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個阜陽縣,半個阜陽市;歷史上的阜陽縣有多厲害呢?

阜陽

皖北大城,精彩阜陽。
作為安徽省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處于長三角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交匯地帶的阜陽市既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又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阜陽之名源于雍正時期所設的阜陽縣,鵠書認為阜陽縣是個特別厲害的存在,其建制延續過程中曾先后分出了多個縣級行政區劃,堪稱“一個阜陽縣,半個阜陽市”。
盡管阜陽縣作為地名的時間并不算長,但它的建制史則可追溯至秦漢時設立的汝陰縣。北宋開寶六年(973)汝陰縣北部王家市(今利辛縣王市集)、斤溝、百尺鎮、稅子步(以上均在今太和縣)、界溝(今界首)5鎮改萬壽縣(太和縣的前身);至元二年(1265)汝陰縣并入潁州。

清雍正十三年(1735)潁州升格為潁州府并設阜陽縣作為附郭首縣,因東漢阜陽侯國故城在縣境為名;另說小山為阜,縣在山南,故名阜陽。這是阜陽首次成為我國縣級行政區的地名。
此時的阜陽縣轄區大約包括了今天的潁州區、潁東區、潁泉區、臨泉縣、阜南縣。此后它不斷縮小,比如同治三年(1864)阜陽縣北部4集25圩改屬新成立的渦陽縣。
1935年阜陽縣西境析“茶棚大路、龍王堂、栗頭店、五坑集、歐廟集、會龍集、九龍溝以西,洪河以北,潁河以南”之間的地區設為臨泉縣(含界首市南部),因縣城濱臨泉河而得名;這是近代以來阜陽縣首次縮小轄區面積。

1949年2月阜陽縣的趙集、苗集、于集、公橋劃入阜南辦事處(阜南縣),同年3月把新集至六十里鋪一帶劃入潁上縣;1952年又把阜陽縣的柴集區、許堂區、朱寨區劃入阜南縣;也就是說阜南設縣時的9個區就有7個是屬于阜陽縣的。
1964年利辛縣成立時,劃入阜陽縣東部王人區、王市區、馬店區、胡集區所轄的王人、五里、劉寨、邵廟、鞏店、王市、孫廟、東城、朱集、汝集、四廟、馬店、馬橋、桃園、永興、高集、賈橋、板橋、院寺、新湖等20個公社為轄區,面積703平方公里約占今利辛縣的三分之一。

1975年12月以“阜陽縣阜城鎮以及所轄的北關、大隅首、三里、向陽、水上這5個公社”為基礎成立了縣級阜陽市,從而開啟了阜陽市縣并存的局面。
1992年阜陽縣并入縣級阜陽市,轄區回到家1975年未縣市分治的規模;這次調整也讓有阜陽縣這個有兩百五十七年建制史的地名最終消失。
1996年阜陽地區改設為地級阜陽市,鵠書認為這是阜陽縣轄區變化較大的調整;當時大致遵循以河流為界的原則,將原縣級阜陽市(阜陽縣)分成了潁州區、潁泉區(因處在潁河和泉河之間得名)潁東區這3個市轄區。

具體是鼓樓、潁西、清河3個街道和王店、程集、西湖、九龍、三十里鋪、馬寨6個鄉鎮屬潁州區,河東、向陽、新華3個街道和插花、棗莊、老廟、口孜、袁寨、冉廟、正午、楊樓、王古同9個鄉鎮屬潁東區,中市、泉潁、周棚3個街道和伍明、寧老莊、聞集、行流、蘇屯、姜堂、邵營、蘇集8個鄉鎮屬潁泉區。
自此,最初的阜陽縣演變成了阜南縣、臨泉縣、潁州區、潁泉區和潁東區這5個縣級行政區;若算上三分之個渦陽縣、半個界首市或其前身汝陰縣,那曾經的阜陽縣的規模就更厲害了。

潁州區面積62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0.2萬、戶籍人口90萬,潁泉區面積65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2.2萬、戶籍人口75萬,潁東區面積68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3.7萬、戶籍人口67萬,阜南縣面積180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7.4萬、戶籍人口174萬,臨泉縣面積18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5.8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31萬。
以今天的數據來看,上述五個區縣與曾經的阜陽縣總面積重疊部分的面積553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489.3萬、戶籍人口約637萬;不管是區縣個數還是人口和面積都占了阜陽市現有規模的一半,這也是為何說阜陽縣以一己之力撐起來半個阜陽市的原因。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