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玄奘不說謊——尋道鐵門之路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楊方在新書《這才是絲綢之路——重抵歷史現場的行走》一書中,記錄了自己歷時10年、超過20次、累計行程3萬公里的精準復原境內外絲路古道之旅。
在這本中,“絲綢之路”成為主角,侯楊方教授爬梳《漢書》《史記》《大唐西域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史籍、近代探險家的記錄,以此為線索,重抵歷史現場,完成了史料與實地的互證。

在精確定位諸多重要絲路地標中,令人印象頗為深刻的,要屬侯楊方教授在中亞地區尋找鐵門的經歷,他以史料為線索實找到了鐵門,這一連衛星圖片都發現不了的山谷,竟和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的描述不差分毫。
這也正體現了《這才是絲綢之路》的根本精神——用重走求真,以行動求實。
以下摘自《這才是絲綢之路——重抵歷史現場的行走》第五部分第八章節,原章節名“找到絲路的重要地標:鐵門”
玄奘不說謊——尋道鐵門之路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里的兩個地方講到了“鐵門”這個名稱,一個是鐵門關,一個是鐵門,這兩個地方完全是兩回事。他提到的鐵門關是在中國新疆庫爾勒孔雀河峽谷的鐵門關,現在遺址還在,當年絲路中道確實是從鐵門關走的;而鐵門是沒有“關”字的,在撒馬爾罕的南面也確實有個鐵門。很多史料上都有鐵門的記錄,這是中亞從撒馬爾罕南下阿富汗、印度,西向伊朗的一個重要通道。
《大唐西域記》對鐵門的描寫非??鋸?,很讓人懷疑實地是不是真的這樣。
玄奘說“鐵門者左右帶山,山極峭峻”,就是說鐵門左右都是像刀削出來一樣的山體,“雖有狹徑”,路非常狹窄,“加之險阻,兩傍石壁,其色如鐵”,兩邊直立的石壁,顏色像鐵一樣。“既設門扉,又以鐵錮,多有鐵鈴”,證明山谷特別窄,有大門,軸是鐵的,上面還懸掛著鐵鈴,也就是玄奘經過的時候,這個山谷還有兩個大門,可以把整個山谷關起來。[1]所以這個山谷不可能有幾百米寬,否則沒法造個大門?,F在的材料都造不了幾百米寬的大門,木頭最多做十幾米寬的門。
玄奘出了鐵門就到了睹貨邏國,就是當年的大月氏人統治的大夏,隋唐時候叫作“吐火羅”?!澳媳鼻в嗬?,東西三千余里,東阨蔥嶺,西接波剌斯,南大雪山,北據鐵門”[2],它的東邊是蔥嶺,西邊是波斯,南邊是大雪山即興都庫什山,位置特別重要。吐火羅國北邊的鐵門就是它和昭武九姓國的分界線。
蒙古國曾經發現過一塊石碑叫《闕特勤碑》,立于唐開元十九年(731年)。闕特勤是后突厥可汗毗伽的弟弟,當時后突厥汗國是臣服于唐朝的,他去世后,唐玄宗就派人去致哀,還立了一塊《闕特勤碑》,上面刻著寫給他的悼詞。這塊碑是突厥語民族最早的文字記錄實物。上面還有毗伽可汗的話,他說自己曾率突厥軍隊征伐到珍珠河外的鐵門。“珍珠河”就是錫爾河,中亞地區兩條大河北邊是錫爾河,也叫珍珠河,南邊叫阿姆河,就是玄奘所稱的“縛芻河”,兩河之間就是這些粟特人的昭武九姓國。
13世紀,成吉思汗西征時,有一個叫邱處機的道士去拜見過成吉思汗。他去的路上也經過了鐵門,這在記錄他此行的《長春真人西游記》中有記載。
鐵門的北邊是撒馬爾罕,南邊是阿姆河,從河中地區越過阿姆河,就到了阿富汗、大夏,即吐火羅故地,鐵門是一個很重要的路徑。但是它確切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我找到了它,這應該是中國學者的第一次。

“兩傍石壁,其色如鐵”的鐵門
鐵門在公路附近,但是離公路有2公里,并不在公路上。幾百年前,有一個西班牙和法國的歐洲使團到達撒馬爾罕,去見帖木兒。他們曾經畫了一幅版畫,畫的就是鐵門,就像電影《指環王》中的那種魔幻情景一樣,和玄奘描寫的完全一樣,極峭峻,其色如鐵,10米左右寬的一條道路,兩邊全是高且陡峭的懸崖絕壁。
中國的史料中也記錄了經過鐵門的人。600多年前,明成祖派陳誠出使帖木兒帝國,曾經過鐵門,陳誠之后,再也沒有任何中國人經過鐵門的記錄。
我根據這些史料描寫的位置找到了鐵門。根據Google Earth,看得出我們是走在一個山谷里邊,但是它反映不出山谷的陡峭,因為它太陡、太窄了,從太空中不可能發現它,因為陽光照射不進去,都是陰影,衛星也拍不出來,所以從衛星圖片上是發現不了鐵門的。
這條獨特的峽谷只有2公里長,我們走了一個來回,整個峽谷就十幾米寬,中間建那兩扇門,完全可以把它封閉起來。從航拍照片上看,它就像大地上的一個裂口,像是刀劈出來的。

空中看鐵門
我們在鐵門南端入口碰到一個90多歲的烏茲別克老人,他說在蘇聯還沒修公路之前,商隊就是從這里面走的。古代的道路和現在的公路是不在一起的,所以在公路上找鐵門永遠找不到,它在野外無人區,與公路相隔2公里,很難準確地找到,甚至無人機都看不到,它非常狹窄。我們在峽谷中間還發現了一個平整的大石塊,像石桌,大概1米多高,不知道是人工的還是自然形成的,我相信很多人都在上面休息或野餐過,甚至包括玄奘本人。
[1] (唐)玄奘、辯機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98頁。
[2] 同上,第 100 頁。
【相關圖書】
《這才是絲綢之路——重抵歷史現場的行走》
侯楊方 著
中信出版·大方 2023年2月
一本實地考察、精準復原境內外絲綢之路經典路線的歷史紀行作品。
用重走求真,以行動求實,帶你走過這條人人知道但從未真正了解的亞歐古道。
復旦大學侯楊方教授在對《史記》、《漢書》、《大唐西域記》、近代探險家記錄等資料解讀和研究的基礎上,以歷時10年、超過20次、累計行程3萬公里重走絲綢之路的實地考察,采集精確的地理位置、路線軌跡及影像資料,精準復原歷史上多條絲綢之路路線——包括張騫通西域、玄奘取經、高仙芝遠征以及斯坦因等探險家的路線,精確定位了多個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標——包括漢唐2座玉門關、劍末谷、大石崖、公主堡以及玄奘曾經過的中亞“鐵門”等,寫成這本歷史考察紀行,讓讀者通過精準的復原地圖、知識性的文字、親歷現場的照片,領略真正的絲綢之路的魅力。
全書共分為5個部分:第一部分總述作者絲路研究的緣起和背景,定義究竟何為絲綢之路,以及地中海文明對中亞的影響。第二部分主闡述絲綢之路的起源與變遷,漢唐經營絲路、設置烽燧和郵置的始末。第三部分選擇絲路上的重要地標——河西走廊、羅布泊、樓蘭,對漢唐以來的絲路發展及其在地理、軍事上的重要性進行概括總結,其中唐玉門關遺址的發現與確定,為作者考察研究的重要原創成果之一。第四部分是對絲路的最高點及樞紐“蔥嶺”的概述,并在此跨越多國國境,復原了唐高仙芝遠征路線,呈現劍末谷、瓦罕、赤佛堂道的壯麗景致。第五部分主要描述西域各國,即今中亞各國的地理和歷史,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錄,以玄奘取經路線為線索,串聯起西域諸國,展現絲路所經圖景。
原標題:《玄奘不說謊——尋道鐵門之路》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