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全球城市策略|芝加哥發布新總規:充滿反思,關注韌性和公平

相欣奕
2023-02-27 19:53
來源:澎湃新聞
? 市政廳 >
字號

自1966年以來,芝加哥于2023年2月首次發布新總規,標題為《我們將成為芝加哥》(“We Will Chicago”)。這項十年新總規,著眼于把芝加哥建成公平和韌性的城市,旨在促進社區發展和活力,確保所有居民都能生活在健康安全的社區中,并對自己深愛的社區和城市充滿歸屬感。

但新總規中并未涉及土地利用規劃,重點在于闡述城市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而非制定新政策。芝加哥規劃委員會稱之為“框架規劃”(framework plan)。規劃涉及八個“支柱”事項,分別是:1)藝術和文化;2)公民和社區參與;3)經濟發展;4)環境、氣候和能源;5)住房和社區;6)終身學習;7)公共衛生和安全;以及8)交通和基礎設施。本文對這項新總規加以引介。

《我們將成為芝加哥》:是“框架規劃”而非傳統的“總體規劃”

芝加哥市長在致辭中,強調了新總規的目標及其重要性?!段覀儗⒊蔀橹ゼ痈纭返氖昕蚣芤巹潱瑢?span style="color:#2980b9;">成為指導城市未來年度預算、資本項目和政策優先事項的重要工具,以確保公共決策關注整個城市及所有居民的需求。與美國傳統的土地利用或分區規劃相比較,該框架規劃“更為寬泛,且與美國當前最佳實踐保持一致”,明確了城市的全面愿景——上述從交通到氣候、從住房到終身學習等8大支柱事項。此外,這項規劃還為促進全城健康公平和縮小不同社區、種族之間的預期壽命差距指明了道路。

新總規是反思性的。為了能夠重新想象城市的未來,必須從誠實地反思過去和現在開始。新總規從城市的政策、計劃和投資歷史開始,因為正是這些導致并加劇了種族和社會不平等。此外,新總規中每一部分,都納入了居民所經歷的社會、健康和經濟不平等的基線數據。未來十年中,必須對這些數據加以監測,并公開規劃目標達成進展情況。

新總規是“共同營造”的。為實現新總規愿景,把芝加哥建成更公平、更具韌性的城市,必須充分調動全城77個社區居民的力量、創意和熱情,并與多種多樣的伙伴達成合作。

新總規的愿景,著眼于建設更公平、更具韌性的芝加哥。

這些愿景有哪些?要把城市公共交通網絡覆蓋到歷史上被剝奪權利的社區;城市規劃和開發資源要向投資不足的社區傾斜;要更加努力讓學齡前兒童和高中生為未來學業做好準備;要擴展公共資源,在全市范圍內提供經濟適用住房,特別是鄰近公共交通的住房;要滿足芝加哥最脆弱人群的健康需求;未來五年內要在芝加哥全城種植75000棵樹木,使植被分布更公平,輔以其他努力,應對氣候變化。

新總規中,特別對“公平”和“韌性”加以界定。

公平(Equity)——這是一個結果,也是一個過程,能夠公平公正地獲得機會和資源,為每個人提供蓬勃發展的能力。

韌性(Resiliency)——個人和群體生存和適應個人壓力和集體變化的能力。

此外,芝加哥新總規是全體市民的集體規劃,而非芝加哥市政廳單獨制定。數百名居民、藝術家、社區組織者、非營利組織、商業和公民領袖以及100多名城市政府和機構工作人員三年持續合作,確立了新總規的總體結構、目標和宗旨,充分反映出芝加哥的最基本需求。

來自原文第7頁插圖

芝加哥在哪里?——從歷史和現在,反思社會不公

1940年芝加哥紅線劃定的歷史。綠色,一級社區(最佳);藍色,二級社區;黃色,三級社區;紅色,四級社區(被視為“危險的”)。(圖來自原文第11頁)

如前所述,芝加哥新總規是反思性的。任何城市總規都有反思性,但芝加哥的這份框架規劃的反思,其深入和全面是前所未有的。故本文對其詳細羅列。

規劃之初,研究團隊就梳理回顧了芝加哥的歷史和相關行動,以評估其對社區和族裔產生的不平等的持續影響。如下所列。

聯邦公路建設。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州際公路建設破壞了全芝加哥數十個人口稠密的社區。超過6000戶家庭和2200位獨居者因此流離失所。公路導致許多工人階級社區破裂,還造成許多白人社區與黑人社區分隔。公路建設加速了白人家庭和企業向郊區的遷移,以及就業、文化設施、金融機構、住房和其他設施的外遷,這些都減少了當地稅收,也削弱了城市有效滿足人口不足的社區需求的能力。

對待原住民。1956年的《印第安人搬遷法案》(Indian Relocation Act)提供了聯邦資金,將美國原住民搬遷到城市,部分原因是為滿足二戰后經濟繁榮時期對制造業勞動力的巨大需求。

城市更新。1950-1960年代,聯邦政府資助的城市更新項目,鼓勵拆除芝加哥特定貧民窟和受損街區,并計劃修建現代多戶住宅、機構和其他大型設施。城市更新項目遍布整個芝加哥,但貧困社區和黑人社區的家庭和企業被徹底拆遷,加劇了城市的種族和社會經濟不平等。

公共住房的流失。1950-1960年代,芝加哥曾為低收入芝加哥人和因公路建設和城市更新而流離失所的居民建造高層公共住房項目。2000年,該市發布了“轉型計劃”,幾乎拆除所有以前的高樓,許多黑人居民流離失所。 

劃定紅線。從1940年代持續到1970年代,在金融組織以及其他政府和非政府機構合力下,禁止在特定社區使用聯邦支持的抵押貸款購買住房。這些地區主要由黑人和低收入居民組成,通常在地圖上用紅色表示,即“紅線”。紅線導致黑人家庭幾乎無法獲得購房貸款,造成巨大經濟不公。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掠奪性住房合同奪走芝加哥黑人家庭約30億至40億美元的財產。

住房契約。20世紀上半葉,南部黑人大遷徙到芝加哥,一些以白人為主的社區建立了限制性契約,從法律上阻止房主向黑人出售或出租房屋,還禁止向猶太裔或亞裔人口出售或出租房屋。這導致供深膚色家庭定居的地方有限,住房選擇減少,流動性降低,工作選擇有限。這些契約還增加了其他社區的住房剝削和歧視的機會。

住房掮客的投機。1950年代住房契約取消后,無良的房地產公司及其銷售代理利用白人房主對黑人鄰居導致其物業價值貶值的擔憂,常說服多個相鄰家庭以較低價格快速出售房屋。而后經紀人加價將房子賣給黑人買家,導致買賣雙方受損,這影響到芝加哥幾十個社區。

經濟大衰退。2008年止贖危機,導致美國黑人和拉丁裔家庭的總財富分別減少一半以上和三分之二。目前來看,芝加哥以黑人為主的社區房價仍比大衰退前低24%。

空置地塊。芝加哥拆除了數以千計的廢棄空置房屋,使許多社區中都有雜草叢生的空地。這些地塊會吸引許多非法活動。截至2022年初,芝加哥政府掌握著約1萬塊空地,另有2萬塊空地由其他個人或機構控制。 

學校關閉與芝加哥市政府掌握的空置地塊(2013-2022)。(紫色:市政府手中的空置地塊;黃色:關閉的學校;綠色:學校場地)(來自原文第13頁)

學校關閉。持續數十年社區投資減少和人口減少,芝加哥市2013年關閉了49所公立小學和中學,許多學生被迫離開自己的社區上學,有時會路過危險地帶。受關閉影響的學生中有88%是黑人。對作為社區資產的關閉的學校,其安全和重新利用并未進行長期規劃,導致資產流失。

警力布設。在美國和芝加哥,種族不平等的治安模式由來已久。利用執法手段解決暴力和其他社會問題,導致對警察嚴重不信任,無法根本上達成持久和平。

工業污染。芝加哥歷史上長期是工業中心,在美國交通網絡中具有樞紐地位,為在工業設施、火車站、水道、公路和機場周邊工作和生活的數代居民帶來了污染負擔。目前許多黑人和拉丁裔社區、靠近重工業設施以及被高速公路分隔的社區家庭更易受到污染暴露影響。

市中心開發。芝加哥一直在對中心地區進行開發,導致原社區搬遷流離失所。1960年代以來,試圖將中心區重新打造成一個綜合用途的社區,優先調動公共資源,以促進市中心發展,而犧牲其他社區的利益。

數據與排斥。多個族裔群體一直被排除在城市的歷史敘事之外,在數據收集過程中被忽略,當選官員的人數不足。

健康和公共衛生資源差距。芝加哥在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福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最顯著的就是預期壽命。2017年以來,白人和黑人居民的預期壽命差距從9年增加到10年,而拉丁裔居民的預期壽命自2012年以來下降了7年。不同社區的居民,預期壽命也有顯著差距。例如,富勒公園(Fuller Park)和海德公園(Hyde Park)都是南部社區,相距僅3英里,但居民預期壽命差距超過16歲。

《我們將成為芝加哥》:8大“支柱”事項

支柱事項之①:藝術和文化

藝術和文化是社區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培養歸屬感和認同感,提升教育和經濟效益,改善居民的社會福祉和人身福利。

目標之一:支持創意部門員工、組織和企業蓬勃發展的能力。芝加哥的非營利藝術和文化組織的預算要少得多,歷史上看,它們獲得的地方政府資助,也比其他大都市地區要少。有待以透明和對公眾負責的方式,加強創意部門組織、企業和個人的基礎設施和支持系統;減少阻礙創意人員和藝術文化組織獲得城市資金的障礙,對種族、性別、殘疾、年齡、地理和其他公平因素優先考慮;確保公共和私人組織關于創意工作者就業政策是公平和公正的;支持創意人員培養技能、尋求機會、獲得工作和空間所需的伙伴關系,以維持他們的職業生涯,并得到發展。

目標之二:讓藝術家、創意企業和文化組織參與其中,提高芝加哥所有社區的生活質量。

目標之三:確保所有芝加哥人在每個生命階段都能獲得強大、有價值和快樂的藝術教育,并獲得創造性的工作機會。

目標之四:促進人們對城市文化部門價值的認識和欣賞——知曉其當前和歷史上對本城居民和外部的貢獻。

支柱事項之②:公民與社區參與

芝加哥面臨種族健康、貧富差距和氣候變化等挑戰,迫切需要積極參與并得到賦權的公眾,利用民主的力量,去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和社區。

目標之一:建設更強大更高效的公民基礎設施,使芝加哥人能夠改善他們的生活和社區。

由于芝加哥市的社區參與涉及許多部門和機構,如何進行公共投入和參與,影響社區層面和全市范圍的決策,并沒有統一標準。提升芝加哥市民的公共參與,包括對城市的流程進行系統性改進,并利用豐富的社區組織把鄰里聚集在一起,以鞏固社區,并幫助居民獲取日常資源。 

目標之二:增加公眾參與公民和民主進程的機會。

只有居民深入參與時,地方民主才最為強大。應確保能夠公平參與跨城市部門和機構的虛擬和面對面的公共會議和流程;增加政府和民主進程的公平代表性和參與;歡迎新移民,并鞏固芝加哥作為“庇護城市”的領導地位。(注釋:庇護城市,sanctuary city,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概念,它是指允許非法移民在本市生活并制定了保障非法移民權益措施的行政區域。這些措施包括禁止城市警方或市政官員盤查市民移民身份,不與聯邦機構合作執行打擊非法移民的行動等。正由于此,“庇護城市”中生活的非法移民一般不用擔心被強制遣返,而且也更愿意主動到市政當局登記,從而享受子女入學、醫療等地方福利。)

目標之三:增加芝加哥政府的透明度,并改善芝加哥市民對數據的獲取路徑。

芝加哥人應能獲取有意義的城市記錄數據,能夠以用戶友好的方式找到這些記錄,并有足夠的語境來識別和理解這些信息。開放數據的獲取可促進公平,應使所有面向居民的系統都可訪問,對于殘障人士和技術掌握不足的人群尤為如此。

目標之四:消除獲取城市服務和支持方面的屏障。

芝加哥人每天都以各種方式與政府互動,從支付水費到查閱圖書館書籍,到獲得市政府資助的心理健康服務等。本市需要努力使所有面向居民的服務盡可能簡單、高效和方便。不斷改善對服務不足人群的服務和支持,如無證居民、結束監禁重返社會的居民、無家可歸的居民以及新移民或難民。

目標之五:確保公平、社區參與和從歷史中反思,以推動公共決策。

芝加哥的一切生活質量指標,都存在種族和族裔差異。為了實現更公平更具韌性的愿景,領導人必須改變政府運作的標準方式。結構性種族主義和公共政策的遺留問題,損害了黑人、拉丁裔、亞裔和美洲原住民社區,許多社區失去信任或從未信任過政府,也不相信政府會對歷史邊緣化社區承擔公共責任。市政府需要采取行動,治愈種族割裂,重新想象和建設一個更加公平、包容的未來。

支柱事項之③:經濟發展

著眼于為所有芝加哥居民和勞動者創造更加繁榮和公平的經濟,特別注重解決長期存在的種族和族裔財富和機會差距。并非所有芝加哥人都能公平進入本城充滿活力的經濟體系之中。系統性種族主義和種族隔離導致機會受阻。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可增強城市多方面優勢,使經濟更加公正和公平,也將提振整個地區。此外,經濟發展也將間接改善其他城市問題,包括公共安全、交通和教育,培育更多元化和更具韌性的勞動力。

目標之一:為黑人、拉丁裔和美洲原住民社區建立并維持世代財富和共同繁榮。

美國種族財富差距在芝加哥尤為明顯。二戰后的聯邦政府住房政策,加速了白人家庭的財富積累,同時系統地、有意地剝奪了有色人種社區的機會。歧視性的私營部門借貸,如紅線劃線和合同銷售,也有意從有色人種群體中提取財富,并使財富差距永久化。

目標之二:支持全芝加哥的業務增長,特別是黑人、拉丁裔和美洲原住民擁有的業務。

芝加哥是世界上最大、最多元化的經濟體之一,在諸多領域具有全球競爭力。然而,該市大部分經濟活動都集中在市中心及其周圍。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最近的數據,黑人和拉丁裔居民約占該市人口的60%,但(黑人)僅擁有4%和(拉丁裔)僅擁有9%的本地企業。

目標之三:投資于公平和包容性的勞動力發展,以建設有韌性的經濟集群。

應促進在穩定和不斷增長的經濟集群中,找到高質量高薪資工作的職業生涯;應加強雇主在雇用、保留和促進多樣化勞動力方面的領導作用;應識別并消除參與工作的障礙。

目標之四:促進在黑人、拉丁裔和美洲原住民社區進行公平的投資,避免流離失所發生。

應營造充滿活力和穩定的社區,使現有居民和企業能夠負擔得起留在社區之中;促進在黑人、拉丁裔和美洲原住民社區建立繁榮的商業走廊;加強公共部門對社區經濟發展的財政激勵工具包。

目標之五:全國范圍內推廣芝加哥的資產,放大有關南部和西部(弱勢)社區的正面報道。

國家和地方媒體對暴力的負面新聞報道,容易掩蓋一個社區的積極屬性,例如其豐富的歷史、強烈的社區意識、文化和娛樂景點、繁榮的當地商業和未開發的消費能力。持續不斷的負面報道使人們對風險的錯誤認知和偏見持續存在,加劇數十年來社區的撤資趨勢。應改變關于芝加哥南部和西部社區的敘述,向游客和居民推廣南部和西部社區作為目的地。

支柱事項之④:環境、氣候和能源

環境、氣候和能源支柱事項,旨在利用數據,采用利益相關者知情的方法來減少溫室氣體、應對氣候變化以及改善全市的開放空間和自然生態系統。

目標之一:通過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的努力,優先考慮負擔過重的社區和低收入個人的氣候韌性工作。

應通過公共衛生數據的地理評估、公共資源的可用性、對極端天氣事件的脆弱性、能源效率以及影響當地居民韌性和可持續性的其他因素,按社區劃分全市戰略的優先順序。 

芝加哥不同社區的困苦評分通常能反映出社區的貧困率。(來自原文第65頁插圖)

目標之二:利用環境正義原則為受環境退化影響的地理區域制定標準和政策。

芝加哥大約一半工業企業,位于26條指定的工業走廊,其余則分布于全市的工業區。與這些企業鄰近,影響分布不均,易受過度空氣污染和工業交通影響的社區主要位于西部、西南部和遠南部。應為居民提供參與社區土地利用和交通規劃的機會;應提供幫助,確保社區組織擁有應對氣候危機的工具和資源,應建立一個過程,以識別、盤點和量化歷史性撤資、不公平政策和對居民健康的負面影響;應進行累積影響評估,并為環境負擔過重的社區制定積極成效目標。

目標之三:促進公共和私人伙伴關系,以減少浪費,鼓勵重復使用當地生產的材料、服務和能源。

盡管開展了旨在鼓勵居民和企業回收利用的活動,但芝加哥的回收利用率估計不到9%,而洛杉磯等城市的回收率超過75%。推行循環經濟做法,在相對較短的距離內生產、運輸、使用和回收商品,可惠及全芝加哥人。

目標之四:維持和擴大綠地、自然資源和保護工作,造福所有芝加哥人。

幾乎所有芝加哥人都住在離公園不到10分鐘步行路程的地方,這座城市擁有充足的開放空間資源,有益身心健康。但樹冠覆蓋率(16%)日益減少,是美國其他城市平均覆蓋率的三分之二。氣候變化當前,需要恢復生態自然資產,在最易受到極端高溫和天氣事件影響的社區尤為如此。也要為子孫后代保護和管理淡水資源。

應投資于土地恢復和管理,特別是在當前承受環境負擔的社區;獲得開放空間,并在整個城市提供公平和改善的通道;在保護區、公園和綠道中,最大限度利用當地植物;擴大芝加哥的城市樹冠覆蓋率;在工業區周圍創建開放空間或廊道地役權;要求可持續地設計和建設基礎設施,并為所有能力的人提供公共通道;氣候變化當前,保護芝加哥的淡水資源;與原住民領導人合作,保護和支持土著土地管理原則。

目標之五:根據州、國家和全球氣候目標,減少和消除碳排放源。

芝加哥70%的排放來自建筑,重點應放在消除有害的化石燃料、改造現有建筑、設計符合最高能效標準的新建筑、擴大可再生能源以及為成本負擔家庭提供節能機會方面。建筑物設計應盡量減少其影響,充分借助綠色基礎設施、當地景觀和樹木,以緩解城市熱島和洪水的破壞。最后,應公平推進在鄰近公共交通的位置建設住房,以提高公共交通利用率,減少汽車出行排放。

支柱事項之⑤:住房和鄰里

確保芝加哥的每一個社區都是安全、包容和充滿活力的,擁有健康、負擔得起和方便的住房,并將居民與繁榮所需聯系起來。住房和社區支柱事項的目標,是確保每個居民都能住在穩定、優質的房子里,每個社區都有各種各樣的、負擔得起的、方便的住房選擇,還應包含交通服務、高薪工作、一系列便利設施和所需服務。

目標之一:為所有人保留并不斷增加可負擔的、優質的和可獲得的住房選擇。

背負著高住房成本的家庭在醫療、食品、交通和其他基本需求方面的資金較少。可獲得住房的變化,會影響整個城市的居民。2013年到2019年,由于拆除或改建為獨棟住宅的新開發項目,已導致公寓樓和多戶住宅中35000個住宅單元流失。

應保護和維持全芝加哥77個社區現有的經濟適用住房;在77個社區開發多樣化的個人和家庭負擔得起的住房單元;擴大對邊緣化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老年人和殘疾人的住房援助;確保殘疾人能夠獲得住房,或能夠根據其需求進行住房調整。

目標之二:防止芝加哥人非自愿流離失所,特別是那些歷史上被邊緣化的人。

房租和房產稅的增加,加上工資停滯不前,導致邊緣化居民流離失所。在黑人占多數的社區地區,驅逐申請比白人占多數的地區高六倍;在拉丁裔占多數的區域,驅逐申請數量高兩倍。應支持并增加黑人、拉丁裔、美洲原住民、亞裔和移民居民的住房所有權;應增加黑人、拉丁裔、美洲原住民、亞洲人和移民擁有土地和財產的社區所有權機會和選擇;應增加對租金和財產價值上漲社區居民和機構的保護。

目標之三:吸引和留住居民,增加密度,以增強社區活力,尤其是薄弱社區。

社區許多方面都與其人口和密度成正比。1950年代,歧視性住房做法和撤資導致了芝加哥近100萬居民的損失。這導致社區活力下降,出現許多被遺棄或受損的房產,包括市政府掌握的10000個空置地塊,這些地塊主要集中在大多數黑人社區。另一些做法也限制了包容性社區增長和負擔能力的機會,并加劇了種族和社會經濟隔離。例如,芝加哥79%的住宅用地被劃為獨立獨棟住宅。

應更新本市的規程,以支持更公平的發展;應重點關注交通樞紐、重要商業廊道和錨固點周圍的未來增長和密度;優先重新開發空置土地和建筑物;創建、加強和錨定基于社區的開發商,包括由黑人、拉丁裔、美洲原住民、亞裔和移民業主領導的中小型開發商;改善服務不足社區的公共空間、學校、公園、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

目標之四:投資于黑人、拉丁裔、原住民、亞裔和移民社區,以創建安全、健康和宜居的社區,滿足基本需求、提供便利設施、服務和就業機會。

應增加黑人、拉丁裔、原住民、亞裔和移民社區獲得健康食品和醫療保健的機會;應支持現有的并發展新的由當地居民擁有的鄰里企業;在全城77個社區地區,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培養更強的歸屬感,對青年和老年居民尤為如此;加強全部社區的社區組織。

支柱事項之⑥:終身學習

持續一生的學習,有助于人們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娛樂和其他個人或社會追求,從而促進強大的社區形成。終身學習支柱事項的目標是提高教育水平,特別關注解決教育不平等問題,并加強勞動力的機會途徑。

目標之一:支持提高所有芝加哥人對學習資源的認識、興趣和歸屬感,無論其種族、性別、收入水平、年齡、能力、公民身份和語言水平如何,都能在各個生命階段獲得這些資源。

應在市政府內部建立相應結構,增強全市范圍內以教育為重點的組織的合作,并共享公眾可獲得的學習機會;應利用非正式學習創造更多獲得正規教育機會的途徑;應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無障礙的宣傳活動,以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并提升機會。

目標之二:為勞動力創造新的可持續教育途徑,特別是為黑人、拉丁裔和原住民居民以及那些受到刑事法律制度負面影響的人。

應加強和擴大完成后提供就業機會的職業培訓計劃;應加強受刑事法律制度負面影響的人員的培訓方案,提升其伙伴關系的能力;應消除勞動力獲得優質工作的障礙和限制;應協調教育提供者和主要雇主,以創建支持良好的勞動力通道;應減輕參加勞動力培訓計劃的財政負擔;應擴大公平獲得小企業發展、孵化的機會和其他業務導向學習機會。

目標之三:在現有教育計劃基礎上,為學習和個人成長創造機會。

應確定整個城市的有效教育計劃,并擴大所有社區的交通;維持和擴大黑人、移民、原住民、拉丁裔和低收入社區的教育計劃并擬定方案;應擴展現有教育計劃,以適應不同年齡和不同能力的個人;溝通芝加哥公立學校與高等教育項目之間的合作范圍和影響。

目標之四:提升現有的支持系統,以增加正式和非正式的學習機會。

應促進和加強代際接觸的機會,以培養技能和建立社區;應增加對兒童保育和老年人護理的支持并消除障礙;應解決教育工作者和護理專業人員的薪酬和資源不平等問題。

目標之五:擴大黑人、移民、原住民和拉丁裔社區終身學習空間的可用性和使用范圍。

目前芝加哥77個社區地區中,近20%沒有公立高中,受影響社區的總人口近25萬人。這種現象在西部和南部最明顯,2010年代學校的關閉加深了不平等。應確保所有學校能夠支持公平、有效、嚴格和快樂的學習機會,特別是在受學校關閉影響的社區;應直接投資于目前終身學習設施不平等的設施和組織;應在所有社區創建和支持代際社區學習中心;應設計學習環境以滿足所有居民的需求,優先考慮殘疾人的語言使用和無障礙性;應破除進入社區和教育項目的資金和技術障礙。

支柱事項之⑦:公共衛生與安全

公共衛生和安全對所有芝加哥人都至關重要。無論個體還是有凝聚力的社區,都應感覺到受保護和照顧。公共衛生和安全支柱事項的目標,旨在減少對身心健康的威脅,優先考慮公共衛生,并將健康公平作為芝加哥市的首要任務,促進消除健康和安全方面的不平等。

目標之一:確保為所有芝加哥人提供公平、負擔得起的醫療服務。

對于沒有保險的個人來說,獲得負擔得起的醫療保健尤其具有挑戰性。近年來,約10%的芝加哥居民沒有醫療保險,未投保的拉丁裔居民占近17%。即使在被保險人中,醫療保健不公平現象在人口群體中依然存在。應確保芝加哥人獲得負擔得起的高品質身心健康服務;應使所有衛生、公共和社會服務部門都具有創傷知情的同理心,并形成相應文化;應鼓勵并支持黑人、拉丁裔和原住民從事健康事業;應確保每個芝加哥人都有負擔得起的高質量醫療保險;應使醫療機構成為獲得其他服務、資源和支持的手段。(注:創傷知情,指的是對創傷的情況要有一定認識和了解,從而辨識創傷的類別及其引發的其他身心狀況,然后選取合適的治療及進一步的護理方法。)

目標之二:強化創傷知情的公共衛生系統,以應對心理和行為健康狀況。

心理健康狀況和藥物濫用是公共衛生問題,需要公共衛生系統做出同情、創傷知情的反應。應擴大和增加減少傷害、安全用藥和康復的通道、資源和有意設計的物理和程序空間;應擴大和加強公共衛生隊伍,以應對行為、社會經濟、心理健康和暴力問題。

目標之三:建立和保持必要的政府公共衛生和應急管理能力、工作人員和基礎設施,并改變社區條件,以消除衛生不平等現象,應對公共衛生緊急情況。

新冠大流行前,近幾十年,美國政府對公共衛生倡議的資助減少了近20%,導致公共衛生系統的公共資源減少。芝加哥未來的預算優先事項,應考慮當前公共衛生和健康不平等、未來公共衛生緊急情況以及氣候緊急情況的持續影響,特別是對資源較少的居民的影響。

應擴大和維持城市公共衛生人員和基礎設施的靈活公共資金;應擴大和維持政府和社區衛生舉措的靈活公共資金;城市機構與社區組織應合作,更好地滿足人們未滿足的健康需求;應確保所有芝加哥人獲得足夠的營養豐富、符合文化習俗且價格合理的食物;應對嬰兒、兒童、父母和其他照顧者的健康提供支持。

目標之四:確保芝加哥成為一個所有人都能在不懼怕暴力的情況下蓬勃發展的城市。

芝加哥普遍存在的暴力行為,已導致各個種族的居民在其社區感到不安全。應減少受暴力和刑事法律制度影響最大的社區的暴力事件;應減少社區和警察之間的不良接觸,并加強警察問責制;應支持協調和部署以社區為基礎的快速暴力應對措施;應支持和教育社區成員如何處理創傷事件;應擴大和維持針對曾被刑事法律系統監禁或以其他方式受到傷害的人的方案;應通過全市創傷知情反應,減少性別暴力和人口販運的發生,并對受害幸存者的穩定、康復和發展提供支持。

目標之五:確?;A設施、物理空間和服務安全、美觀,并適合于社區的意愿和文化。

改善公共空間、建筑、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健康和無障礙設計標準,將使芝加哥的城市景觀更有利于所有人的健康和福祉。芝加哥老年人,殘疾、無家可歸的人和醫療條件欠缺的人尤其需要這一點。

應提高公共空間的可達性、安全性和品質;應提供并促進街區居民和當地企業對空置地塊和空置建筑取得的所有權,并注入新功能激活;應發展基礎設施和便利設施,以支持每個人,特別是有健康障礙和行動不便的人;應當使體育活動的機會變得便利和公平。

支柱事項之⑧:交通與基礎設施

芝加哥的交通和基礎設施系統,用以支持城市內外人員、貨物、服務和信息的流動。芝加哥是全球交通樞紐,也是美國聯系最緊密的城市之一,但在交通服務和基礎設施資源方面仍有諸多差距,導致在此生活和工作的人們受到影響。交通和基礎設施支柱事項的目標,在于維護芝加哥現有的交通與基礎系統,同時提高其對城市所有居民和勞動者的可達性,讓人們受益。

目標之一:確保該市的交通網絡和基礎設施系統安全、公平、人人都可使用。

盡管現有網絡和已建成基礎設施的許多方面維持著芝加哥人的生活,但并非所有居民都能體驗到相同水平的服務或連接。芝加哥公共交通、交通和基礎設施網絡的擴展和現代化的努力,應優先考慮被邊緣化的區域和居民。遠南和西區社區的通勤鐵路服務更有限,主要是黑人和拉丁裔家庭無法接入寬帶互聯網。此外,芝加哥的基礎設施系統必須設計為可滿足所有居民的需求,無論其年齡或能力如何。

應確保交通和基礎設施系統分布公平、方便和可負擔;應優先考慮加強所有使用者能安全出行的基礎設施,無論交通模式或使用者年齡、能力或收入如何;應設計和維護提高生活質量和自豪感的基礎設施;應確保運輸系統支持芝加哥的世界級機場;應確保全市接入高質量寬帶互聯網。

目標之二:通過步行、公共交通、騎自行車和其他不需要擁有汽車的方式等主動出行和可持續的出行選擇,創建支持更大連通性的交通網絡。

大多數芝加哥通勤者開車上班,優先考慮擴大其他交通選擇、改善街道安全和減少乘車需求,會減少擁堵、減少污染、降低交通成本、為通勤者節省時間,并為整個地區帶來更健康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應優先考慮在交通需求最大的社區擴大公共交通選項;應優先考慮公共交通選項,以便在市中心以外的社區之間建立連通性;應整合并無縫連接主動出行和可持續的交通選項,如步行、公交、騎自行車和騎滑板車;應優先考慮美觀和吸引人的基礎設施,設計和建造穩靜化、受保護和安全的空間,供人們步行、使用交通工具、騎自行車以及在各種模式間建立聯系;應優先投資有助于步行、公交和自行車的交通基礎設施。

目標之三:平衡貨物運輸的經濟效益與對社區的負面影響,消除并公平分配負擔。

芝加哥作為全球交通樞紐,對該地區經濟有重要貢獻。然而,這對一些過度暴露于空氣污染和工業交通的居民區產生了影響。

應確保貨運走廊對所有人而言安全,優先考慮步行、使用交通工具和騎自行車的人的安全;應減輕火車、卡車和運輸車輛造成的健康、安全和環境負擔;應減輕工業廊道、聯運設施和機場附近社區的過重負擔;應確保貨運相關項目符合當地社區規劃;應通過戰略性和創新性的交通和基礎設施投資,保持芝加哥作為全球多式聯運樞紐的地位。

目標之四:優先考慮對過去交通和基礎設施決策中受到負面影響的社區的投資。

芝加哥許多州際公路、機構和大型設施的建設,通常在社會經濟因素對其開發造成阻力最小的地方完成。今時今日,由于污染、士紳化、流離失所和其他負面影響,這些設施可能給附近居民帶來更多負擔,而非好處。

應當把那些被交通基礎設施分割的社區重新聯結;應當支持當地社區倡導的鄰里和網絡尺度的交通和基礎設施項目;在交通和基礎設施項目的項目開發和評估過程中,應納入公平相關指標。

目標之五:將資源用于促進環境可持續性和韌性的交通和基礎設施項目。

加強清潔交通方式(如自行車和電動汽車),以及管理氣候變化影響(如雨洪景觀)的戰略性公共投資,將有助于讓芝加哥更加可持續。

應減少因交通產生的污染物,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善空氣質量;應擴大所有社區交通和基礎設施資金來源的可獲得性,以增加氣候智能投資和整體社區韌性;應投入交通和基礎設施項目,以支持韌性,保護水和其他自然資源;應利用交通和基礎設施資產來管理洪水和雨水徑流的環境影響;要求在運輸和基礎設施項目中,使用可持續設計指南,使用可再生和可持續材料。

《我們將成為芝加哥》:其他城市倡議,對其提供支撐

隨著《我們將成為芝加哥》從規劃到2023年及未來十年的實施,芝加哥已有多個新城市項目和資源啟動,這些項目和資源與新總規的目標一致,即在全市范圍內達成更大的公平和韌性。相關城市倡議如下所列:

其一:芝加哥公平住房藍圖

公平住房藍圖于2021春季發布,包括八個目標和相關戰略,著眼于減少芝加哥存在的居住種族隔離、準入差距和不公平的投資模式。

其二:芝加哥商業中心及鄰里商業開發中心

計劃通過八個區域商業中心和非營利商業服務組織,向小企業提供許可證和以發展為導向的援助,特別關注歷史上服務不足地區的企業主。

其三:芝加哥復蘇計劃

芝加哥復蘇計劃于2021年制定,以指導公平和可持續地分配12億美元聯邦資金,用于與新冠肺炎相關的復蘇工作。

其四:芝加哥紀念碑項目

對未被承認或遺忘的歷史開展斗爭,提供工具以直面芝加哥種族歷史真相,開發一個標志性公共空間的框架,以增強更公平和準確地紀念芝加哥歷史的新方式。

其五:氣候行動計劃

芝加哥2022氣候行動計劃(CAP)設定了到2040年將城市碳排放量減少62%的路線。基于經濟包容和節約、減少污染負擔和公平利用關鍵基礎設施以及社區健康和復原力的價值觀,優先考慮在芝加哥繼續引領氣候變化行動的同時,提供有意義的社區獲益和系統改善。

其六:社區安全協調中心

社區安全倡議,著眼于解決暴力的根本原因,并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吸取教訓,協調以數據為基礎、以證據為基礎和社區為導向的槍支暴力應對措施。

其七:社區財富積累

在公平和種族正義市長辦公室的領導下,財富積累倡議及其咨詢委員會支持地方、民主和共享社區資產所有權的模式,如工人合作社、社區土地信托等。

其八:公平公交導向開發(ETOD)

2021年芝加哥規劃委員會通過了第一個公平的TOD計劃,以確保芝加哥的所有居民都能生活在與公共交通鄰近的可步行、充滿活力的社區。

其九:芝加哥,所有兒童做好準備

提供資源,確保幼兒園每個兒童為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做好準備。

其十:芝加哥家庭鏈接

為新生兒家庭提供家庭護理服務、指導和資源。

其十一:食物公平委員會

2022年2月正式成立,旨在將芝加哥的食物體系轉變為更加公正和公平的體系,經由公私伙伴關系,合作解決眼前的需求,并找到食物不平等的根源。

其十二:心理健康公平框架

作為一項促進心理健康公平的行動計劃,由一個綜合服務提供商網絡組成,確保所有居民都能方便及時地獲得心理健康服務。

其十三:基于性別的暴力和人口販賣應對戰略計劃

其十四:健康芝加哥2025

芝加哥的五年社區健康改善計劃,側重于種族和健康公平,以實現減少黑人和白人預期壽命差距的目標。《健康芝加哥》于2020年推出。

其十五:投資于西區和南區

2019年啟動的一項多部門社區振興計劃,著眼于從戰略上扭轉南部和西部12條商業廊道數十年來的撤資。該倡議已將超過20億美元的公共和私人投資整合起來,為目標地區帶來活力、就業崗位和經濟機會。

其十六:“芝加哥,走吧”路線圖

芝加哥公立學校和城市學院的計劃,旨在改善學生的學業成績,包括大學準備、入學、堅持讀書、學位獲得和就業。

其十七:我的芝加哥,我的未來

這項青年發展計劃,旨在將芝加哥的每一位年輕人都與一個校外項目聯系起來,該項目隸屬于全市220多個組織、合作機構和部門。

其十八:交通戰略規劃

其十九:療愈之年

公平和種族正義市長辦公室的倡議,旨在通過2022年的三個核心目標來構建種族療愈和轉型:反思芝加哥的過去、重建芝加哥的現在和重新想象芝加哥的未來。

最后,關于芝加哥新總規編制期間收集的資料及公開。在《我們將成為芝加哥》新總規編制工作啟動時,就收集、審查和歸總了1970年至2020年間的336份全市范圍的和社區范圍的規劃(或計劃),包括由地方政府部門和機構、教育機構以及具有不同利益相關者參與程度的公民和社區組織制定的計劃。這些規劃資料目前在WeWillChicago.com官網公開。

筆者多年來持續關注國內外新頒布的大城市總體規劃。對城市規劃師和城市決策者而言,每個城市的新總規,都是學習借鑒的寶貴機會。

本文引介的芝加哥新總規,在深刻而誠實的反思性,以及為實現社會公平(特別是種族公平)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堪稱第一。

在此,引用本人在對《紐約2050》總規引介文章的一段作為結尾:

在不確定性與復雜性日趨增大的當下,所引介的新總規給我們帶來的啟發和思考,無比簡單:認真務實地思考城市的資源是什么,問題是什么;認真務實地思考城市未來發展態勢是什么;認真務實地思考為了誰、為了何種目的,提出面向何種未來的城市總體規劃。在這個意義上而言,作為引領城市未來的“一攬子”重大行動和決策,進入城市化后期的城市總規,絕非城市擴張的藍圖,絕非城市美化的畫卷,而是數以百萬的人口千絲萬縷的關聯而成的城市復雜巨系統條分縷析之后得到的綜合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王昀
    圖片編輯:蔣立冬
    校對:丁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策勒县| 鄂托克旗| 烟台市| 昌吉市| 慈溪市| 汽车| 永宁县| 桦甸市| 建阳市| 茶陵县| 金坛市| 凌海市| 沙雅县| 甘南县| 宜兰县| 仪陇县| 长宁区| 靖远县| 滕州市| 广宗县| 成都市| 宝应县| 盐池县| 清苑县| 阜阳市| 桐柏县| 敦煌市| 蕉岭县| 沙田区| 漳平市| 洞口县| 棋牌| 津市市| 台湾省| 洪洞县| 遂溪县| 吉安市| 焦作市| 托克逊县| 湖南省| 庆阳市|