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對話陳歷俊:美好生活既需“科研”,更需“科普”
政邦茶座>>
在我的朋友里,陳歷俊博士是比較“獨特”的一位。
他既是一位有著“科學精神”的企業家,也是一位有著“企業家精神”的科學家,熟悉的人會知道,他還是一位低調的“藏書家”,家里“鋪天蓋地”都是書,而與朋友聊天時,還是一位巧妙的“提問家”,不等你發問,他已經拋出一系列問題:最近的ChatGPT你怎么看,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你認為大家對食品領域的“科學素養”處于什么水準?你說話時,他還不時在電腦上記錄。
我更關心的是,作為科學家,也作為食品領域的從業者,他的工作狀態如何,如何理解我們日常飲食里的“科學素養”,如何理解食品生產里的“科學精神”,特別是他說的,如何將“科普水準”轉化為具體行動。

本期政邦茶座嘉賓:
陳歷俊 動物食品科學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任北京三元食品首席科學家、副總經理。入選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百千萬人才工程突出貢獻青年專家及北京學者、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被授予中國杰出質量人、中國杰出工程師獎、全國勞動模范、北京市勞動模范與首都勞動獎章等30余項榮譽稱號。主持/參與863計劃等國家級科研課題13項、市部級科研課題76項,核心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北京市等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項、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特等獎等21項,授權中國發明專利、國際專利49項,制修訂國家標準62項,發表論文237篇,出版論著19部。
政邦茶座主持人:
高明勇 政邦智庫理事長
一、曾經被“誤解”的牛奶
高明勇:陳博士好,政邦茶座之前邀請了不少嘉賓,有時談文學,有時談歷史,有時談經濟,有時談治理,涉及到很多領域。今天,想和您談談“科學精神”與“科普水準”的問題。以您的研究領域來說,曾經有很多人以為牛奶是“舶來品”,但其實中國人從很早就開始喝牛奶了。為什么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牛奶沒有成為中國人日常飲食中的常見品?作為長期致力于乳制品研究的科學家,這個問題您怎么看?
陳歷俊:的確,中國的奶牛養殖以及牛奶養生歷史悠久,唐、宋、元、明、清,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奶牛、尤其是牛奶養生與文化相關的記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地區還曾一度流行過與飲茶想媲美的“飲酪”風氣。但是幾千年來,奶業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產業,有一部分歷史的原因,畜乳的生產、加工與消費主要是由于游牧民族大量內遷的影響,但是并未能長期持續下去。除了牧區少數民族、達官貴人有飼養乳畜、喝牛乳的習慣,有一定基礎的自給性奶業外,漢族仍以農耕經濟為主,很少食用奶制品。
建國初期,牛奶也屬于緊俏品,牛奶公司不得不采用紅、藍、白三色奶票的辦法,限制消費,以保證嬰幼兒、病人以及老年人的飲奶需要。
可以說中國奶業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只是受到歷史原因、地域飲食習慣、經濟發展等因素影響,導致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牛奶沒有成為中國人日常飲食中的常見品,但今天,牛奶已經成為大家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明勇: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展了“3杯奶運動”, 二戰過后日本政府提出“一杯牛奶可以強壯一個民族”的口號。我們國家于2000年啟動實施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從“全民健康”的角度來說,為什么牛奶備受推崇?
陳歷俊:“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國2030”計劃也彰顯出國家對于全民健康的高度關注。人類健康的干預方案很多,通過膳食營養促進健康在國際社會形成了廣泛共識。
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奶及奶制品的推薦攝入量由每天300克調整為每天300—500克,也再次強調了牛奶的重要性。
可以說,牛奶是自然界最接近完美的食物,富含蛋白質、脂肪、乳糖、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和低聚糖等,涵蓋了人體所必需的幾乎所有營養成分,有“白色血液”之稱,是改善全民營養健康的必備食物,尤其是對于母嬰、老年與病人等特殊群體,飲用牛奶更是不可或缺的。
二、中國奶業早已走出“陰影”
高明勇:雖然讓中國奶業遭受寒冬的“三聚氰胺事件”已過去十多年,但仍然深埋在一些國人的記憶中,這些年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寧愿選擇高價的進口奶粉也不愿相信早已回歸正常的國產奶粉。您認為,中國奶業是否已經走出“陰影”?
陳歷俊:乳制品質量安全問題,一直牽動著億萬消費者的心。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隨著國家、行業協會、企業,以及消費者共同推進乳制品行業轉型升級,乳制品質量安全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八大以來,我國乳制品行業的產量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全國牛奶產量3932萬噸,增長6.8%;中國規模以上乳品企業乳制品產量3117.7萬噸,增長2.0%。這是中國乳制品產量首次超過3100萬噸。同比2009年增長61.11%。2016年至今,我國乳制品和生鮮乳抽檢合格率均保持在99%以上,嬰幼兒配方乳粉抽檢合格率更是達到了99.96%。乳品質量安全水平穩居食品行業前列,國產品牌嬰幼兒配方乳粉市場占有率提高至68%,市場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
這一系列數據顯示中國乳業競爭實力與日俱增,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的信心進一步增強,但這一成績的背后是中國乳業十年的砥礪前行。
高明勇:我注意到最近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其實提出了不少具體的要求。
陳歷俊:對,我們都在學習、貫徹,這是指導我國質量工作中長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綱要》特別指出,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技術、標準、品牌、服務”等上來。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加強全面質量管理,促進質量變革創新,為我國乳制品行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
具體到工作上,肯定是持續完善管理體系,持續創新“源頭嚴管、過程嚴控、結果快檢”的專業化管控措施,持續提升乳品質量安全水平,做強做優,樹立國產品牌自信。
三、健康生活既要“科研”又要“科普”
高明勇:近年來,越來越多涉及牛奶的新概念被國人所熟知,如益生菌酸奶、巴氏低溫鮮奶等,各家公司的新產品也層出不窮,消費者也眼花繚亂,無從判斷。作為科學家,您能否從專業角度給出“避坑”建議?
陳歷俊:要提高生活方式,不僅僅需要提高科學家的“科研水平”,還需要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提高整個社會的“科普能力”。乳業基礎創新需要結合中國人自己的需求特點,才能打造真正適合中國消費者的產品,實現以科技創新賦能精準營養。
隨著酸奶和牛奶種類的逐漸豐富,消費者在面對眾多產品的時候,可以根據不同場景、不同需求選擇更適合自己的乳品。比如,益生菌酸奶具有改善腸道、維持腸道菌群平衡等特點;比如,巴氏低溫鮮奶,集營養與安全雙重優點,保留牛奶中更多營養成分;比如,低GI(血糖生成指數)產品有利于維持血糖平穩;再如,高鈣乳品可滿足易缺鈣的青少年、中老年人群等。品牌多、產品多是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的必要前提,大家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功能的產品。

高明勇:當下的中國,人口老齡化越發嚴重,很多人都說年紀大了容易患骨質疏松,喝牛奶能補鈣,您認為老年人應該如何“科學飲奶”?
陳歷俊:大多數老年人沒有食用奶制品的習慣,但奶類是一種營養成分豐富、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所以建議老年人嘗試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奶制品,如鮮奶、酸奶、高鈣奶、老年人奶粉等,《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建議老年人每日飲用300—400ml牛奶或蛋白質含量相當的奶制品。
四、科研創新是讓產品更“精準”
高明勇:酸奶近些年備受消費者歡迎,各大企業也在不斷地推出新產品,但是通過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其實不同公司推出的產品大同小異。“窺一斑而見全豹”,您認為現如今的中國奶業在某些方面是否已“創新乏力”?
陳歷俊:隨著國家政策扶持和一系列奶業新政的陸續出臺,形成以“市場引導、政府支持、產業協同、企業主導”的乳品健康技術創新生態圈,促進乳品和乳業創新升級。其實這些年,整個行業都在創新。

五、家鄉隆回像“星星”照亮我一路前行
高明勇:我也好奇,過去的三年,對您影響大不大,比如,下一步您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陳歷俊:就工作而言,我關注的是,深耕中國母乳研究,讓媽媽更健康,母乳更營養,創制更接近中國母乳組成的配方奶粉,讓喝不上母乳的寶寶可以更健康成長,同時我們希望通過加大對母乳研究成果科普宣傳,鼓勵、支持更多的母乳喂養,提高我國母乳喂養比例。
另一方面,繼續重點開展臨床循證,因為只有通過臨床循證,隊列跟蹤、干預、評價,才能更好為產品配方提供依據,以科學數據支撐產品功效,目前在研臨床循證項目,包括母嬰健康、骨質疏松、抑郁、睡眠障礙、白血病、心衰等,致力于全方位滿足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營養需求。
高明勇:我記得您是湖南隆回人,前段時間因為《早安隆回》的“爆火”,讓隆回縣“實力出圈”。您工作后還經常會回到家鄉嗎,家鄉給您留下的最深刻的記憶是什么?
陳歷俊:是的,工作后偶爾還是會回家鄉走走,說實話,每次回去都能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一代代隆回人砥礪奮進,敢為人先的精神給我留下深刻的記憶,正如歌詞中所說,家鄉隆回像我們的“星星”,照亮我一路前行。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也將繼續傳承隆回人擔當、奮進、創新的精神,在科研工作上耐住寂寞,長期堅持,立足科技前沿,服務國民營養健康。(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