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三角議事廳|建議從碳匯經濟切入,提質上海六安對口合作
近期,上海市政府、安徽省政府聯合印發《上海市與六安市對口合作實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圍繞文旅、農業、生態、科創、公共服務等領域,提出一批對口合作措施。

2021年11月2日,安徽六安,安徽省六安市淠河國家濕地公園城區段赤壁橋上車來車往,橋下濕地白鷺歡舞。視覺中國 資料圖
更早,去年6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中也部署了上海市與安徽六安市對口合作。
根據《實施方案》要求,雙方將共同實施一批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對口合作政策措施,秉持“政府主導、各方參與,市場運作、互惠互利,創新引領、系統推進”三大原則,推動上海企業與六安資源、上海研發與六安制造、上海市場與六安產品、上海總部與六安基地精準對接,擴大有效投資,壯大市場主體,共同推進政策、管理、平臺、市場等資源在兩地充分共享,推動一批標志性對口合作項目,從而進一步激發六安老區內生動力、發展活力和振興速率。
這一《實施方案》的部署是全方位的,操作還需按漸進思路分階段、分重點地推進。本文認為,從當前階段考量,需要突出針對六安的國家生態功能區定位和碳匯生態比較優勢,聚焦碳匯經濟先行,提質滬六對口合作。
開發碳匯功能可促上海六安合作共贏
上海市對口合作始于1992年,現已陸續開展了覆蓋8省40多個地市的對口合作,包括新疆、西藏、云南、青海、貴州、重慶市、湖北和安徽等地的“老少邊”市縣區。開展先進地區對口合作、帶動次發達地區加快振興,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機制,也是國家的重大戰略布局。到2021年,上海對口的地區全部完成了脫貧目標,取得了優異的成效。
進入新時代新階段,區域對口合作面臨著提質升級的新的內在要求,即從單向性幫扶援助轉變為更加強調雙向合作共贏。雙向合作的基礎在于各自發揮優勢對接優勢,特別是充分發揮次發達地區的比較優勢,以使“對口”具有更多高效的“對接”。
立足這一站位考量,上海六安對口合作應注重精準識別和有效發揮六安的比較優勢,針對六安的國家生態功能區定位和碳匯生態比較優勢,聚焦碳匯經濟發展,共建長三角一體化的碳匯經濟先行區。
實現“雙碳”目標是中國向世界作出的鄭重莊嚴承諾。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基礎是生態功能區,特別是大面積強功能的生態功能區,以其碳負排放對沖碳排放進而達到碳中和。
六安地處大別山區,山脈連綿千余公里,為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生態安全屏障和重要水源地,其豐富的綠色植被使之素有“華中之肺”的美稱。六安大部屬于大別山的主體區域,核心區森林覆蓋率高達67%,是具有重要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的富集地域。大別山區過去曾是國家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現在又是25個首批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之一。
脫貧攻堅目標勝利完成后,在“雙碳”目標下,更好地保護和發揮大別山區生態功能,深度開發其增氧固碳、凈化大氣、調節氣候的碳匯功能。
這既是六安最為突出的比較優勢,也是長三角生態建設和達成“雙碳”的重要依托,因此可謂上海六安對口合作在現階段最適宜的“對接”端口。利用六安的這一顯著比較優勢,上海六安對口合作發展碳匯經濟無疑具有廣闊的前景。
上海六安探索碳匯經濟先行區的三個關鍵點
圍繞國家發展碳匯經濟的焦點難點,先行區要在三個方面先行先試:低碳產業做加量,碳匯資源做增量,碳匯交易做流量。
一是低碳產業做加量。發展低碳產業是加快六安大別山區經濟社會發展、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最佳結合點。
從區域產業體系考量:
(1)構建低碳產業體系。對傳統產業進行低碳化改造,建設綠色工廠、開發綠色產品、打造綠色生產線和供應鏈;發展優質高效種植業、特色經濟林業和農林產品精深加工業;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與上海等中心城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承接、配套,打造一批低碳高技術企業和產業園區。
(2)加快推廣低碳技術應用。廣集國內外特別是北京、上海、合肥等碳匯科技機構的資源,在碳監測、減碳、固碳、碳利用等領域加強引進和應用較為成熟的低碳技術。
二是碳匯資源做增量。碳匯是利用生態系統實現“負排放”的方式。大別山區擁有植被和森林土壤碳貯量優勢,生態碳匯能力大、林業碳匯效果佳。
(1)發展固碳林業。通過造林、再造林、修復退化生態系統、建立農林復合系統等來增加森林碳儲量。(2)實行林地改造以增加碳匯產品價值。大別山區現有森林覆蓋率已達70%左右,新增林業用地十分有限。為使大別山區森林資源進一步提升固碳功能,持續增加碳匯產品價值,必需實行林地改造,在不大規模擴大林區占地情形下,通過改造雜草灌木林,增加闊葉林造林面積,從而使固碳功能提高,碳匯資源持久增加。應在大別山區推廣賽罕壩植樹造林精神,從現在起實行大別山區森林改造,新增闊葉林造林經過10—20年新木生長成為大樹,恰與2030、2060年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要求相符,屆時大別山區林業碳匯資源及其功能將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更為舉足輕重。
三是碳匯交易做流量。碳匯交易是實現不同功能地方總體碳中和平衡的市場配置資源機制。
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啟動,開展了CCER原有備案項目在規定條件下的碳匯交易,為建立發展我國全面的碳匯交易開辟了廣闊前景。林業碳匯屬于新鮮事物,目前國家在全國若干地方進行試點,我們預測在3—5年內全國林業碳匯交易市場將會建立。試驗區可抓住3—5年內的探索創新期,探索林業碳匯交易方式、交易規則等機制,攻克碳匯核算的計量方法及其指標體系難點。發揮大別山區整體聯動效應,突破一市一縣小范圍邊界,更加有力促進碳匯交易和大市場建立,從而實現大別山區林業碳匯交易的巨大流量及其經濟效益。
關于推進路徑的幾點建議
第一,上海市、安徽省及六安市有關對口合作職能部門政府進一步溝通銜接。
在增進共識基礎上,聯合組織編制上海六安合作碳匯經濟先行區規劃。建立政府部門間專項工作協作機制,統一規劃先行區低碳產業、碳匯科技、碳匯資源和碳匯交易發展及布局,協調先行區合作共建的政策協同與管理協同等。
第二,共同探索發展山區碳匯經濟的新路。
(1)破解難點共拓新路。圍繞國家“雙碳”戰略急需破解的難點,共同開發碳匯綜合管理平臺,開展碳匯計量監測,探索基于森林碳匯的碳中和市域循環、碳交易項目開發。
(2)科技創新聯合攻關。依托上海、合肥等地的有關機構,開展大氣污染研究、能源與環境影響研究、資源與污染控制技術開發,共建我國大氣環境監測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平臺;依托國家林草局、中科院和上海、合肥,南京等有關科研機構,進行“雙碳”前沿技術和新材料、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碳循環轉化利用及零碳能源技術研發與應用。
(3)合力開拓大別山碳匯交易市場。在上海六安對口合作重大項目中可考慮支持六安建設大別山碳匯技術創新中心和大別山碳匯交易市場平臺。
第三,推進六安“融圈”承接低碳產業。
以上海六安對口合作為契機,推進六安深度融入上海、合肥等都市區(圈)科技創新和現代產業布局,通過招商招才、引資引智將都市圈產業資本要素導入大別山區,布局低碳化的中心城市戰新產品業零部件制造業、農產品深加工業、山區特產加工業;加強周邊中心城市消費市場營銷,將山區產業深度融入都市圈市場體系。用足國家振興革命老區相關支持政策,對接國家對口支持部門、有關央企,爭取產業項目布局和資本力量支持。
可以想見,圍繞國家重大戰略急需,從碳匯經濟先行切入,使上海六安對口合作提質升級,將會更富有區域合作創新價值。
(作者宋宏系安徽省政府長三角一體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
--------
“長三角議事廳”專欄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發起。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線調研報告,呈現務實政策建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