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發霉的冰箱里,能看到一代老人的困境
作者/西比
最近,我在小紅書上看到一個帖子,博主在回老家看望父母時,發現父母的冰箱里滿是食物腐爛流下的霉菌水,都發綠了。

她一打開冰箱,一股食物腐爛的惡臭就撲鼻而來。

在她的鏡頭中,我們能在已經過去3個月的2023年,看到2017年生產,保質期為1年的海底撈酸菜魚調味料。

也能看到2020年生產的豆豉,由于儲存過久,包裝袋里邊已經發霉,長了白毛。

在某不知名果脯的罐子里,霉菌已經打下了半壁江山,徜徉在自己的液體母巢。

博主為了清理冰箱,幾乎掏出了2/3的過期、發霉食品,占滿了3層置物架。

在帖子的最后,她想不通為什么自己不到60歲的父母會過成這樣。

而在評論區,網友表示這不是個例,父母不管什么東西都往冰箱里塞,舍不得吃,最后只能發霉。

有人則是實干派,跟父母同住,直接用新鮮的食品給父母做飯,以此來矯正老人的生活習慣。

冰箱,是家里眾多電器中,不怎么起眼的那個,卻最能反映出家庭的生活習慣。
比如在歐美電影里,天煞孤星一樣的男主,冰箱上會貼個全家福,用來暗指他曾經擁有幸福的家庭。

而在一些老人家中,本該讓食物保持新鮮的冰箱,卻成了家中食物腐爛的源頭。
這一現象,被稱為“父母的冰箱”,代指那些因為儲存習慣不當而霉變的冰箱。

腐朽冰箱
有網友說,從父母一輩對冰箱的態度中,感受到了科幻的意味。
這種科幻的意味來源于一種違反生物繁衍邏輯的生猛和粗糙。
在冰箱里,商家們預先設定好的分區失去了意義,冷藏和冷凍,零上和零下失去了距離。
不管是胡蘿卜還是絲瓜,南北小菜的地域限制失去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對這臺冰箱最直白的使用:什么都往里塞。
進而得出結論:冰箱就是長輩的時間暫停器。

而在更為廣闊的互聯網天地里,足以找到類似的事件。
比如有老人把冰箱里的食物當成寶貝,不讓除了自己之外的人碰。
在河北邢臺,靳女士的母親舍不得扔掉那些吃不完的東西,都堆在冰箱里。

由于長期吃不咋新鮮的食物,老太太的胃特別差,但她平時還是把冰箱護著,誰也不讓動。
靳女士只能趁著母親回娘家的時候偷偷把東西扔了,最后一共收拾出20斤長滿了綠毛和白毛的食物,包括柿子、豆豉、蘑菇等。

對冰箱里發霉食物的執著,同樣跟貧富沒啥關系。
比如已經賺了大錢的大張偉,曾經因為父親老吃存在冰箱里的剩飯剩菜,有些甚至已經變味,直接抓狂了,跟父親大吵了一架。
大張偉說自己也沒想過自己唯一一次跟父親吵架,竟然是因為他不肯扔東西。

發霉且雜亂的冰箱,還容易制造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比如父女矛盾。
面對塞得滿滿當當,生食熟食混放的冰箱,女兒徹底瘋狂,覺得活不下去了,想逃離這個家。

又或者婆媳矛盾,讓生活習慣迥異的兩代人在同一時空蹩腳地相處。

冰箱有限的容積,難以容納Costa咖啡和陽江豆豉的時代差距。
用來制冷的氟利昂,也消磨不掉兩代人矛盾膨脹的熱量。

總之,父母霉變的冰箱,指向了一種不太好的生活習慣。

但面對霉變的冰箱,如果勸阻父母扔掉不新鮮的食物,還會遭到反擊。

而所有冰箱霉變的本質都是食物過久、過量且不當的儲存。
冰箱,又是家里儲藏食物的圣地。
與生活習慣不同,對食物和冰箱態度,往往代表著一個人的終極生存法則。
上一代人,由于經歷過普遍性挨餓和食品計劃供給,一直成長在匱乏的食物模式下。

·1993年,全國陸續取消糧票
所以他們時常處于一種“食物焦慮”中。
在他們的認知里,食物是強生存品,關乎自己能不能活下去。
進而會對食物產生異乎尋常的迷戀。
既然是強生存品,那囤多少也無所謂,不新鮮也沒問題,總比挨餓強。
于是我們就會看到類似下圖的新聞,囤2噸大米2噸水的媽媽。

但是如今互聯網上的主流群體,即80年往后出生的人群中,
對這種食物的極端匱乏經歷是稀有的。
與父母對食物停留在生存時代的認知不同,如今的青年人,是跟食品工業時代的進步一起成長起來的。
我們能認知到,食物不只可以用來果腹,還有其他的分類和功能。
比如想減脂,可以吃點輕食,下午坐在電腦前邊干活邊吃不會困。

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可以吃點重油重鹽的給身體補充能量。
當然,最主要的是食物的空前大繁榮,大家基本都滿足了溫飽,所以食物的神圣屬性消失了。
不新鮮就扔也沒什么,總比吃了得病強。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之所以把冰箱當成藏寶箱,主要是受80年代結婚三大件的影響。
冰箱作為和彩電、洗衣機并列的三大件之一,是極其重要的家電。
甚至成為家里拍照的取景地。
翻出以前的家庭合影,冰箱經常占據C位。

有的人還會穿上旗袍,給冰箱套上罩子,盛裝打扮一番再拍照留念。

但現在,冰箱只是普通的家用電器,但需要年輕人引導老人正確使用。
正是這種普通,讓冰箱在今天這個時代多了一些真實感和對生活境遇的共鳴。
或者說,是速凍時代記憶的工具。

凍在冰箱里的當代生活
很少有人對家電產生思考,但冰箱例外。
網絡上有關冰箱的細碎思考各異,但都十分真實。
比如打開某電商平臺冰箱的評論區,你就會有一種透過冰箱,看透人們生活本質的感覺。
買家們上傳的照片里,沒有任何修飾或掩飾,濾鏡、貼紙、馬賽克、歲月靜好的文案,這些互聯網經典包裝全都不見了蹤影。
比如這臺不到800元的電冰箱,與家里的任何東西出現在一起都不足為奇,比如蒸籠、白菜,沒吃完的掛面和幾捆大蔥。

取而代之的,是生存主義和成本控制的點評,省電或者費電,在出租屋里是否有噪音。
比如這臺不到800元的電冰箱,是某些房東給租客提供的生活幫助。
在他的描述里,他出租的公寓,是廚房和臥室聯通的,隔音很差,這個冰箱幫了他的大忙。

有人則更關心省不省電,因為他說浙江出租屋的電費1.5一度。

在人們戲謔把大象塞進冰箱分幾步時,正有人煩惱雞蛋放不進去冰箱。

這些對冰箱的評價仿佛是一個截面,在買家秀里讓我們得以窺見他們的生活。
冰箱,有時也牽絆著中國的家庭情感連接。
比如貴州一老人,夏天時兒子給她買了個西瓜,她舍不得吃,一直放在冰箱里。立冬后,兒子回家發現西瓜還在,已經成了冰坨。

氟利昂甚至能打通幽冥,有人做夢,爺爺給自己從冰箱里拿手抓餅吃。

沒有冰箱,牽絆則容易被破壞。

中國人一年中最隆重的春節,冰箱同樣是當成主角出現。滿載的冰箱時常起著與故鄉精神鏈接的作用。

冰箱中物質的置換,同樣是親情的置換。
孩子回來,帶了一后備箱的年貨,后備箱空了,冰箱滿了。孩子離開,父母的冰箱空了,全都塞到了子女的后備箱里。
冰箱其實一直是生活的投射,不管是父母發霉的冰箱,還是打工者空蕩蕩的冰箱。

對于普通人來說,空蕩蕩的冰箱意味著與廚房相去甚遠的生活。

從冰箱的食材里,能還原這人愛吃西紅柿炒雞蛋。

而對發霉冰箱來說,唯一的薛定諤就是滿或者空,老人的冰箱是充盈而健康的,說明子女經常上門,因為老人冰箱里的食材大多數是給兒女準備的。
但如果老人的冰箱空蕩蕩的,那他大概率是空巢老人,子女幾年才回來一次,那別說發霉了,冰箱都是蛆蟲也是可能的。
我們能從上述例子中發現,之所以產生霉變的分歧,不少都是因為年輕人和老人混住造成的。

而那些年輕人看不到的冰箱還有更多。
在童年里,教科書上寫冰箱加氟制冷,最后會破壞大氣層,所以我小時候恨透冰箱了,認為這玩意應該從地球上消失。
但其實,回憶起童年,大部分夏天的快樂都是冷飲和冰鎮西瓜給的。
現在,冰箱發霉也好,充盈或匱乏也好,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冰凍生活。
帶著孩子的單親媽媽,過年時儲備了思念湯圓、各種豬牛羊肉,塞了滿滿一冰箱。

那是零下18攝氏度的熾熱之愛。

設計/視覺 Elaine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