習“全球發展倡議”的六個方面的原則,而慈善捐贈國際化也是實現發展倡議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的慈善組織應促進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去,通過各項慈善捐贈踐行民心相通,通過慈善捐贈國際化推動??民間交往。因此,《慈善法》修正案中,我建議增加慈善捐贈國際化的條款。



最后,關于慈善組織國際合作。??慈善??捐贈的國際化需要慈善組織來落實。慈善組織的國際合作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慈善組織參與全球治理。在全球治理當中,慈善組織參與全球治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說,慈善組織派代表去參加國際會議,包括聯合國氣候大會、糧農組織、民間組織磋商會等等,都屬于慈善組織參與全球治理范疇。
第二,慈善組織加入國際組織或者國際民間組織。如何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其途徑就是通過參與到國際組織,成為其會員,這樣就有機會發出中國的聲音。
第三,是慈善組織參與和組織國際會議。今年,中國綠發會也將舉辦2023國際生物多樣性會議,這都屬于國際合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也就是說,慈善組織是推動國際合作的重要力量。??
第四,慈善組織走出去參與海外公益合作。??中國慈善組織“走出去”,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很重要的載體。
綜上所述,????我建議《慈善法》修訂草案當中,將慈善組織的國際合作作為一個章節,并將慈善組織參與全球治理、慈善組織加入國際組織、慈善組織參與或者組織國際會議和慈善組織走出去參與海外公益納入其中。

以上三個建議的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以上內容代表個人觀點,綠會融媒獲授權發布。)
整理/Cherry 審/黃浩明 編/angel
本文來自“中國綠發會”微信公眾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