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家:生活壓力、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致習慣性流產發生率上升
懷孕5次都以流產而告終,是怎么回事?
倪女士8年來已經懷孕5次,但最后都以流產因素失敗告終。2017年她再一次懷孕,但因早孕期見紅,于是趕來上海找到了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副院長李大金教授。經過檢查,李大金基本判斷其為“習慣性流產”。
“流產是妊娠最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大約在50%。而在這其中,同一對夫妻連續發生過2次或2次以上流產,就被認定為習慣性流產,占自然流產數的1%~5%,近年來,在生活壓力、不良生活習慣、環境以及高齡二胎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這一數字正不斷上升。盡管大部分自然流產原因不明,但研究發現,其中80%以上都與免疫因素有關。”李大金表示。
對此類情況,如何找出背后的免疫根源,在早孕期乃至備孕期開展針對性的治療,成為急需突破的問題。
6月29日,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承辦的“中美聯合生殖免疫大會”上獲悉,隨著生殖免疫學的發展,針對免疫因素導致習慣性流產的免疫精準保胎方式,正使越來越多的習慣性流產患者從中受益。
李大金團隊正致力于此。李大金所帶領開展的“母-胎免疫調節”的研究發現,圍著床期干預協同刺激信號,有助于最終改善自然流產模型的妊娠預后,將為反復自然流產的孕婦及家庭帶來希望。目前,他致力于為早期妊娠失敗的提前干預提供可能,從患者的角度來說,他建議,一旦診斷為習慣性流產,應盡快到正規醫院接受早期干預,以提高妊娠的成功率。
根據倪女士的個體情況,李大金運用了以環孢素A 為主的中西醫結合療法。2天后,倪女士出血量明顯減少,一周后,B超檢查提示有正常發育的胚胎。數月后,好消息傳來,倪女士順利產下一對雙胞胎女嬰。
李大金表示,在常規保胎治療中有眾多治療手段,事實上,對于免疫因素導致的習慣性流產,準確合適的免疫刺激或免疫抑制都是十分恰當的干預手段。
“我們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全面、系統而又個性化的反復流產病因篩查、診斷和治療及孕期母胎監測方案,可以依據病因精準地開展針對性治療。”李大金舉例說,比如作為免疫抑制劑的環孢素A在治療習慣性流產中的應用,已經使無數患者獲益,但在臨床應用中,環孢素A因其卓越的療效而被濫用,比如在藥物劑量的使用上需要進一步規范,同時在使用上也需要針對特殊的病情。
“越是這種療效顯著的藥物,越要謹慎使用。”李大金說,在盡可能排除染色體異常、母體腫瘤、內分泌失調、生殖道感染等各種導致胎兒出現異常的可能后,環孢素A才允許被使用,而在使用過程中,還需進行嚴密的監測以確保安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