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茶葉IPO:存貨大增,產能利用不飽和仍欲擴產

雷達財經鴻途出品 文|李亦輝 編|深海
“茶葉第一股”花落誰家,懸念再起。
近日,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茶葉”)更新招股書,繼續沖刺上交所主板IPO。這也是該公司2020年7月份首次遞交招股書并在同年11月份披露了反饋意見、2021年2月份更新招股書后,再一次向資本市場發起沖擊。
招股書顯示,中國茶葉定位于全品類、一體化運營的品牌消費品公司,主營業務為各類茶葉及相關制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22年上半年,中國茶葉營收達14.23億元,凈利潤約1.98億元。
不過公司的存貨增長明顯,2019年至2022年1-6月份,中國茶葉的存貨賬面價值從9.67億元增長至16.55億元,占總資產的比例從 45.51%提升至52.07%,金額及占比均較高。同時中國茶葉報告期內產能利用率始終徘徊在60%-70%之間,但本次募資仍然部分投向擴產,新增產能能否被消化存不確定性。
目前除了中國茶葉更新了招股書,八馬茶業正沖擊深市主板IPO,而瀾滄古茶則轉戰港股IPO。在港股已有天福茗茶的情況下,誰將成為A股首家茶葉上市公司,也值得關注。
存貨占流動資產超60%
根據招股書,中國茶葉創造了“中茶”核心品牌及“海堤”“猴王牌”“蝴蝶牌”“百年木倉”“龍冠”等子品牌,主要產品包括烏龍茶、普洱茶、花茶、紅茶、六堡茶、白茶、安化黑茶、綠茶及相關制品等。
中國茶葉也是我國茶葉產業的先行者。公司最早可追溯至于1949年11月成立的中國茶葉公司,統一經營和管理全國茶葉的收購、加工、出口和內銷業務。
“中茶”品牌也始于這一時期。據了解,從1952年開始,中國茶葉公司即組織和指導當時下屬的茶廠開始在普洱茶產品上使用“中茶”牌商標。
后來隨著外貿體制改革,國家不再對茶葉出口進行統購統銷,中國茶葉則在保留主要省份子公司的基礎上,繼續開展茶葉進出口貿易業務。
天眼查顯示,中國茶葉成立于1985年,當時公司名稱為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后經過混合制和股份制改革,成為現如今的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
在2017年3月的混改中,中國茶葉引進了 Polystone(厚樸投資旗下管理的基金所控制的投資實體)、國壽財險、天津紫茗、鯤信茗羽、三井物產五方為戰略投資者。
IPO前,中土畜直接持有中國茶葉40%的股權,通過一致行動人中茶員工持股平臺控制公司15%的股權,系公司控股股東;中糧集團持有中土畜100%股權,為中國茶葉的實際控制人。
其他股東方面,Polystone持股25%,天津紫茗、國壽財險各自持股7%,鯤信茗羽和三井物產各自持股3%。
不過,作為公司第八大股東,在2019年至2022年1-6月份,三井物產始終是中國茶葉第2、3大客戶,每年為其貢獻超2%的營收。
從業績表現來看,中國茶葉營收和凈利潤增長較為穩定。據招股書,2019年至2022年1-6月份,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為16.34億元、18.93億元、24.34億元及14.23億元。
按收入結構劃分,公司目前生產銷售的茶類主要以烏龍茶、普洱茶、紅茶及花茶為主,報告期內,上述四大茶類銷售占比合計均為 70%左右。
不過,普洱茶作為公司營收占比最高的細分品類,在2022年1-6月份的銷售均價為282.79元/kg,較2021年的銷售均價374.87元/kg有明顯下滑。
對此公司表示,這是由于在2022年,上一年推出的號級、八八青、大紅印等銷量下降,導致該類中高端普洱茶的銷量占比下降,從而普洱茶的整體毛利率有所回落。
凈利潤方面,報告期內公司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約為1.66億元、2.39億元、2.84億元及1.98億元。同時公司的綜合毛利率也保持相對穩定,報告期內分別為 40.56%、40.40%、42.96%及 42.36%。
但公司的加盟店毛利率較低,且逐年下滑,報告期內由41.80%降低至33.44%,相比之下直營店毛利率始終在62%以上。
兩者差距較大,加盟模式無疑拉低了公司的主營毛利率。截至2022年6月份,公司加盟店數量為581家,直營店86家。
此外,中國茶葉的存貨賬面價值逐年增加,報告期內分別為9.67億元、10.93億元、15.4億元、16.55億元,占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為60.69%、56.93%、65.61%和67.35%。
對于存貨增加,中國茶葉稱,公司主營產品如普洱茶、烏龍茶、紅茶等能通過拼配原材料來改善提升產品的口感品質,隨著生產經營、銷售規模的擴大,公司需儲存足量原材料及庫存商品用于生產和銷售。
雖然存貨占比較高與公司所處行業特點相符,但存貨周轉率的下滑,由2019年的1.1次“腰斬”至2022年1-6月份的0.51次,則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公司的庫存商品出現滯銷,企業資金周轉也可能會出現困難。
產能不飽和仍欲擴產
茶是除酒、咖啡之外的世界三大飲品之一,從古代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到今天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茶起源于中國,盛行于世界。
根據國際茶葉委員會 2018 年統計數據,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和消費國。另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統計,2021年,我國茶葉內銷總額為3120億元,同比增長 8.0%。
但在現階段,我國茶葉行業的競爭格局呈現出集中度低,企業數量多而分散的特征。《2022 中國茶葉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21 年參與調查的 184個企業樣本企業整體平均總資產約為 2.93 億元,61.9%企業總資產超過1億元,12家企業總資產超過 10 億元。
即便中國茶葉這樣的品牌企業,在各細分領域的市占率仍然很低。以2021年數據為例,公司在黑茶、烏龍茶、紅茶以及白茶領域的市占率分別僅有1.06%、1.89%、1.3%和0.57%。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茶葉在報告期產能利用并不飽和的情況下,仍欲將部分募集到的資金用于擴產加碼主業。
根據招股書,2019年至2022年1-6月份,公司的產能及產能利用率分別為58.71%、61.6%、71.43%和75.49%。
在產能不飽和的情況下,中國茶葉擬通過IPO募集資金約11.4億元,其中約2.90億元投向云南普洱茶產能建設項目,約2.51億元擬用于營銷網絡及品牌建設,6億元擬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此番計劃投資的云南普洱茶產能項目建設期為2年,建成后預計可實現自有緊壓茶加工產能 3000 噸/年,小包裝普洱散茶加工產能 500 噸/年。
實際上,早在2020年11月份證監會公布的反饋意見中,就要求中國茶葉說明募投項目云南普洱茶原料來源是否穩定可靠,募投項目實施是否存在重大不確定,結合發行人目前產能利用率及市場競爭情況,說明募投項目新增產能是否可以消化。
對于該問題,中國茶葉在最新的招股書中回應稱,為消化未來新增產能,公司將致力于進一步完善提升公司普洱茶的品牌形象、優化產品體系、渠道建設,提高公司普洱茶市場占有率。
“茶葉第一股”爭奪戰激烈
中國作為茶葉消費大國,茶早已深入大家的日常生活。然而在資本市場上,茶企卻始終難闖IPO,A股“茶葉第一股”更是一直懸而未決。
其中瀾滄古茶在2020年便有了進軍資本市場的動作,當年7月份公司向深交所遞交招股書,意圖沖刺A股茶葉第一股,但在2021年5月上會審理前主動撤回了申請材料。
2022年5月,瀾滄古茶從A股轉戰港股市場,但招股書在6個月后失效。今年2月21日,該公司再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并更新了2022全年營收數據。
招股書顯示,瀾滄古茶是中國第二大普洱茶公司,2020至2022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05億元、5.59億元和4.63億元;凈利潤1.23億元、1.29億元和0.7億元。
對于2022年的業績下滑,公司解釋稱受疫情影響,部分地區線下門店業務運營受阻、線下活動遭到取消;同時疫情也降低了用戶消費意愿,令產品需求承壓。
隨著業績承壓,瀾滄古茶的存貨一路飆升,報告期內分別約為4.7億元、6.36億元及7.84億元。與此同時,瀾滄古茶的存貨周轉天數在2022年達到了1617天。
據悉,毛茶和正在制作中的茶葉,若保存得當可儲存數十年,并且越是年頭陳舊的普洱茶價值也越高。但瀾滄古茶也在風險提升環節提醒,如果公司的存貨水平在未來大幅上升,可能會對其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瀾滄古茶改道港股IPO之后,目前A股與中國茶葉競逐“茶葉第一股”的還有八馬茶業。后者自2018年從新三板退市后,于2021年4月在深市創業板IPO,后于去年9月轉向深市主板,并在今年1月份進行了預披露更新。
八馬茶業發展初期主打“鐵觀音”,2015年后轉向為全品類茶葉,目前85%左右的收入源于茶葉產品,其余15%左右的收入源于茶具、茶食等產品。
更新的招股書顯示,八馬茶業2022年前三季度營收為14.06億元,凈利潤為1.44億元。
對于茶企走向資本市場面臨的挑戰,一些業內人士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在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看來,一些茶企財務數據不清晰,產業鏈完整度不足,成為阻礙上市的問題所在。
廣科管理咨詢首席策略師沈萌也認為,由于茶企缺少長期穩定高速成長的基礎,因此上市存在一定難度。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會長王慶指出,中國茶葉產業要邁向高質量發展還需解決品牌化進程緩慢、產業鏈延伸不足、消費市場忠誠度低、標準化完善度不高這4個問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