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娣芳委員:短時間解決康復醫學人員短缺,需要專項政策支撐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張娣芳。 受訪者供圖
康復醫學是指通過醫學或醫療的手段來解決病、傷、殘者的功能障礙,降低臨床致殘率,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質量,在醫療體系中擁有重要的價值。
在2023年全國兩會上,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張娣芳提交了一份《關于推進基層醫療機構康復醫療服務工作的提案》。其中指出,要在短時間內解決康復醫學人員短缺問題,需要給予專項政策支撐。為此,她建議開展基層康復醫學人才專項建設,參考臨床醫師全科醫學轉崗培訓加注的形式,試點開展全科醫師短期培訓加注康復專業類別(僅在基層執業)的政策措施,培養一批留得住、適宜的社區康復醫師。
在基層醫療機構康復供給不足的問題上,張娣芳委員提出,一是各省市應加快推動基層醫療機構開展標準化機構建設,補足康復醫療場地面積、設施設備、床位不足等短板;從國家衛生健康委或專業機構、專業學會協會等層面出臺基層醫療機構康復醫學科設置標準和診療服務規范,提供技術指導;同時,結合基層醫療機構開展的康復服務內容,醫保部門也應制定合理的價格和支付政策,促進社區康復發展。
二是構建合理的康復醫學分級診療體系。加快推動中國三級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形成三級綜合醫院康復科發揮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康復專科醫院和二級綜合醫院康復科承擔亞急性期康復,康復醫學中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負責恢復期康復等不同層級功能。解決醫療機構間協作程度低、社區首診難、雙向轉診不順暢,信息未完全共享的問題,建立不同醫療機構之間定位明確、分工協作、上下聯動的康復醫療服務網絡。
張娣芳委員還關注到,近年來國家出生人口數持續下降,2022年末中國人口總量為14.12億人,比去年年末減少了85萬人,成為近61年(自1962年)以來的人口首次負增長。
因此,她在《關于建立胎兒疾病防控及序貫診治研究型醫學基地的提案》中指出,為提高出生率和優生率,應從人口出生的源頭加強宮內胎兒健康監測與干預,保障和促進孕產婦及胎兒健康。
“通過查閱統計數據,實地走訪交大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中福會國際婦幼保健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等國內三甲專科醫院并向專家團隊請教,我發現胎兒疾病防控對出生率和優生率有著直接的影響。然而,受限于傳統胎兒醫學發展的局限性,胎兒從受精卵到兒童遠期健康的一體化序貫性關注卻往往是缺失的。”3月7日,張娣芳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采訪時表示。
張娣芳認為,盡早完善出生缺陷疾病早期臨床診治體系,是提高優生率的關鍵之一。“通過構建高水平、高能級、示范引領性的出生缺陷疾病臨床診治研究平臺,可以對出生缺陷胎兒進行精確的產前篩查與診斷,產前隨訪,以及宮內、產時、產后干預與治療,將‘可防可治性’出生缺陷疾病與致死致殘類出生缺陷疾病區分開來。”
為此,她建議:一是要大力研發、優化和推廣宮內兒科臨床診療技術,實現出生缺陷胎兒疾病治療的關口前移,從出生源頭最大程度地促進生命早期健康發育,完善出生缺陷防控體系和工作機制,增加和優化出生人口。
二是建設國家級胎兒疾病防控和序貫診治研究型醫學基地。張娣芳表示,上海市奉賢區已集納了新華醫院、國婦嬰、復旦兒科等國內一流醫學研究和醫工交叉團隊,正在打造婦兒研究醫學高地。在此基礎上,她希望從國家層面在基地的人才、科研和建設資金等方面給與配套政策支持,以上海市奉賢區作為國家級胎兒疾病防控和序貫診治研究型醫學基地的全國試點,由新華醫院等作為牽頭單位開展建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