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鈴木退出中國傳言頻出背后:銷量跌出前50,已打開印度市場
6月29日,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000625,長安汽車)在官網發布聲明稱,近期網絡上有關長安汽車擬收購鈴木所持長安鈴木股權的消息,為不屬實消息。長安汽車將依法保留追究權利。
這已經是近兩個月以來,長安汽車第二次針對類似的傳言辟謠。
謠言頻出的背景之一,是日本鈴木退出了合資公司昌河鈴木后,外界開始猜測,這個在中國市場漸漸式微的日系品牌,會不會退出它在中國的另一家合資公司——長安鈴木。
有接近長安鈴木的人士對澎湃新聞表示,長安和鈴木確實有在商討如何繼續下去,但內部還沒有明確日方是否撤資。
針對日方管理層集體離職的情況,長安汽車相關人士進行了確認,并解釋稱“相關人員任期已到,崗位已經由原副科長接任”。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在位于重慶市巴南區的長安鈴木汽車生產廠探訪時了解到,該仍在生產車輛,但產量已大不如前。

2011年分水嶺:從供不應求到退出聲起
1988年,重慶長安與日本鈴木合作進行轎車生產,奧拓是當時鈴木首款引進中國市場的家用轎車。
公開資料顯示,重慶長安鈴木汽車有限公司創建于1993年5月。起初由三方持股,重慶長安汽車持股51%,日本鈴木株式會社持股39%,鈴木中國持股10%,中方占據控股權。
主打廉價小型車的長安鈴木,一度憑借奧拓等品牌,風靡中國市場。2011年,長安鈴木年銷量突破22萬輛,當時長安鈴木的產能僅為20萬輛/年。
然而,2011年過后,長安鈴木的銷售走入下降通道。這期間的2014年,三方調整了持股比例,重慶長安汽車持股50%,鈴木株式會社持股40%,鈴木中國持股10%。長安鈴木的銷量也一度有所反彈,但這種勢頭未能繼續。
2017年,長安鈴木全年銷量為8.65萬輛,同比下滑26%,在所有汽車廠商中排名第53位,當年虧損8482萬元。2018年1-5月,長安鈴木累計銷量為2.19萬輛,同比下滑45%。
今年4月,北京車展期間,有行業人士爆料稱,某合資車企將與國內合資車企分手,自此退出中國市場。隨后,網絡流傳一紙紅頭文件顯示,長安鈴木工廠的日方中層管理者集體離職。另有媒體報道稱,長安鈴木工廠已經停工。
對此,5月初,長安鈴木官網回應稱:“長安鈴木在任何時候都將依法合規地對消費者負責、對相關方負責。”會“負責”,但不知會不會“分手”。
今年6月,鈴木汽車在中國的另一家合資公司——有23年歷史的昌河鈴木解體。北汽昌河接手鈴木所持的合資公司股權。
作為鈴木汽車在中國的合資“獨苗”,有關長安鈴木行將解體的傳聞隨后升溫,業內有分析稱,長安鈴木或將借鑒昌河鈴木的分手模式。
6月19日,日本NHK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鈴木正在與長安汽車談判,擬解散雙方的合資企業。
6月28日,市場傳言給出了鈴木可能的退出路徑:長安汽車計劃收購鈴木所持的長安汽車股份,雙方維持良好的技貿合作,繼續推進長安鈴木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經營。
但關于這一說法,在6月29日的聲明中,長安汽車明確稱其為“不屬實消息”。
據中新經緯客戶端報道,合資雙方合同有效期至2023年。
有接近長安鈴木的人士對澎湃新聞表示,長安和鈴木確實有在商討如何繼續下去,但內部還沒有明確日方是否撤資。

工廠未停工,但產量已驟降
雖然是否撤資傳言未定,但有一條,長安汽車相關人士對澎湃新聞記者澄清道,“長安鈴木工廠并未停工。”
官方資料顯示,長安鈴木現有兩座工廠,3400名員工,均位于重慶市巴南區。根據公開報道顯示,兩座工廠現有產能為35萬輛車/年。
6月26日,澎湃新聞記者來到重慶市巴南區的長安鈴木汽車生產廠。一位工作十余年的長安鈴木員工對澎湃新聞記者介紹,“廠里工人不多,現在基本也就一班倒。一天能產個百八十輛車吧。”
“我們現在也不清楚公司到底咋回事,沒啥活干,以后可能會被買斷工齡(辭退)。”這名員工搓著手說,“廠里的工人大多就住附近,廠子成這樣挺可惜的。”
澎湃新聞記者繞到工廠側面眺望廠內,廠內臨江一側約有數千輛新車,整齊地排列著。
在三四個小時的時間里,澎湃新聞記者僅留意到兩輛裝載著新車的掛車從廠區駛出。其中一輛拖車,車牌號顯示為吉林省長春市,運著20余輛長安鈴木新車。
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長安鈴木累計銷量2.1萬輛,同比下滑35%;2017年全年銷量也僅為8.3萬輛,跌幅達27%。
在大本營重慶,長安鈴木的經銷商僅有兩家,其中一家還是直營店。
6月27日,澎湃新聞記者在重慶一家4S店看到,工作日中午,店內僅有一家三口準備簽單訂車,無其他人看車。
現在,店內月銷量在百余臺。一位店內銷售介紹,重慶人都覺得鈴木很“地道”,喜歡這個品牌的人很識貨也很小眾,大多數顧客對車型都很熟悉。
面對“如果長安鈴木解散了車怎么辦”的疑問,上述銷售人員回應稱,按規定,哪怕車輛退市,都要被車輛配件保存十年,作為車主你怕啥?
另有其他城市4S店管理人員對澎湃新聞表示,長安鈴木可能解體的事,春節前就有風聲,結果在經銷商大會上,廠家也沒給說法。“我們也疲了,就慢慢等著,總能觸底反彈吧”。據他介紹,店內由于銷售長安鈴木難以為繼,已經開始銷售其他品牌汽車彌補損失。

車型單一、款式老舊,錯失發展良機
“我去年換的車,上一輛開了6年,得有百萬公里,就兩次大保養,沒大修過。”一位開出租十余年的司機如是說。
黃色的鈴木出租車遍布重慶街頭,除了有司機抱怨上大陡坡需要臨停空調外,大部分司機對鈴木汽車給出了省油、好開、耐用的評價。
網上,車主及車迷對長安鈴木的品牌評價也大體如此。
讓人詬病的則是車型單一、款式老舊的問題。
在2018年北京車展上,2005年就實現國產的第二代Swift雨燕仍作為主力車型擺在展臺上。
雨燕是日本市場上推出的第二代Swift車型,于2004年問世,次年便引入國內投產,成為長安鈴木首次同步引進海外最新車型。然而直至2010年,海外推出第三代Swift,2017年第四代Swift問世,長安鈴木始終未將其引入國產。
“一招鮮”策略讓雨燕和其他鈴木車型,逐漸失去了競爭優勢。
除了車型導入緩慢外。有分析稱,鈴木長久以來的對于“精品”小車的堅持,也給長安鈴木的發展套上了枷鎖。
長安鈴木試過變化。
2010年,長安鈴木曾進口鈴木的中級車凱澤西,2013年推出緊湊型SUV鋒馭,但并未取得良效。到2015年,推出SUV車型維特拉,但由于品牌力下挫等原因,車輛“叫好不叫座”。
在經營上,長安鈴木內部也在想方設法清理內存。
澎湃新聞記者看到的內部資料顯示,今年年初,長安鈴木組建了產銷協調專項小組,深度開展車型和庫存結構優化。
長安鈴木內部提出“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明確“狠抓山東、東北、安徽等用戶度高的傳統市場,實現恢復性增長;穩固開發鄭州、長沙等新市場,堅定經銷商信心,實現入圍上量;針對南寧、重慶主城優勢市場,帶動區縣周邊地區銷量。”
上述資料顯示,今年4月,長安鈴木新入圍晉城、泗水、東平三個市場,實現入圍全國258個運營車輛市場。
但運營車輛本地化采購的特征也意味著,這種市場拓展的難度極大。

目光投向印度市場
當然,市場拓展不力,未必意味著鈴木要離開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
NHK的報道中認為,鈴木缺乏新能源車型,導致企業面臨巨大的合規壓力,是鈴木有意退出中國市場的一大誘因。
2018年4月起,中國開始施行《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對企業提出平均燃料消耗量及新能源車兩項積分考核,缺乏新能源車型的車企,將面臨極高的造車成本。為此,諸多車企都開展各種各樣的新能源化。
但鈴木在這方面進展不力。
雖然早在2012年,長安鈴木第二工廠奠基后不久,時任長安鈴木副董事長、總經理的近藤唯志就曾提出,于2014年內完成電動車開發,并取得國家新能源汽車和產品準入。但此后長安鈴木未能拿出得力的新能源車產品。
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出,對于鈴木汽車來說,中國市場猶如雞肋。目前,鈴木的眼光已經放在印度等新興市場。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鈴木汽車全球銷量達322萬輛,其中日本本土為66.8萬輛,印度市場為165.4萬輛。中國市場11.4萬輛的銷量,不足其全球份額的4%。
為此,曾有行業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稱,在長安體系內鈴木所占銷量份額也非常有限,已經被邊緣化了,“現在是鈴木求著長安。”
早在2013年2月,鈴木美國汽車公司就在美國獲準破產,離開了經營28年的美國汽車市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