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都》譯文鑒賞:幸福是短暫的,而孤獨卻是長久的
《古都》
少女詩意般的哀愁
在京都的四季美景中流轉
另收錄《十六歲的日記》等早期佳作
“幸福是短暫的,而孤獨卻是長久的。”
這是一對孿生姐妹悲歡離合的際遇。由于家境貧寒,姐姐千重子遭遺棄,為一個綢緞批發商家收養,出落成一位養尊處優的小姐。妹妹苗子雖然留在父母家,卻在襁褓之中就成為孤兒,長大后留在村莊里受雇于人,自食其力。姐妹倆容貌端麗,心地善良。千重子感受性強,有著少女纖細的情感,妹妹苗子溫厚淳樸,宛如北山杉的精靈,挺拔、秀麗、生機勃勃。姐妹倆雖然咫尺天涯,相見有期,卻終難聚合……


《古都》(節選)
作者 | 川端康成
譯者 | 譚晶華
苗子興沖沖地解下圍裙,鋪在地上。丹波土布做的圍裙很大,可以圍到腰后,足夠姐妹倆坐下。
“請坐吧。”苗子說。
“謝謝!”
苗子摘下包頭的手巾,用手指攏了攏頭發。
“真的,你來真是太好了。我高興極了……”她目光炯炯地凝視著千重子。
泥土的氣息、樹木的清香,這杉山的芳馨特別濃郁。
“到了這兒,下面就看不到我們了。”苗子說。
“我喜歡這片美麗的杉樹林,偶爾也來過這兒。不過鉆進杉樹林,還是第一次啊。”千重子環視四周,杉樹差不多都一樣粗細,筆直地矗立在她倆身旁。
“這些都是人工培植的杉樹。”
“是嗎?”
“林子的樹木已經有四十年了,可以砍伐下來做建房的柱子。要是讓它們老這樣長下去,不知會長到何年,會更粗更高吧?有時候,我就會這么想。但我更喜愛原始森林。可村子里對杉林就像插花那么侍弄著……”
“……”
“這世上要是沒有人類,就不會有京都這座城市。到處皆是原始的森林和雜草叢生的荒原,這一帶就會成為紅鹿和野豬的地盤。這世上怎么會有人類呢?人,真是可怕呀……”
“苗子,你常會想這些事嗎?”千重子感到驚訝。
“嗯,偶爾會想想……”
“苗子討厭人嗎?”
“我最喜歡人……”苗子回答,“再也沒有什么會像人那么叫我喜歡了。大地上要是沒有人,會成什么模樣呢?有時躺在山上打上一陣瞌睡,我會忽然產生這種想法……”
“這不正是潛藏在苗子心底的厭世念頭嗎?”
“我最不喜歡說什么厭世之類的。每天我都會快樂地、快樂地干活兒……不過,人畢竟……”
“……”
兩個姑娘所在的杉樹林驟然間昏暗下來。
“要下陣雨了。”苗子說。雨水積在杉樹枝頭的葉片上,變成大滴的水珠掉落下來。接著,是轟隆隆的雷鳴。
“嚇人,太嚇人了!”千重子臉色發白,握住了苗子的手。
“千重子,你把腿蜷起來,縮成一團。”說完,苗子伏在千重子身上,幾乎把她全遮住了。
雷鳴越來越令人恐懼,閃電和雷擊一陣緊似一陣,大有山崩地裂之勢。
那落雷仿佛就在兩個姑娘的頭上。
雨點嘩啦啦地打在杉樹樹梢上,閃電的亮光把大地照得一片雪亮,也照在兩個姑娘身旁的杉樹樹干上。挺拔美麗的樹干頓時變得令人恐懼起來。同時,雷鳴又猝不及防地響起。
“苗子,雷向我們劈下來了!”千重子把身子縮得更緊了。
“也許會劈下來,但不會劈到我倆的身上。”苗子用力地說,“怎么會劈到我們身上呢!”
于是,苗子用自己的身子把千重子遮得更嚴實了。
“小姐,你的頭發有點兒淋濕了。”說著,她用手巾把千重子后面的頭發擦了擦,再將手巾一折為二,蓋在千重子的頭上。
“雨點或許會將小姐的衣服淋透,但是雷絕不會劈到千重子的頭上或身旁。”
性格剛強的千重子聽到苗子堅定的聲音,這才放下心來。
“謝謝……真的謝謝你。”千重子說,“你遮著我,自己卻濕透了。”
“那是干活兒穿的衣服,沒事的。”苗子說,“我高興極了。”
“你腰上發亮的東西是什么呀?”千重子問。
“哎呀,我太大意了。是鐮刀。剛才在路邊刮樹皮,見到你就跑過去,忘了放下鐮刀了。”苗子發現鐮刀后說,“好險!”她將它扔到遠處。那是一把沒有木柄的小鐮刀。
“回去時再撿。可我真不想回去……”
雷聲從兩人的頭上響過后遠去了。
千重子完全感受到苗子用身體庇護自己時的模樣。縱使是夏季,山里一場雷陣雨過后,還是能感到苗子連手指都是冰涼的。可是,她從頭到腳地遮擋著千重子,身上的體溫在千重子身上擴散開來,深深地沁入身心。這是一種說不出來的親密和溫暖。千重子感到幸福,閉上眼睛,一動不動。
“苗子,真是太感謝你了。”千重子又說,“在娘胎里,你大概也是這樣護著我的。”
“我想,那時候準是你推我我踹你的。”
“或許是吧。”千重子笑了,笑聲中充滿了手足之情。

《古都》(1963)
《古都》譯后記
本作品集收錄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說《古都》和三篇短篇小說。
中篇小說《古都》連載于一九六一年十月至一九六二年一月的《朝日新聞》,是諾貝爾文學獎三部入選作之一。
小說寫一對孿生姐妹悲歡離合的際遇。由于家境貧寒,孿生姐妹出生后,姐姐千重子即遭遺棄,被一個綢緞批發商家收養,出落成一位養尊處優的小姐。妹妹苗子雖然留在父母家,卻在襁褓之中就成為孤兒,孑然一身,長大后留在村莊里受雇于人,上山植杉,自食其力。姐妹倆容貌端麗,心地善良。千重子感受性強,有著少女纖細的情感,春花秋蟲,能使她聯想到大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短暫;高聳的北山杉,也能使她感悟為人的正直之道。妹妹苗子溫厚淳樸,宛如北山杉的精靈,挺拔、秀麗、生機勃勃。雷雨襲來時,苗子以身軀庇護姐姐。為了不影響姐姐的婚事,她寧可割舍自己的愛情。最后,苗子避人耳目,于夜深之時,應邀到千重子處同床夜談,體味姊妹情義。翌日拂曉,細雪紛飛,苗子離開千重子,又去承受生活中的磨難。
本作品為川端康成的晚年之作,一掃其晚年作品中常見的消極頹廢色彩,總體格調健康向上,清新樸實。在描寫愛情方面著墨不多,僅僅渲染出一點氛圍,寫得頗為純正。“沒有偷情”“最是老實本分”,連川端本人都覺得“不可思議”,是本性中的正念占了上風。作者在作品后記中寫道:執筆此作時,自己曾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藥,以至于精神恍惚迷離,可寫出的東西反倒出乎自己的意料。寫完《古都》十天以后,他就住進了醫院。作者筆下的孿生姐妹,是作者刻畫的女性形象中頗為健美、惹人喜愛的純潔少女,也可以說是作者心目中真善美的化身。作品一開頭,作者就用大楓樹上兩株寄生的紫花地丁來比喻姐妹倆的命運,即雖然咫尺天涯,相見有期,卻終難聚合。因為姐妹倆無力抗拒的命運和少女們多愁善感的情懷,作品在明快之中透露出些許詩意的傷感。這部小說一共連載了一百零七回,隱約暗示出女主人公的愛情結局不會圓滿。“倘若接著寫下去,《古都》 大概就會變樣,怕是要寫成兩個少女的悲戀或是悲劇了。”
川端康成寫作《古都》 時說:“想寫一篇小說,借以探訪日本的故鄉。”“京都是日本的故鄉,也是我的故鄉。”“我把京都深幽的景色,當作哺育我的‘搖籃’。”這說明川端康成對京都有著濃厚的鄉情。據說《古都》就作于流連京都之時。沿途的景物,觀賞之余,不僅能使他的心理趨于平衡,更能啟發他的文思。坐在旅館一隅,“便能忘懷一切,興起清新活潑的靈感”。京都歷史悠久,一千多年來常為歷代王朝的建都之地。優美的自然景致和四時風物,足可代表日本秀麗的山河。各種節令與風俗,也體現了日本人民自古以來與大自然搏斗的魄力和傳統。一處處名勝古跡和佛舍浮屠,更反映了民族的智慧和情趣。因此,京都堪稱日本文化的薈萃之地,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也涵育了《源氏物語》《枕草子》等優秀的民族文學。在《古都》中,作者讓讀者隨著千重子去尋訪京都的名勝,欣賞平安神宮的櫻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圓杉、青蓮院的楠木,領略每年一度的盛大的祇園會、時代祭、伐竹祭、鞍馬的“大字形”篝火等。小說就像一幅京都的風俗長卷,讓讀者去體味日本的情趣和傳統美。
進入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經濟開始高速發展。意識到歷史進程的無情、社會發展的代價,作者深恐傳統不繼,盛事難再,便把古都的種種捉諸筆端,寫照留影。川端把故事置于戰后日本五六十年代的社會環境中,反映了戰后經濟恢復、起飛后,日本的生活方式日趨歐美化、古老的京都西陣傳統工藝瀕臨危機、古都的社會風貌受到現代化沖擊而出現的時勢變化等各種社會現象。比如,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許多原本住在京都的老居民被遷移至比較偏遠的郊外居住,千重子的母親阿繁一想到自己家在不久的將來將不得不遷居,就心事重重。自平安朝時代延續下來的西陣所生產的高級精美絲織品,隨著化纖工業、毛紡織業的興起,受到巨大的打擊:和服生產過剩,老字號商家相繼倒閉,中小作坊靠停工來限產壓產。此外,美國占領軍在景色如畫的植物園里蓋房子,使景色“失去了京都的情調”;古老的樟樹“被美軍伐倒”,美軍劃出“禁止日本人入內”的土地,令作者感到“內心的悲哀”,這其實就是對日本傳統文化失落的悲哀。川端康成把《古都》這部表現自然美、人情美,具有濃厚傳統氣息和特異色彩的優秀作品放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里來寫,用跟時代相聯系的手法寫作,也屬比較難能可貴、值得稱道的。
本作品集中還收錄了川端康成早年的作品《十六歲的日記》《精通葬禮的名人》和《招魂祭一景》。“天涯孤兒”是作者的自況之語,意為孤兒的意識、孤兒的悲哀。川端兩三歲時,父母就病故了,他改由祖父母撫養。七歲那年,祖母去世后,他與又聾又瞎的祖父相依為命,過著凄涼落寞的生活。祖孫兩人孤零零住在村子一隅,與人少有來往。親朋故舊也日漸疏遠,偶有稀客上門,祖父竟會感激得老淚縱橫。三年后,寄養在姨父家的姐姐也悄然死去。虛歲十六那年,唯一的親人祖父歸天。于是,“一股無邊的寂寞,忽然襲上心頭,感到自己竟是孑然一身”。還在祖父的垂危期,川端預感老人來日無多,用日記記敘了祖父臨終前的病情。虛歲十六、實足十四歲的川端在十一年后發表的這篇短篇小說,用冷峻的目光,凝視了一個生命的寂滅,諦視了人生的無常。川端康成認為《十六歲的日記》是他的處女作,“是優秀的”,也是“難以動搖的作品”。
譚晶華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九日

作者:[日] 川端康成
譯者:譚晶華
出版時間:2023年1月
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
-End-
原標題:《《古都》譯文鑒賞:幸福是短暫的,而孤獨卻是長久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