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幫助“網癮老人”,需要防沉迷系統嗎?
“據報道,51%的中老年人日均上網時長超過4小時。但是,能夠真正從關愛老人角度出發的電視內容和新媒體內容少之又少。”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提出了“銀發內容供需嚴重失衡”的問題。他建議,把銀發內容作為一項“國家養老工程”,比如規定電視臺的健康銀發內容占一定市場比例、政府給予優質銀發內容創作一定程度的政策激勵和資金扶持等。
在社會老齡化趨勢加速的現實下,多關注老年群體的精神需求和娛樂生活,確實有必要。但具體怎么做才更有效,還是需要多分析老年群體自身需求以及當下“銀發內容”的現狀。如金李所說,越來越多老年人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癮老年”,和年輕人一樣,越來越沉浸到網絡世界。甚至有網友建議,可以參考青少年模式,設置短視頻老年人防沉迷模式。
此前,不少機構做過相關調查,看老年人使用手機主要干什么,結果發現看短視頻是最常見的選項。老人們通過短視頻了解時情資訊、學習知識技能、進行社交等。當然,這也就容易出現很多年輕人經常吐槽的,自己父母經常分享一些假新聞或者雞湯、偽養生短視頻。相比于有專業人士把關的正規媒體內容,自媒體短視頻無疑更加良莠不齊,這可能也是金李提出“銀發內容供需嚴重失衡”的一個原因:不是內容的數量少,而是質量確實堪憂。
但如果就此認為這種失衡可以通過電視臺等媒體來補位,可能也是一種舊思維。因為老年人和年輕人一樣,接觸內容的方式已經有了根本性改變,不再是守著電視機看節目,就算看電視劇,也越來越多是通過手機等終端。渠道的變化,意味著內容提供者也在變化。更多市場機構、自媒體人成為內容輸出者,甚至老年人自己,通過短視頻平臺,也變成了內容制作者和輸出者。不少老年人賬號擁有很大粉絲量,成為老年群體中的“明星”。
了解網絡的基礎特征,就不難知道,以傳統思維來讓少數機構或者“專業人士”制作內容,是很難奏效的;一些創作者自以為的高品質內容,也未必能受到老年觀眾的認同。
更靠譜的做法,還是要強化網絡平臺意識,一方面管好底線,比如嚴格治理謠言類內容,別讓一些粗制濫造甚至有違法嫌疑的內容大行其道;另一方面給予優質內容更多扶持,這種扶持未必是資金,流量本身就能給創作者帶來精神或物質的滿足。這是用市場的方式,實現內容創作者和觀眾的良性循環。
就本質而言,“銀發內容”和針對其他目標受眾的內容,在生產邏輯上并沒有什么不同。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老年人的消費能力并不亞于中青年群體,只不過消費的邏輯不一樣。而只要“有利可圖”,一定會有更多機構和個人去生產更貼合老年人的內容。實際上,現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針對老年人的內容已經越來越多。
設置“老年人防沉迷”系統,或許有些夸張,最重要的是要讓老人老有所樂,這離不開家人的陪伴,離不開全社會為老年人提供多樣的娛樂、鍛煉、出游等休閑方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