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溫暖的午后,我們懷念楊苡先生,一起等待和希望
3月1日,在南京世界文學客廳,一場為楊苡先生舉辦的紀念活動直至夕陽西下才慢慢落下帷幕。在充滿愛和溫暖的氛圍中,從四面八方而來的親人、好友、老鄉圍在一起,想她,念她,分享了許許多多的心里話。
3月1日,由江蘇省作家協會、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南京市作家協會、南京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楊苡作品共讀紀念活動在南京世界文學客廳舉行。若無注明,活動現場圖由譯林出版社提供
今年1月27日,楊苡先生在南京鼓樓醫院去世,享年104歲。她是五四運動的同齡人,畢業于西南聯大外文系,第一個將艾米莉·勃朗特的《Wuthering Heights》以《呼嘯山莊》之名介紹給中國讀者。從《紅樓夢》《儒林外史》到《紅與黑》《呼嘯山莊》 ,她與兄長楊憲益、先生趙瑞蕻共同推動文學經典的種子在不同文明的土壤里生根開花。
而在親近的人心中,她更是一位可親、可敬、可愛的百歲老人,滿懷少女之心,熱愛美,向往愛。
“此時此刻我們在這里相聚,在一種溫暖而并不悲切的氛圍里談論她懷念她,就一定是她喜歡的。”楊先生唯一口述史《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的撰寫者、她的“小友”余斌如是說。


前來的親友,每人一枝玫瑰花。

楊苡兒子趙蘇

楊苡二女兒趙蘅。
“媽媽的氣息撲面而來”
面對遠道而來的親友,楊先生的子女表示了深深的感謝。
楊先生的兒子趙蘇用專門制作的一段影片《懷念媽媽》傾訴他的思念。“送走了媽媽,我再次來到了空無一人的老宅,推開門,媽媽的氣息撲面而來。……我拉開了窗簾,看著小院里媽媽留下的破舊小棚、瓶瓶罐罐花花草草,院子里媽媽種下的臘梅樹雖已敗落,但在滴滴答答的雨聲中仍然散發出淡淡的幽香。爸爸種下的石榴樹雖已枯老,卻依舊在倔強的伸向天空。……”
伴隨著他的鏡頭,大家仿佛又回到了楊先生家那個美麗的小院、那個溫馨的客廳。當舊時場景重現,不少人輕輕擦拭了眼角。

楊先生家的小院。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楊先生家的客廳。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我的身體一直欠佳,媽總鼓勵我,她常說我是有長壽基因的,你也會像我,活得很長久。”楊先生的大女兒趙苡也發來了一段視頻,她說:“媽,放心吧,我會堅強,就像您所說,活著就是勝利。”
二女兒趙蘅也動情地表示,這些天她一直處在異樣的感覺里,好像媽媽還活著。七十八年間,她處處能感覺到媽媽賦予自己生命的力量。“不僅是肉身,更多是精神上的支撐。在我心中播下的文學種子,堅強的種子,包括色彩的種子,興趣愛好的種子,都結結實實扎下了根。”

彩鉛《媽媽床前的窗》 趙蘅畫于2022年4月2日。

彩鉛《媽媽最后的床位》 趙蘅畫于2023年1月31日。

趙蘅畫的最后一幅媽媽生前的樣子
這一天,還有許多沒能來到現場的親友發來了語音或視頻,現場包括趙蘇、趙蘅在內的許多人都不時拿起手機,錄下那些真誠的聲音、那些珍貴的影像。
當視頻播到楊先生一個開懷大笑的畫面,身旁一直舉著手機的趙蘅突然說了句:“我媽媽的笑容,總是很燦爛。”
“等待,并且不放棄希望”
和親友在一起的楊先生喜歡聊天,家里也經常熱鬧,不少人被她稱作“小友”。年紀大了以后,每每大伙回去她都覺得累,但人來的時候她還是很開心。
如果楊先生站在這里,面對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她會說什么呢?
余斌想到過去,面對諸如“名門閨秀”“最后的名媛”“翻譯大家”等等標簽,楊先生總會很鄙夷地說,——又是炒作!但他相信楊先生不會把今天的追思共讀看成炒作。“她愿意大家能記住她,想起她,以她喜歡的方式。”余斌相信,在人們對她的描述中,有一個楊先生是會接受的:祖母,經歷了歲月滄桑的世紀老人。
那么,以一位長輩、一位祖母的身份,楊先生此時此刻會說什么呢? 余斌又想起楊先生描述過不止一次的一幕。那是楊憲益、楊敏如、楊苡兄妹三人給母親過九十大壽,他們的母親(徐燕若女士)對三位已是白發蒼蒼的兒女說:我希望你們都能活到我這個歲數,看看這個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
“楊苡先生經歷了一個世紀的人生變幻,穿越了諸多的家國災難,支撐并維系她的樂觀的,恰恰是她堅信她的‘五字真言’——‘等待和希望’。”余斌感慨道,“未來對于楊先生和對于我們一樣,沒有劇透。我相信如果歷史早晚會成為故事的話,她會有好奇心和我們一起聽下去。她會以她的樂觀、達觀陪伴著我們,等待,并且不放棄希望。”

楊憲益(左一)、楊敏如(右一)、楊苡(原名楊靜如)兄妹三人與母親(左二)的合影。
《西南聯大》《九零后》的導演徐蓓對此深有同感。“楊先生強大的人格魅力背后,是天性的達觀,是赤子之心,是那個年代燦若星河的滋養,也是柴米油鹽的真實。與她的相聚會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記憶,就像那首歌里唱的,從來都不用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在我的余生中,一起wait and hope!”
“對那個時代和今天的敬意”
從上海來南京的前一天,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還在翻閱楊先生的《夢回武康路》,他無限感慨:“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會這么惦念武康路。”
楊先生把巴金視作一生的師友。17歲那年,她鼓起勇氣給巴金寫了平生第一封信。新文學作家中,哥哥喜歡胡適,姐姐喜歡冰心,她最崇拜的就是巴金。
“正如巴金先生一直強調,他是五四之子,他認為自己的成長離不開魯迅、葉圣陶、茅盾等前輩的熏陶,楊苡的成長也離不開巴金他們這一輩精神源頭的哺育、感染、影響,甚至相互的碰撞。”周立民說,“一百年來形成的精神傳統,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也改變了我們今天的社會氛圍和面貌。”


楊苡
歷史學家鄭天挺的孫子鄭光特別帶來了一張楊先生與“西南聯大第三代”的合影。那張照片攝于楊先生百歲之際,在她的家中,從左向右分別是朱自清的孫子朱小濤、朱希祖的孫子朱元曙、鄭振鐸的孫子鄭源、王云亭的外孫女王菁、楊先生、鄭天挺的孫子鄭光、羅庸的孫子羅龍。 “剛毅堅卓”的西南聯大精神,凝結了三代人的努力。
楊先生與“西南聯大第三代”的合影。
云南師范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館長李紅英也說:“楊先生和聯大前輩們給了我們溫暖,給了我們希望,我們是幸福的。我們也應該把溫暖、美麗、優雅、溫情,以及對那個時代和今天的敬意、對生命的敬意傳遞下去。”
在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副館長黃顯功看來,楊先生的生命雖然在1月27日按下了休止符,但她的離去卻開啟了一個宏大的文學樂章,使更多的人關注文學,關注《呼嘯山莊》。
他特別提到,《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在出版短時間內印了三次,它以獨特的敘述魅力將眾人的目光聚焦于近百年的歷史,關注百年變遷中的個人,特別是普通人。楊先生在書中流露的人生信念也留給當代人豐富的啟迪。“她說‘人生值得一過,活著就是勝利。’活著就是畢生追求美好的希望與期待,這正是知識分子對人生的理想主義。這位文學老人不僅留給了我們文學遺產,還有人生的精神境界。”

親友們寫下對楊苡先生的懷念。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楊苡生前唯一的口述史《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由譯林出版社出版。
談到楊先生,談到她所經歷的時代和她的精神,大家都有很多話想說。午后的時光不知不覺就過去了,這場小型的紀念以楊先生孫輩的發言落幕。但依然有人不愿離開,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繼續講著楊先生的故事。
大屏幕上正放著楊先生的一張彩色照片,寫著“在文字中與楊苡重逢:楊苡作品共讀紀念”幾個字。在合影留念中,不少人特意留下了“重逢”二字。

2022年夏天的楊苡。 牛華新 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