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雙非考研211”:上岸之后,又是大夢一場
鏡相欄目首發獨家非虛構作品,如需轉載,請至“湃客工坊”微信后臺聯系
作者 | 吃雪梅
編輯 | 林柳逸
2022年,我成功上岸北京某211大學的新聞學專業。知道預錄取結果的4月,我一邊忙于畢業論文的最后修訂,一邊接到學院和老師們的邀請,給即將準備考研的學弟學妹們分享經驗。
我本科就讀于湖南的某所二本學校,大學所學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從2016年才開始招生,過去6年,學校沒有一個人考上我所報考學校的新聞專業。在2021年備考期間,我的父母和老師都在不斷暗示不要報考,我也有過短暫的“給自己留條后路”的想法。之后的備考過程我分外掙扎,要不要再次擇校?更換學校后,我失去了自己的備考熱情,還要不要考新選擇的學校?直到某一天,我在圖書館靜坐了一下午,最終做出了堅持自己原來所選學校的決定。
我曾在大二時明確了自己的考研目標,當時聽了一場學院在信電院大會堂組織的考研講座。上岸后,我也站在了同樣的講臺旁,分享自己的備考經驗。會堂里估計有兩三百個座位,差不多坐了四分之三。這次分享其實很匆忙,在我去會場之前,老師安排一個準備報考中南大學的學妹來找我,想讓我給她一些建議。于是在上臺分享之前,我一直都在會堂門外給她講題,當天有些雨絲,走廊的燈光也不見得多亮。

備考早起看到的圖書館
分享結束后,學弟學妹們擁在前門想加我的微信。一晚上,我的手機一直叮當作響,不斷接收到好友申請,對于社交十分貧乏的我來說,這是很少遇到的情景。后來,也有些其他專業的人找到我,有英語專業跨考失敗準備二戰的同學,通過各種方式找到我后向我請教經驗,我也沒有拒絕。

上岸以后,給別人制造“烏托邦”
上岸后不久,輔導機構找我撰寫經驗帖,我把這段經歷再寫了一遍。我曾在這家機構實習,因此考研報課得到一些優惠,于是順理成章地在里面聽“老師”講課。剛開始我并不知道這些講課的人都不是老師,后來從上課的一些講述中得知了他們在校研究生的身份,比如講在校的經歷、學校的老師情況。因為這個原因,我備考時并不完全信任他們教給我的東西,出現存疑的知識都會去查知網、找論文。
除了寫經驗帖,我也兼職在里面寫稿,他們對內容要求不高,但是需要和新傳考研相近,比如用傳播學理論剖析熱點新聞。剛開始寫往往有熱情,認為把所學都發揮了出來,但時間一長,會發現翻來覆去講的都是一樣的內容,漸漸地也就不太想寫了。
去年暑假,我在里面開始接手一個新工作——給學生批改試題和模擬考試卷,差不多每周都有一次批改,教務老師會把試卷整理成壓縮包發給我們,里面試題有10-20份不等,大多數時候都是批改一個題目,雖然看起來量少,但常常需要花掉大半天時間,試卷則需要更久。人長時間陷在一大堆回答近乎相同的回答里,偶爾看到一篇有些亮眼的答案,給個高分便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也許正因如此,“新傳與低分高分之難”便遠近聞名。
除了在輔導機構上的相關工作以外,我還在小紅書上開了一個分享備考經歷的賬號。最開始,我在主頁里給自己打造的人設有 “二本一戰上岸xx學校”、“專業課130+”等等,開始運營是在去年5月份,主要發備考時間安排、如何看專業課書籍、如何整理筆記這樣的帖子,閱讀量和點贊數都很少,于是我去看了其他考研博主的內容,然后把圖片弄得更好看和直觀,帖子標題上也透露自己的專業性。
“專業課130+”這樣的標題元素讓我迎來第一個點贊數不錯的文章,后來,我也寫了一篇閱讀量好幾萬的帖子,我很明白流量的來源是標題里帶著“雙非上岸”幾個字,在這個帖子下,有很多人都在留言,問我“考上xx難不難”“自己本科雙非,考上幾率大不大”這樣的問題。慢慢地,但凡是想報考這所學校的學生,無論什么專業都會在評論區問我“xx學校xx專業好考嗎?”之類的問題。
我的賬號內容很豐富,并不是只發考研相關的文章。有時候會發一些自己的在校日常,閱讀量平平,但是有些鐵粉會點贊,有時也會在評論區說著“好羨慕”。我很明白這些人的感受,能夠從別人的生活中窺探到自己夢想的樣子,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有時也會發一些跟新聞學習相關的內容,推薦課外書,也會講一講大學期間要做的專業積累。

研究生入學后的第一頓隔離餐
許多大一大二的學弟學妹們也會跟著這個帖子找到我,在這期間,我接觸了很多從大一就準備考研的學生,他們很多都對自己現在就讀的學校不滿意,早早開始收集資料,了解報考學校考研的要求,爭取自己在大學期間能夠達到考上研究生的水平。
高考填報志愿那段時間,我收到一個高三妹妹的私信,她正糾結要不要復讀。復讀一年再沖刺一下這所學校固然很好,但她也想直接讀一個二本,然后通過考研晉升自己的學歷。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咨詢,似乎自己的一言一行即將決定一個人的未來。最后,我沒有給她指出具體的做法,只與她分享了我大學四年的感受以及考研的這段經歷。
我想起在學校給大一大二開經驗分享會這件事,因為我上岸的這所學校的新聞專業非常出名,所以大家對我的分享抱有很多期待。在我看來,自己的起點和大家一樣,曾經還轉過專業。我希望大家不要把我放在一個“神”的地位,希望大家能夠看到那個真實的我,而不是那個“考上xx學校的學姐”,那個助詞前的名校標簽。

幫別人圓一個夢
在開小紅書賬號之前,我從沒想過找到上岸的學長學姐可以如此簡單。我備考時那年,一直苦于找不到已成功上岸的學長學姐,偶然從班主任那里知道學院上屆有個學姐過了初試,我急匆匆地要了聯系方式,但好友申請都沒通過。而在小紅書上,你一搜關鍵詞就可以看到遍地的“xx學校在讀碩士”“跨考上岸xx大學”這樣的人,一條評論或者私信就可以拉近你與夢中情校的距離。
在那條有關“雙非上岸”的帖子火了以后,很多學妹私信想要我的聯系方式,我一開始并沒有給,讓他們有問題留言,我會抽出時間一一回復,但后來想要聯系方式的人越來越多,我于是想了想,把自己的微信給了她們。在這些人里面,有的人想要后續找我繼續問問題,有的則是單純想認識我,好友申請一通過,她們第一句話大多都是“不敢相信自己加到了xx學校的學姐!”,我能同感這種難以訴說的喜悅,這是我在備考那年從未有過的感受,也是后來有學生想要聯系方式,我就一定會給的原因。
賬號漲粉之后,我也思考過變現的問題,但一直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在小紅書運營的同時,我也在知乎上開了一個同名賬號,內容和小紅書發的一樣,但效果比小紅書差很多。最開始我打算等知乎粉絲足夠多了之后做付費問答或者付費課程,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些我都沒能在一年內實現。期間我接了一家做公共課輔導的植入推廣,粉絲不多所以也沒人購買,其實在接受做推廣不久,我就產生了放棄的想法,于是后面寫帖子時也不再特意寫植入的軟廣,因為在備考時我的確也沒報過這樣的班,對他們所推銷的東西實在無感,也不希望如果有人從我這買了課會后悔。
放棄知乎變現后,我繼續做小紅書。9月份的一個晚上,我偶然刷到了一個考研博主的帖子,他寫著“免費接批改試題”,如果試批的同學覺得不錯可以選擇繼續付費批改,我覺得這個變現方法不錯,依葫蘆畫瓢也發了一個類似的帖子。本以為沒有人咨詢,但一周之后就開始有人陸續私信詢問。
剛開始,我不知道價格定多少合適,于是問了問我的室友,她那時接了一個同學介紹過來的一對一的學生,每小時120元。后來她也在小紅書上接批改,價格和我定的差不多,25分的題目差不多報價20塊錢,大多數人看到這個價格都會愿意再聊一聊,但有個別也會覺得太貴了,我們倆在宿舍也聊過這個價格,對比考研輔導機構,我們出的價格其實很實惠了,有些在小紅書上接批改的人,還會把價格定的非常高,150分的題可能會報價150塊錢,我們倆戲稱這叫“高端路線”。
因為都接了批改,我們倆去年下半年很多時間都是起床后在宿舍改題,學弟學妹們問題一籮筐,“怎么開頭這么寫?”“這個學妹還問我要不要寫名言名句?”臨近吃飯時間就不改了,直接去食堂一起吃頓好的。每每到那一瞬間,我都會想起前年我備考的時光,想象是不是也有個人在邊改著我的試卷邊吐槽。
批改的心態雖然如此,但和這些學弟學妹們交流時,我們也不得不“文字討好癥”一番,很怕自己的話讓他們覺得信心喪失,但又怕沒有把問題點的明明白白。批改時,我也經常惶恐,覺得自己的水平也不算不高,只是經歷比他們豐富,偶然批改一道自己不熟悉的題也會去看看論文,避免犯錯。
有時,我也會在日常批改中碰見讓人驚喜的答案,就會在文檔里寫下認可,讓他保持信心。記得去年11月份左右,有一個準備23年考研的學妹找我批改試題,她想報考的中央民族大學新傳專業近兩年很熱,報考人數暴增,她為此選擇提前一年準備,從當時她給我的答案看,她在寫題上已經很成熟,我告訴她不要太焦慮,保持水平就好。
2022年12月25日考研結束,我“陪考”的這段時光算是終結,最初我只打算做一年輔導,在上學閑暇時間賺點外快,然后就安心實習和寫論文。不過,今年1月份左右我收到一些新的私信,他們詢問我要不要接考研輔導,我開始同意了幾個,發現他們都是輔導機構的中介,需要我提交個人的一些信息,但后續卻沒有跟我有任何聯系,于是再看到這種一上來就問要不要接輔導的人,我就不再回復。
其實這也和之前的經歷有關,去年11月初,有人也是這樣聯系到我,我同意上輔導課之后,得知學生想要男老師,中介也沒辦法,于是這事也就不了了之。現在,我只打算接一些私人咨詢和輔導課程。

沒有月亮,只有六便士
網上有一句話非常流行,“只有考上研究生的那一刻是幸福的。”考研上岸后,我真正從研究生這個身份獲得的東西并不多。開學選導師時,我因本科是雙非院校并沒有選上理想的導師。大學期間,我只有在自媒體上發稿的經歷,沒有在傳統媒體實習過,這一點在新聞實操課上的自我介紹環節被老師指了出來。來到北京,我本以為跟新聞相關的實習機會比較多,但相比本科就已有行業知名媒體實習經歷的同學來說,我也過不了大廠和媒體的簡歷初篩。
半年來,我腦子里一直都是想著“快點畢業、快點畢業”,但畢業之后走向何方卻仍舊迷茫。本科畢業后,我的同班同學有的在國企做“螺絲釘”,有的生活地毫無消息。聽我舍友講,她的同學從鄭州大學畢業后,有的在大廠做審核,有的就回到河南本地電視臺當記者,似乎都沒有職業道路讓我心生羨慕的人。而在小紅書上,我給那些試圖走到跟我一樣高的人制造無限可能,研一課表、學生活動、校園美景,但擺在我面前的依然是未知的前路。
考研上岸后,我們繼續讀研的本科同學建了一個分享讀研感受和故事的小群。其中一個考到江西的同學講了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他們班以第一名入學的女生被錄取后一直在做考研輔導,去年暑假兩個月就賺了七八萬,自己還辦了一家考研機構。寒假在家,父母聽完這個故事后,也建議我去做考研機構的老師,但我并不是很樂意。
在考研機構實習那段時間,我曾接觸到考研機構里各種各樣的“勾心斗角”。大三時,我投了這家考研機構的新媒體運營崗,進去之后被分配做知乎賬號,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微信的文章搬運到知乎上,有學生問問題就回復。如果看到他們有意愿咨詢課程,就推薦給銷售,后來一段時間,我還負責舉報黑帖、全網找爆款選題。三年學習的新聞傳播學知識就這樣被使用,這無疑看起來讓人覺得諷刺。他們的公眾號里常寫的都是新聞理想,或者國內某某新傳高校的盛名,但這些烏托邦又被他們踩在腳下。
查詢考研成績的那天上午,我還在床上睡覺。翻身時手機屏幕上閃爍著朋友的連環微信,我激動地眼鏡還沒來得及戴,知曉自己上岸了,于是給家人、老師、朋友報喜。一個個電話向我涌來,我面帶笑容跟他們說話,往窗外看去卻是一片模糊的世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