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3.11日15:00,第八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作品展

展覽名稱:對輕量化說不——第八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作品展
開幕時間:2023年3月11日(周六)15:00-18:00
開幕地點:越眾產業園3棟1樓·越讀學園門口
展覽時間:2022年12月4日——2023年5月31日
展覽地點:深圳市越眾歷史影像館
主辦單位: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組委會、深圳市越眾歷史影像館
策展人:孫粹
學術支持(第八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學術委員會):陳小波、鄧啟耀、顧錚、李媚、石寶琇、孫振華、聞丹青、于德水、楊小彥、張獻民、鄭梓煜(以姓氏拼音排序)
*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支持項目
由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簡稱“侯獎”)組委會、越眾歷史影像館主辦的“對輕量化說不——第八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作品展”將于3月11日(周六)15時在越眾歷史影像館開幕。第八屆“侯獎”頒獎典禮、“侯登科的精神和紀實攝影的邊界”主題論壇將同時舉辦。
本次展覽系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2022年度支持項目。
將“侯獎”打造成深圳文化品牌
“侯獎”是根據已故紀實攝影家侯登科生前的遺囑——將其所有作品進入市場所得全部用于獎勵“像我一樣工作的攝影師”(侯登科語)——而設立的。資助紀實攝影家,推進紀實攝影是他的遺愿。
2007年,侯登科作品的第一和第二委托人于德水、李媚牽頭設立了“侯獎”。自開展首屆獎項評選以來,“侯獎”始終堅持向非職業的、年輕的、需要資金幫助完成其攝影項目的攝影師以及向那些默默無聞、持續關注他人生命的攝影者傾斜,鼓勵和扶持攝影的民間力量生長;始終關注真正來自底層的影像文獻,注重拍攝者的“問題意識”,尋找真正有拍攝難度和思想深度的作品,不支持碎片的、散漫的拍攝。
作為國內第一個民間的、公益的、以攝影家個人命名的攝影項目獎,“侯獎”致力于推動紀實攝影對于中國當代社會生活的關注,充分理解人性,呼喚人類良知與社會公正,并拓展紀實視野。同時,將對傳統紀實精神與方式的傳承與突破作為基本精神,并鼓勵紀實的個性化表達,以幫助紀實性拍攝的攝影作者,推進紀實攝影在中國的發展。
從2019年起,在侯登科作品委托人和侯登科家屬的共同授權和見證下,“侯獎”由越眾歷史影像館承辦,越眾歷史影像館負責組建組委會、學術委員會以及在繼承“侯獎”宗旨的基礎上完善評選機制。同時,侯登科的四萬多張底片及所有手稿由越眾歷史影像館保管和運營。越眾歷史影像館未來將以“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專項基金”的形式,將侯登科作品的收益全部用于支持“侯獎”,以進一步推動侯登科作品和“侯獎”的傳播與推廣。
越眾歷史影像館擔任“侯獎”組委會至今,經過兩屆四年的摸索與實踐,已完整地舉辦了第七、八屆“侯獎”——征稿、評選、獎項公布、頒獎、展覽等。作為深圳市本土文化機構,越眾歷史影像館將“侯獎”作為長期性項目,以更加規范化、專業化、機構化的方式,著力打造“侯獎”成為深圳一大文化品牌。
對輕量化說不
第八屆“侯獎”自征稿以來共計收到101554件申報作品,有效申報項目數量為182個(182位攝影師),經過多輪角逐,最終選出獲獎項目3個、提名項目8個、入圍項目22個。第八屆“侯獎”作品展呈現的便是這33個拍攝項目。

展覽現場
策展人孫粹將該展取名為“對輕量化說不”,“‘輕量化’這一概念來自工業領域,最先起源于賽車運動,其優勢在于減輕重量,可以帶來更好的操控性及更快的速度,即:減重增效,提高產能。但在知識生產和文化實踐中,卻是反向的,因為文化實踐有著不可能承受之輕的使命”,“‘侯獎’一直致力于推動紀實攝影對中國社會的持續關注,不推崇散漫、碎片的拍攝,拓展紀實視野,鼓勵紀實攝影的個性表達,這是‘侯獎’的使命所在,也是越眾歷史影像館承接‘侯獎’以來的堅持。這份使命和堅持并不是單一的呈現苦大仇深般的生存之重,而是攝影師的持續實踐讓觀者感受、體悟文化的多元維度和價值。在數碼技術和手機攝影成就了‘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侯獎’這個看似門檻過高、分量略重的項目獎,雖顯得格格不入,但卻彌足珍貴,在攝影實踐方面,它做到了——對輕量化說不。”

展覽現場
在此次策展實踐中,策展團隊打破以往固有的獎項結果型展示方式,通過平視所有獲獎、提名及入圍項目,從作品本身出發,將33個拍攝項目分為鄉村·鄉景、城的進行時、個人視角/個體記憶、它們X他們、小城故事·鄉愁和新景觀共六大單元進行展示。策展團隊認為,無論這些項目在獎項評選中的最終結果如何,并不影響他們本身的價值,這是根據“侯獎”的宗旨及自身特點做出的調整,也是為了突破獎項評選這一方式的限制,讓更多攝影項目被大眾看到,引起更多人關注容易被大眾忽視的領域,從而讓展覽始于獎項,但不止于獎項。
本次參展作品一方面呈現當下紀實攝影所關注的主題及方向,另一方面也試圖從拍攝手法的多樣性上進行探討:有的遵循傳統敘事和側重文獻的完整性;有的凸顯社會責任和文化意識;有的忠于自己的感受,重視自身的表達,突破理論和傳統攝影所要求的規矩意識;有的追求攝影加各類學科的組合,感受跨學科的學術傍身所帶來的分量;有的喃喃自語,表達超越自我感知的空間敘事等等。

展覽現場
“第八屆‘侯獎’用真實的情感、微量的觀察做紀實表達的項目居多,這也說明當下的紀實攝影實踐已經與侯登科及前輩們所處的年代有很大的不同,關注的主題和社會狀態也有著時代的差異,同時也在極力地向個性化的方向上探索。”

展覽現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及“侯獎”獲得了多家專業機構平臺、設備、燈光、紙業、交互技術等各方的大力支持,在展覽呈現上突破傳統攝影展的常規展陳方式,運用專業畫屏、交互場景使展覽更加有趣、可視、有料,新科技的運用讓作品的內容得以豐富的呈現和延伸。
展覽將持續至2023年5月31日。
3月11日
15:00-16:00 頒獎典禮+展覽開幕式
16:00-18:00 “侯登科的精神和紀實攝影的邊界”主題論壇
【論壇·上半場】
主題:侯登科的精神與紀實攝影實踐
主持人:黃麗平(越眾歷史影像館館長)
主題演講:
(1)胡昊(寫作者、策展人)
題目:《薪盡火傳:2000年代以來的中國紀實攝影考略》
(2)王士杰(第八屆侯獎獲獎項目攝影師)
題目:《〈青春〉的心路歷程》
(3)陳榮輝(第六屆侯獎獲獎項目攝影師)
題目:《Documentary, Documentary Style, Near Documentary》
專家回應:由“侯獎”資深的學委成員回應,以此作為對“侯登科的精神”的一種傳承。
【論壇·下半場】
主題:侯獎學術問題探討之紀實攝影的邊界
主持人:鄭梓煜(第八屆侯獎評委、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研究員)
主題演講:
(1)譚秋民(第八屆侯獎獲獎項目攝影師)
題目:《打破傳統紀實攝影邊界的有益嘗試》
(2)亞牛(影像工作者)
題目:《言外之意》
(3)陳秋實(第八屆侯獎入圍項目攝影師、《中國攝影》編輯、藝術家)
題目:《紀實攝影——被拆解的遺產與被脅迫的沖動》
專家回應:由美術館人、策展人、批評家、史論家等多個領域的學者回應,作為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探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