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杰里·薩爾茨:藝術家是貓。藝術是狗。
【編者按】
《如何成為藝術家》是普利策獎文藝批評獎得主、資深藝評人杰里·薩爾茨寫給藝術從業者的創作生存指南,從創作前需要思考的事情、如何真正開始創作,到學習如何像藝術家一樣思考,再到踏入藝術世界并在其中生存,薩爾茨的63條建議和12項練習,既是藝術家的進階指南,也是關于藝術的有趣思考。本書摘自該書,澎湃新聞經上海人民出版社授權發布。

倫勃朗,《自畫像和兩個圓圈》,1665—1669 年
藝術都是主觀的
這話是什么意思呢?雖然我們對于有些優秀的藝術家有普遍共識,但當你在看一幅倫勃朗的作品時,可能會覺得……棕色用得有點多。
沒事!這并不代表你是傻瓜。(參閱下面的“塞尚原理”)
主觀是什么意思?主觀就是盡管文本相同,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不只這樣,每次你看《哈姆雷特》,看到的都會是一出新的戲劇。優秀的藝術作品皆是如此。它們在不斷地變化;當你每次審視它們都會有新發現,還會暗想:我之前怎么會漏掉了這一點?
這使我們來到了藝術中最形而上的地帶:藝術是一成不變的,同時又是瞬息萬變的——它是一個靜止的實體,里面好像住著搗蛋鬼。無論何時你去感受它,都仿佛是這個小鬼在自發地為你生成新的信息。
那這會給你的作品帶來什么影響呢?也許只是:幫你卸下一些肩上的重擔。停止無意義地搗鼓作品,繼續其他的工作吧。作品會自己不斷演化的。

約1935年,瑪格麗特·伯克-懷特正在紐約的克萊斯勒大廈上拍照。 Photographed by Oscar Graubner
努力看。開放地看。
努力看并不是說要看很久很久;是令自己全神貫注。把自己變成一臺觀察機器。在你意識到自己不只是在盯著天空時,你就會感受到奇妙的時刻:你并不只是在思考這是什么藍,而是在挖掘比這藍色更有意義的事情。
開放地看的意思是讓自己去獲得視覺趣味(visual interest)的新來源。當你習得了開放的胸懷和視野,你周圍的世界會變得更寬廣、更豐富多彩。用開放的眼光看藝術作品能給你提供能動性,讓你對目光所及的任何事物都具備靈敏的感應能力。
用這兩種方式看世界能將你從絕望中解放出來。藝術家蓋倫·格伯回憶他在“9·11”事件后參觀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經歷時稱,他感覺藝術可能再也不存在任何意義了。他還講述了通過簡單地“看著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閃閃發光的塑料家具”,使他重新振作了起來。
訓練自己刻意地觀看作品,這樣你的品味和眼力的奧秘就能變得更清晰。你將會搜集到愛默生所謂的“萬物都在遨游,熠熠生輝”。你還能體會到阿黛爾“內心深處愛恨交織”(rolling in the deep)的原意。
藝術家是貓。藝術是狗。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可笑。不過要是你叫一聲自己的狗,它就會立刻來你身邊。它會把頭擱在你大腿上,流口水,搖尾巴,求你帶它去散步:這種溝通方式是跨物種直接交流的奇跡。現在,你叫叫看自己的貓。它可能就瞧你一眼,抽動一下,也許會跑到沙發上蹭蹭爪子,轉個圈,然后繼續躺下。
我想表達什么呢?我想說的是貓的反應和藝術家的溝通方式極為相似。
貓不喜歡直接的溝通方式。貓會在它和你之間放置一個第三者,經由這個第三者和你建立關系。藝術家就和貓一樣,溝通的方式非常抽象,和人保持著一定距離。這就是為什么藝術家討厭被問及他們的作品到底有何意義。即使他們的作品只是風景或是種族暴動的畫面,它所傳達的也不只“關于”這些內容。它所涉及的遠比這多得多——作品本身、所用材料和這些材料的使用方式,以及藝術家看待世界的方式。
而藝術本身卻更像是狗:從來不聽話,所到之處一片狼藉,特別花錢,還總讓你奔走購買補給。但它回報你的卻是奇跡和歡樂。
盡量多看
批評家都會后退幾步觀看作品:通過觀看整個展覽,比較個別作品,在某個藝術家及其同行的過往作品背景下標記進步、退步、重復和失敗。
藝術家的觀察方式則截然不同。他們會湊近作品,非常近。他們會檢查作品中的每處細節:質感、材料和構造。藝術家會觸摸作品、觀察它的邊緣、全方位凝視眼前的作品。(你總能在博物館中一眼分辨出誰是藝術家——他們的臉距離藝術作品只有1英寸遠,好似一只狗在嗅另一只狗。)
那藝術家在干嗎呢?他們在看這件作品是怎么做成的——用到的技法、要素、動作,以及創作過程中的突發事件。每當我問藝術家們到底在專心致志看什么時,通常得到的答復都是“光澤”“凹凸不平”“邊角的劃痕”“裝裱方式”“印制技術”“粉色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背襯”“創作者怎么將蒼蠅留在表面”等等。當以上這些小細節出現在他人作品中便會尤為顯著。因此藝術家們都知道,糟糕的作品和好的作品一樣能讓你從中學到東西——而前者或許能使你學到更多。

保羅·塞尚,《圣維克多山》,1902—1904年
塞尚原理
有時候,你需要花許多年才能看到他人眼中的景象。我盯著塞尚的作品看了幾十年,腦中只浮現出“蘋果、被削過的山、沐浴的人——呃(好無聊)”。但我從未放棄,因為理解共識是我的工作。因此我不斷回看塞尚的畫。某天,突然一切都變了。原先看起來單調乏味、不平衡的畫面,現在則是涂繪而成的紗幕般的空間,平面經過精心編排,變換精妙,焦點隨層次而變化,圖案在眼前變幻,猶如微風中的麥田。這一切都被一個像古希臘神廟般強大的視覺架構所統攝。自那以后,我所見到的每一幅塞尚都使我屏息凝神。現在我終于明白為何馬蒂斯稱他為“某一種神”,而畢加索則說“他就像是我們的父親”。
如果你覺得受制于某些藝術家,那就把他們的名字記下來,然后堅持反復觀察他們的作品。你可以先從倫勃朗開始,他無所畏懼地描繪著脆弱世界的重量。或是康斯太勃爾,他像任何藝術家一樣擁有與生俱來的豐富觸感。一旦某位藝術家對你而言不再晦澀難懂,你就換個新的。作為一臺觀察機器,你理當如此。

《如何成為藝術家:寫給所有人的創作生存指南》,[美]杰里·薩爾茨著,英爾島譯,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